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制格里菲斯的艺术创造的,不仅有制片人制度,还有电影技术的进步。1928年后,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但有声电影的出现,却导致了电影艺术的大倒退。为了避免机器噪音,摄影机被密封在玻璃房中,无法自由地移动。演员要对着暗藏的话筒讲台词,也不能自由地走动。何况,现在电影也跟戏剧一样,能够用台词来交代情节了,还要电影语言干什么呢?演员们只是坐在那里滔滔不绝,摄影机只是固定地做忠实的记录,电影又成了戏剧的翻版。“把美丽还给我。”格里菲斯绝望地说。1930年,他拍了有声影片《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之后,就失业了。第二年,他独立制作了刻画一位酒鬼的另一部有声影片《挣扎》(The Struggle),上映了很短的时间后就因没有观众而不得不收回。以后他再也没能筹到资金继续拍片,而他自己也成了酒鬼。1948年7月23日,一代宗师孤独地死于好莱坞的一家旅馆里。
银幕第一女士莉莲·吉许
这是一双摄人心魄、充满魔力的眼睛,宁静、深邃,黑洞一般吸引了所有的视线,使人忘记了脸的存在。而那是一个同样完美的脸庞,圆润、柔软、优雅,散发着非人间的纯洁的光辉。因为非人间所有,所以永不衰老,在60岁的时候,甚至在90岁的时候,仍然跟在20岁的时候一样美丽。
而在这罕见的美丽之下,是一颗罕见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灵。
莉莲·吉许(Lillian Gish)的生日一直被定为1896年10月14日,在她死后,她的经纪人才透露说,她实际上生于1893年,差不多与电影同龄。从来没有人怀疑她少报了三岁,她看上去总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吉许出生于俄亥俄州一个破裂的家庭,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抛下了她们母女出走。她的母亲靠到剧团当演员维持生活,而吉许十来岁的时候起就退学随剧团巡回演出,贴补家用。1912年,她和妹妹多萝西·吉许(Dorothy Gish)到纽约看望已成为电影明星的好友璧克馥,姐妹俩一起被璧克馥推荐给格里菲斯。在格里菲斯看来,吉许就像是从狄更斯的小说中走出来的人物,如此纯洁而又脆弱的古典型美人,正是最理想的演员。此后,吉许成了格里菲斯的所有重要影片中的女主角: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她扮演埃尔西·斯东门;在《党同伐异》中,她扮演摇摇篮的少妇——其实这不是主角,甚至连戏都没有,却成了《党同伐异》的象征;在《被摧残的花朵》中,已25岁的她令人信服地扮演了苦命的15岁少女露西;在《世界之心》中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德军压迫的法国少女;在《走向东方》中,她扮演被诱骗、抛弃的村姑安娜;1921年,她和妹妹一起在《暴风雨中的孤儿们》中扮演在法国大革命的旋涡中相依为命的一对孤女。她和妹妹一共为格里菲斯拍了21部影片。
吉许扮演的大都是悲剧性角色,经常置身于险恶的环境,她又不愿用替身,生命也就经常处于危险之中。拍《走向东方》时,她在暴风雪中趴在浮冰上,随激流而下,完全是实地拍摄。拍完了这著名的一幕,她也差点被冻死(事实上摄影组有几人因为拍此片而得了肺炎去世),格里菲斯为此给她买了人寿保险。在拍《被摧残的花朵》时,由于扮露西父亲的演员白天要当导演,只能在晚上拍戏。当时是冬天,根据剧情她只能穿单薄的衣服,结果又得挨冻。她的妹妹见状,威胁格里菲斯说:“如果我姐姐给冻死了,我就杀了你!”幸好,戏只拍了18天,吉许活了下来,格里菲斯也捡了一条命。
吉许不仅是一位富有献身精神的演员,也是一位天才的演员,是格里菲斯有关电影表演必须含蓄、自然之主张的最早的、也是最完美的实践者,成了自然主义表演流派的先驱。与吉许配戏的那些演员的表演,现在看来都有点做作,只有吉许的表演无可挑剔。她的电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有志从事电影表演的人,特别是那些从戏剧表演转行的演员的入门教材。然而,在必要的时候,吉许也能使感情尽情地流露。《被摧残的花朵》中,露西被父亲抢回家后,躲进了衣橱中,她父亲用斧头砸开衣橱的门将她拖出打死。在排练这一幕时,吉许只是有节制地做了表演,格里菲斯就已很满意。不料吉许把精力都留到了正式开拍,当她被困于衣橱中,当斧头一阵阵砍来时,她才让自己尽情地发挥,把走投无路的露西的绝望、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连格里菲斯都看呆了。这一个镜头,也成了电影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幕。
吉许不仅是一名演员,她与摄影师比泽一样,是格里菲斯的左膀右臂,参与指导电影拍摄的各个方面。格里菲斯认为吉许完全够格当一名导演,在他的一再怂恿下,吉许于1920年导演了《改造她的丈夫》(Remodeling Her Husband),由她的妹妹主演。五万美元的预算,她只花了八千美元就完成了,而且票房非常好。但这却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在当时很少有女性当导演,免不了要被手下轻视。她找不到女摄影师,只能雇了一位男摄影师,此人不听导演的指挥,动不动就撂担子不干。拍完戏后,她的妹妹跟男主演结婚,吉许认为这是她让他们拍了太多的爱情戏导致的,而这是一桩不幸的婚姻,吉许为此常常自责。从那以后,她认定“导演不是女士该做的工作”,还回头去当演员。
拍完《暴风雨中的孤儿们》之后,吉许离开格里菲斯,去了别的电影公司。失去了吉许,格里菲斯再也没能拍出杰出的作品,而吉许的表演生涯却达到了顶峰,最重要的,包括1926年拍摄的据普契尼的歌剧改编的《波西米亚女郎》(La Bohème)和1928年拍的《风》(The Wind)。在拍《波西米亚女郎》时,吉许又一次让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然而这一次是她自找的:当拍摄由她主演的眯眯之死的日子临近时,她开始绝食,让自己变得虚弱;然后是绝水,让自己的身体脱水;觉得还不够,又用棉花吸干了唾液,让自己看上去跟眯眯一样病重。拍到眯眯死去的那一幕时,她的呼吸也停止了。导演怀疑她真正死去了,不仅是因为她的身体已濒于死亡,而且认定她的魂魄一定也已随角色而去。吉许自己则认为拍《风》才是她最艰苦的一次经历。风是用飞机的螺旋桨搅起来的,灰尘弥漫,风中温度高达五十度,吉许就在这样的风中拍了一场又一场,而且成为了她最为杰出的表演。
1926年吉许跟米高梅公司签了合同,以八十万美元的片酬拍摄六部电影,并给她选择剧本、导演、配角演员的自由,甚至允许她排练(当时米高梅公司拍片都不排练)。《波西米亚女郎》是这六部中的第一部,《风》则是第六部。吉许的演技达到了顶峰,却被影迷们认为是过时的人物。影迷们所津津乐道的是明星的风流韵事,而吉许的私生活太严肃认真,没有任何谈资。米高梅公司的主管建议吉许制造点丑闻以增加魅力,吉许震惊之余断然拒绝。米高梅公司从此觉得花了冤枉钱,对吉许百般刁难,他们甚至不想出品《风》。吉许在1928离开米高梅公司后,拍了两部有声片,不愿再在大制片厂制度下委曲求全,而改行去了百老汇当戏剧演员。自四十年代起,她又时不时地在一些影片中扮演配角,最著名的有1946年的《太阳浴血记》(Duel in the Sun)——她因此片而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演员的提名,1955年的《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78年的《婚礼》(A Wedding)。进入八十年代后,她的电影演出越发频繁,几乎每年要参与拍摄一部电影,直到1987年,她以94岁的高龄,与另一老演员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联袂主演了绝响《八月的鲸》(The Whales of August)。
吉许晚年成了电影活动家,大力宣扬、赞助对无声电影的研究。在格里菲斯的晚年,好莱坞已把这位祖师爷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吉许没忘,照顾多病的格里菲斯直到他去世。在格里菲斯去世之后,在吉许的游说之下,美国政府发行了纪念格里菲斯的邮票。1968年吉许的妹妹去世,吉许又开始宣传她妹妹的电影。1993年2月27日,吉许在睡梦中去世,享年99岁。电影的开创史失去了最后一位见证人。在遗嘱中,吉许给美国电影研究院留下了一大笔钱,用于保护格里菲斯的电影。
吉许终身未婚。她的一生,可以用她的自传的献词来概括:“献给我的母亲,她给了我爱;献给我的妹妹,她教会了我笑;献给我的父亲,他给了我不安全感;献给格里菲斯,他教导我工作要比玩耍更有趣。”
在历来的电影演员中,很少有人长得如此美丽,很少有人演技如此不凡,每一出表演都无可挑剔,很少有人如此富有献身精神,更很少有人艺术生命如此长久——把所有的这些“很少”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莉莲·吉许当之无愧是银幕的第一女士。
“定都”好莱坞
好莱坞第一家电影制片厂的建立,是抛硬币打赌的结果。早期美国电影制片厂都建在东部纽约、新泽西一带,拍西部片也是在新泽西取的外景。到了1911年,森陶公司(Centaur Co.)的总导演认为,要拍西部片就该到西部去,因此建议在加州建一个制片厂。但公司的老板则认为把制片厂建在佛罗里达更合适。两人争执不下,决定抛硬币定胜负,结果导演赢了。该导演到加州选厂址,经过洛杉矶好莱坞的落日大道时,看中了路边的一所房子,房租每月只要40美元,就把它租下来,改造成了制片厂。好莱坞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就此诞生(该地址现在是CBS电视公司的西部总部)。
第二年,好莱坞就出现了15家电影制片厂,大都由不属于爱迪生电影专利公司的所谓独立制片人所建。他们跑到好莱坞来,当然不会都是打赌打赢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爱迪生的威胁。爱迪生对这些独立制片人,不仅上法庭控告他们侵犯专利,还与黑社会勾结,派打手去砸他们的工厂,威胁恫吓他们。这些人想,咱忍不起总躲得起吧,离爱迪生越远越好。他们摊开地图一看,离纽约最远的大城市就是洛杉矶了,于是蜂拥而来。
洛杉矶作为电影生产基地,也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它的周围,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高山、海洋、沙漠、平原、森林、河流,应有尽有,可以用于各种电影的外景。唯一欠缺的是热带丛林,但这很容易仿建,环球公司以后就在这里建了一个动物园专供拍电影。洛杉矶气候暖和,一年四季都阳光灿烂,几乎每天都可以拍外景,不像在东部,一到了雨季或冬天就拍不成外景了。当时拍电影都用自然光照明,阳光也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洛杉矶靠近墨西哥,可以找到大量合法或非法的墨西哥移民当廉价劳动力,要拍成千上万的宏大场面不怕找不到群众演员。
由于这些因素,好莱坞很快就成了美国电影生产的大本营,日益繁荣起来。在1911年,好莱坞还只有5000人,到了1919年,就有了35000人,而到了1925年,激增到13万人。
当独立制片人纷纷西下跑到洛杉矶时,也有少数人留在纽约跟爱迪生作斗争。在1912年时,他们终于说服了美国司法部起诉电影专利公司垄断电影市场违反了反托拉斯法。1915年,一个联邦法庭判决司法部胜诉,电影专利公司被勒令解散。
这个判决其实象征的成分居多,因为这时候电影专利公司由于竞争不过几百个独立制片厂,实际上已经维持不下去。电影专利公司在市场上的失败,完全是由于以爱迪生为首的决策人的短视所致。当时的电影是按胶片长度计价销售的,一部四盘胶片的正片的售价与四部一盘胶片的短片的售价一样,而拍摄一部四盘正片的成本却远高于拍四部一盘短片,为此电影专利公司反对拍正片,而决心与短片共存亡,尽管他们也意识到短片不会有前途。以后美国电影界改革电影报酬制度,拍出受欢迎的正片也有利可图了,但电影专利公司也早就不存在了。电影专利公司所犯下的另一个错误,是反对明星制。他们担心电影演员出名后会要求涨工资,甚至禁止演员在影片中具名。而独立制片人们却从戏剧界得到启发,意识到如果花本钱捧出几个大明星,可以吸引观众反复地来看这些明星演的电影。对许多观众来说,影片是谁演的要比影片演的是什么更重要。用大明星拍大片子,从此成为美国电影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