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以惩罚为主,例如讽刺、挖苦和体罚等,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经常因为作业问题而遭到多次的惩罚,那么孩子就会厌恶作业,回避作业,甚至讨厌给他们留作业的老师。
其实,有时候孩子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并给予更多的帮助、理解和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来刺激孩子,甚至以体罚来代替教育,这都是极其错误的教子方法。
案例回顾——
家长会上,刘洋的爸爸得知,刘洋曾在学校花钱请同学吃饭。刘洋的爸爸很吃惊,也很生气,家里很少给孩子零用钱,他哪儿来的钱请同学吃饭?
回到家中,爸爸把刘洋叫住,板着脸问:“你是不是请同学吃饭了?”
刘洋一听,吓得直打哆嗦,他明白如果让爸爸知道他偷钱,肯定会挨打的。刘洋声音颤颤地说:“是这样的,因为上次作文竞赛我得了奖,有几个要好的同学让我请他们吃饭,我不好推辞,就请他们了。”
“他们让你请客你就请,你怎么那么听他们的话?”爸爸的脸色更难看了。
“他们先请的我,我也不好意思不请他们啊。”刘洋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那你请客的钱从哪儿来的?”爸爸气得瞪着眼睛,大声喝道,“家里平时没给你多少零用钱,你怎么能有那么多钱请客?”
刘洋被爸爸的气势给吓哭了,断断续续地说:“我,我偷……”
由于刘洋的哭泣,爸爸并没有听清后面的话。一听是偷的,就很生气地扬起手,准备教训一下这个学会偷人家东西的孩子。
刘洋的爸爸看着吓得哭泣的孩子,心疼了,慢慢地把扬起的手放了下来。
“偷谁的?你应该明白从小偷摸,长大了成瘾会犯罪的。”
“我,我偷着把储蓄罐打开了,就把里面的零钱全拿出来用了。”刘洋看爸爸扬起的手放了下来,心里的恐惧减少了一些。
刘洋的爸爸叹了一口气。虽说孩子请客是错误的,但他用的是自己的零用钱,并没有学坏。于是,爸爸换了一种口气,对刘洋说:“孩子,你还小,花钱请客吃饭是不对的,你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再说,请同学吃饭需要花一些钱,应该跟父母说一下。如果你的零用钱不够那该怎么办呢?也不能去偷,偷盗可是一种犯罪行为。”
“嗯,我知道错了,以后有什么事情,我都会先和你们说一下。”刘洋使劲点头。向爸爸认错。
看儿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爸爸很欣慰地对刘洋说:“好孩子,你能认识到错误就是正确的,爸爸相信你能做好!”
从此以后,刘洋无论遇到任何问题总会和父母商量,孩子有了父母的大力支持,学习和生活一切都顺利了。
专家解析——
这个案例中的爸爸掌握了对待孩子错误的更好的教育方法,他明白只有用鼓励和宽容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很好地改正错误。很显然,他的这种方法是非常成功的,不但很好地教育了孩子,而且为父子更好地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在宽容和理解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错误中找寻原因,帮助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源所在,引导和帮助孩子尽快地改正错误,是为人父母的职责所在。
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容易犯错误,如果每次犯错误,父母都采取惩罚的态度,也只能是洽标不治本。虽然,有时候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拳头、棍子,在短时间内变得听话,但就长期而言,当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会因此而叛逆。最后也只能是父母越是打骂惩罚,越是激起他们的愤怒和反抗心理,最后导致孩子或者离家出走,或者手刃亲生父母以求摆脱惩罚,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例如,3岁的玲玲被父母送人全托幼儿园,由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又会唱歌跳舞,很是受其他孩子的喜欢,所以玲玲在这里过得还算快乐。但孩子毕竟还是孩子,玲玲在幼儿园一待就是5天,她非常想爸爸妈妈。在人园两个月以后,玲玲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跑出来找妈妈。玲玲丢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她的父母都非常着急,在经过一天的寻找之后,终于在幼儿园旁边的草丛里找到了孩子。
回到家,玲玲被妈妈打了一顿。晚上吃饭,玲玲由于畏惧,就不让妈妈喂饭,要求自己吃,结果由于碗太烫,摔在了地上。爸爸很生气,就用拳头打孩子.孩子一躲正打中后脑勺,久久不能动弹,之后便哈哈大笑,大叫“大车来了,轧死我了,把我的头轧疼了……”
接连几天,孩子经常发呆并喜怒无常。后来,当陌生人来到家里,孩子就疯疯癫癫地躲在桌子下面或者衣柜里……
后来,经医生诊断,玲玲的大脑出现了问题,需住院治疗。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惩罚和打骂的教育方法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酿成悲剧。那么,有比惩罚和打骂更好的方法吗?那就是在赞赏和鼓励中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毕竟有限,犯错误也在所难免。这时候,父母不能简单地粗暴对待,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以及如何改正错误,让孩子在鼓励和支持中健康成长。
专家支招——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鼓励孩子呢?
支招一: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还缺少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或认识,而犯错的孩子又是最容易失去自信的,因此,当孩子失败或犯错的时候,父母应该避免用语言、行动来指责或惩罚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并最终步人歧途。
父母的鼓励和赏识,则是对待犯错的孩子的正确方法。失败让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而父母的鼓励和赏识使孩子得到了一种自我满足,找到了‘因失败而丢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孩子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所以,肯定你的孩子,哪怕是他只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再小的成绩也要让孩子知道。
如果父母对孩子迈出的每一步都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也会产生取得更大成功的精神动力。日本的儿童教育家都比较重视父母对孩子的赏识和鼓励作用,他们认为鼓励和赏识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因素。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提到的那样。“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如果离开了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
支招二:不要轻易地给犯错的孩子“贴标签”。
很多父母经常对犯错或失败的孩子说:“你呀,这辈子完了!”“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以后的事情更做不好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贴标签”。心理专家认为,当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一旦一个人被他人贴上了标签,那么,这个人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失败了,如果总是被父母说成笨孩子或者失败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在美国情景系列剧《成长的烦恼》中,迈克被父母认为是有责任心的人,即使:是在因掩护同事而丢了工作的情况下,他为了不让对自己刚燃起希望的父母再次失望,决定不把丢了工作的事情告诉父母。如往常一样,迈克仍表现得很努力,他表面上依旧穿着汉堡包房的工作服,按时上下班,背地里卖力地找着工作,直到有一天同事卡瑞找上门来,谎言才被揭穿,而这天迈克正好找到了新的工作。这一次,迈克并没有因撒谎而受到惩罚。父亲杰森的理由是:
因为错误的理由而干的错事和因为正确的理由而干的错事是有区别的。
由于父母的赞美和信任,迈克产生了一种很大的责任感,他觉得自己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和信任,所以即使是在失业的情况下,他也要表现出工作很努力的样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当我们对某人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寄予期望后,对方会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换言之,一个孩子究竟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也取决于父母怎样地期望他、评价他。
很努力的样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当我们对某人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寄予期望后,对方会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换言之,一个孩子究竟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也取决于父母怎样地期望他、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