书城亲子家教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9249700000026

第26章 与孩子的情感交流(2)

为了避免“超限效应”,父母在叮嘱孩子时要注意:订立的规则如果孩子违反一次、两次,可以批评,但仍旧违反,就要采取一些惩罚性的措施,不能只说不做。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即使认为父母的话在理,也由于在短时间内遭遇“集中轰炸”,而感到难以承受。这也是许多青少年爱“顶牛”的原因。

父母批评孩子更要注意度。父母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转变为不耐烦,最后反感至极,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做”的反抗心理。

父母应切记:孩子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如果要再次批评,也要换个角度,用不同的话语,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觉得同样的错误被“穷追不舍”,也才不会感到厌烦。

有些父母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也不然。表扬太多,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是在提醒他注意这些方面。于是一听到表扬,就不舒服。

可见,父母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的目的。掌握好“火候”、“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心理知识:

心理学上,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由于人的这个特征,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情况下,会使人的心理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情绪。这种心理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提醒我们:人的心理对任何情绪,往往有一个承受的极限,若超过了这个极限,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物极必反”。

67.小心“一石激起千层浪”——瀑布心理效应

有时候,父母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可能引起孩子巨大的心理波澜。父母对孩子说话不能不慎。

家教启示:

作为父母,你也许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大的影响;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词语,效果都不一样。

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随便说出一句话,却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最常见的是下面这些话:

1.“我只是逗你玩儿。”

你也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但如果你对比较小的孩子说:“你要是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会这么做。这种恐惧可能伴随孩子相当长时间。父母的责任是爱护和帮助孩子,而不应拿一些可怕的话来吓唬孩子,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恐惧。

2.“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闹,那是因为他只有6岁;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坐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4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实是:孩子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月,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过程。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常常为孩子们“不乖”的行为感到恼火。可是,当你对孩子说出“你怎么越大越……”,你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没有去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父母不应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应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

父母忍不住要责备孩子的时候,最好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话开头:“你看上去非常生气”,或者“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要发生的。”

3.“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姗姗那样呢?”

这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你的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还可能导致孩子之间的仇视和争斗。如果你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小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是不可能奏效的。它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4.“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种带着一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你因为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而想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是我要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以上这些引起瀑布效应的话语,应该永远从父母的大脑中抹去。

为了避免“瀑布效应”,父母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加强语言修养,在孩子面前慎言慎行。

心理知识: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接收后,却引起接收者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其态度行为的变化。

这种心理现象,就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溅花腾雾,所以叫“瀑布心理效应”。

“瀑布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经常在家庭教育中出现,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68.帮孩子倾泻不良情绪——净化效应

不良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就要帮助他把情绪以无害的方式宣泄出去。

家教启示:

一对姐妹在房间里玩着玩着,忽然吵了起来。不一会儿,大概是妹妹觉得委屈,哭着跑到了母亲的面前。

许多母亲遇到这种情况,也许会斥责两个吵架的孩子“别哭了!”或是“你这个姐姐怎么当的,真不懂事!”可是她们的母亲没有批评任何一方,而是让妹妹坐在自己身旁,和颜悦色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跟我说说好不好?”

妹妹一边哽噎着,一边把和姐姐争执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奇妙的是她在哭诉中,不知不觉地止住了哭声。又过了一会儿,姐妹俩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又亲亲热热地在一起玩了。

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由于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心里有委屈而哭闹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生硬地制止“哭”这个表面现象,并高声呵斥孩子“别哭了!”

“再闹就揍你”等等,而不是先弄清事情的原因。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这种做法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孩子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又受到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训斥,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当然,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但关键是要让孩子心中的不满情绪得以宣泄——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化解孩子不满情绪的方法之一,就是像这个事件中的母亲那样,先认真倾听孩子的倾诉,让孩子把不满和委屈发泄出来。即使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孩子在心理上也容易获得平衡,也就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

精神科的医生在给患者诊治精神疾患的时候,也经常利用这一心理效应。他们对待患者的第一个步骤,往往是先与患者海阔天空地聊天,让他们倾诉心中的苦闷。在这个阶段,医生只是充当听众。同时,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剖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当然,为了让对方能滔滔不绝地谈下去,医生需要表现出对谈话感兴趣的样子,并适当地穿插一些提问,并随声附和。这样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随着不满情绪逐渐释放,患者会慢慢冷静下来,能够更加客观地正视自己。

当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时,父母也要使用类似的方法。

孩子慢慢长大了,心里想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孩子的心理很脆弱,逐渐增大的压力使处在天真烂漫年龄段的孩子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当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感到烦躁不安的时候,很可能想找个人大吵一架,或把自己关在屋里声嘶力竭地喊叫。

作为父母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他情绪低落或反常时,可以引导他寻找一种好的发泄方式。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疏导;可以带孩子到野外登山,或进行较激烈的体育活动,让他的情绪得以释放;可以兑现一件他久为期盼的承诺以满足他不平衡的心理;或是主动离家一天,让孩子邀好友们来家开个聚会,任凭他们疯狂地玩闹……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孩子的情绪得以宣泄,恢复心理的健康状态,还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然,对于不良的情绪,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拿别人当出气筒,要适可而止,不能失去理智。

心理知识:

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而其中能实现、满足的却不多。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未能满足的情绪,应该千方百计压抑、克制下去,不能让它发泄出来。但是这样的情绪和意愿如果被压制,却会产生心理上的能量——这种能量只有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释放出去,如果不释放,就丝毫都不会减少。

在压抑、克制阶段,人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这只说明它不在“显意识层”出现,它还有可能成为隐藏在心理深处的“暗流”。就像蓄在水库里的水,越涨越高,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压力。

要想它不外流,就要在心理上高筑堤坝,而这会使人在心理深处与外界隔绝,造成精神苦闷、孤独和窒息;或者,这股暗流冲破心理的堤坝,使人做出变态的行为甚至精神失常。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待不良的情绪,与其堵塞不如疏导。当我们产生不良的情绪时,想办法将其宣泄出去,心灵才会恢复平静。

心理学上把这叫做“净化作用”。比如心里有悲伤就找到适当场所,让眼泪痛快地流出。

当然宣泄情绪也不能不计后果,不分场合,不顾影响,应该选择对其他人无害的方式。比如找人倾诉、写日记、唱歌、从事体育活动等。

69.无心插柳的“闲聊”教育——调味品效应

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闲聊,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向孩子传输某些知识和观念,并且密切亲子之间的感情。

家教启示: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与夫妻关系有类似之处。夫妻俩白天都忙于紧张的工作,回家后如果也是那样正经地说话,那么家庭就不容易有朝气和活力。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如此。父母白天有许多工作要做,孩子有许多功课要学,如果在父母下班、孩子放学后,父母还像上班那样正经八百地和孩子讲话,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就不容易得到很好的沟通。

在家庭休闲生活里,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果来点“废话”、“闲话”,作为生活的“调味品”,可以使自己和孩子的情绪都得到放松,在无形中达到思想和情感的沟通。

当今的独生子女物质生活虽然比较优越,可是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度过,与老师、同学相处倒还充实。

而在“减负”的要求下,一周休息两天。在这两天中,父母只顾上班或干活,往往顾不上孩子。孩子在完成少许作业后,只能与电视为伴,比较孤独无聊。要想让孩子的课余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父母与孩子闲聊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萍萍所在的小学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周末与父母闲聊,周一班会课上交流闲聊情况。

周末,萍萍的父亲带她到田里掐豌豆头。爸爸在前面掐,萍萍在后面跟。萍萍不时发问:“豌豆头被掐了,它会疼吗?会长出新头吗?

豌豆怕冷吗?会被冻死吗?”对她的话,父亲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后来女儿告诉爸爸,跟爸爸闲聊,使她长了不少知识,也感到很快乐。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一天到晚忙得要命,哪来闲工夫跟孩子瞎扯?”其实父母忙,无非是忙工作,忙家务,为挣钱,为生活,归根到底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孩子。可与孩子闲聊更是为了孩子:闲聊可以使孩子的周末生活更丰富,使孩子的情绪得到调剂和放松,也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闲聊的话题有很多,从天文到地理,从凡人到名人,从思想到生活,从学习到玩耍……凡是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聊。

有识之士总是大声疾呼:“孩子的思想教育要跟上。”其实跟孩子闲聊,是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方式。而且“调味品效应”

在改变孩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就是:在闲谈、闲话中让孩子明白道理,而不容易因为枯燥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心理压力,或产生逆反心理。

总之,无论多忙,父母在双休日都应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拿出耐心跟孩子聊聊。

当然“调味品”并不是越多越好,它不能充当“主菜”、“主食”,否则就起不到“调味”的作用了。

心理知识:

“调味品效应”原意是指夫妻之间由于说些“废话”、“闲话”而产生心理交融的现象。这种废话、闲话,对生活起到了“调味品”的作用,即:(1)给感情生活增加点缀和调剂,使之更加丰富有趣;

(2)使夫妻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增加相互了解,更容易形成默契,而不容易产生误会。总之,夫妻之间这种类似调味品的“废话”,本质上并不是“废话”,它可以使两颗心靠得更近,增进心理交融,使双方思想更加谐调,感情更加融洽,生活更加美满。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可以利用“调味品效应”,来达到和谐家庭氛围,加强代际沟通的作用。

70.给孩子不受打扰的空间——个人空间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属于他自己的不受打扰的空间,这对孩子的学习效率、个性成长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家教启示:

东东做完功课后,妈妈往往让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