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3年秋到1845年11月,大约两年的时间,林则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总共开辟荒地屯田88万多亩。
后人记载林则徐的这一功绩说:“由于林则徐的查勘开垦,使新疆的大漠广野都变成肥沃良田,农户炊烟相望,田野耕作皆满,合兵农为一体。每年为国家省经费无数,国民的生计亦由此而充裕。”
为什么林则徐本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而“用坎井溉田创之者林则徐”还得以盛传天山南北呢?谁给人民带来实惠、带来爱护,谁就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林则徐以其病弱之躯和远见卓识,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有林则徐和左宗棠,以及无法计数的各族无名英雄们,新疆从此成为中国西北边陲一道坚实的屏障,再也没有发生过与祖国分离的情况。
◎故事感悟
左宗棠和林则徐为新疆的建设奉献了力量,开发了祖国的边疆,造福了边疆的人民,促进了民族团结。
◎史海撷英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英国大量倾销鸦片,严重毒害中国人民,并引起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市场混乱,加深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输入鸦片,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官吏也主张禁烟。道光皇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于18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东查禁鸦片。次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即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严厉禁烟。
英国政府决定发动对华战争。1840年6月以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首的“东方远征军”到达广东海面。因广东严密设防,英军转攻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退。英军又继续北犯,攻占定海,8月闯到天津海口,向清政府投递照会,施加压力。道光皇帝派直隶总督琦善到天津与英军谈判,随后又任琦善为钦差大臣、两广总督到广东与英继续谈判,并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琦善到广州后,撤防裁勇,重用汉奸,镇压人民的抗英斗争,接受义律提出的全部条件,擅自签订《穿鼻草约》。道光皇帝得知割让香港的消息,将琦善革职锁拿进京,决定对英宣战,派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军到广东主持战事。英军闻讯先发制人,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率部奋勇抵抗,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守军数百人英勇牺牲。奕山等昏庸无能,致使广东战事失利,1841年5月签订《广州和约》。英国继续扩大侵略战争,1841年8月璞鼎查率侵略军攻陷厦门,10月占领定海、镇海、宁波。道光皇帝被迫再次出师,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江前线应战。奕经为邀功请赏,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分兵三路仓促出战,结果惨败。英军侵入长江,1842年5月至8月先后攻陷乍浦、吴淞、上海、镇江等地,直达南京江面。8月29日耆英、伊里布接受英国提出的全部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苑拾萃
阿豺的二十个儿子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兄弟不团结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一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我们是人民的忠实儿子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徐海东(1900—1970),杰出军事家、革命家、新四军老战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尤其擅长游击战。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徐海东将军常讲这样的话:党和人民是血肉关系,是鱼水关系,我们是人民的忠实儿子。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33年6月,红二十五军在向皖西转移途中,部队给养遇到严重困难,军主要领导向部队下达了一道错误命令:过福田河以东筹粮不用调查,牛、羊、猪、鸡都可以杀。当时,担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的徐海东,对这个侵害群众利益、违反红军纪律的命令,进行了坚决抵制。他及时把三个团长找来,严肃命令他们绝对不能执行军部的错误命令,说:“有问题杀我的头,你们不执行我的命令,我杀你们的头。”随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道:“特别是群众的牛更不能杀。我们红军是工农的武装,应该为群众着想。中、贫农民有一条牛就是全家的命根子,杀了人家一条牛,就等于杀人家全家。我们的办法还是找葫芦南瓜吃。”结果,全师将士一路宁可饿肚子,也没有乱杀群众一头牲口。
有一次,徐海东率部来到一个山寨,进寨一看,群众全都跑光了,而且在一些较富裕人家的房子里,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屋子的四个墙角,摆放着明晃晃的银洋。原来,这个寨子是个新区,群众因长期受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对红军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队伍还不了解,所以就想了这个点子来检验红军。徐海东听到报告,亲自跑到现场察看,当即下了一道严令:“只要是红二十五军的人,谁也不许动一动!”群众在红军撤离后回屋一看,当即惊呆了:放在屋子四角的大洋不仅一块不少,而且连位置都没有挪动一下,不禁感叹地说:红军真是一支穷人的队伍,真是一支仁义之师!
从1940年1月到1945年9月,徐海东患了重病,组织上把他安排在皖西革命根据地休养。一天,“特二连”的连长和指导员来到他的房间,报告了这样一件事:房东王大伯的大儿子要成亲,按当地习俗,新娘入洞房要有两个属牛的“金童玉女”捧花烛。这位大伯听说徐海东的儿子小林正好属牛,很想让其来扮童男的角色。但他们觉得徐海东是个高级指挥员,担心这样做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徐海东一听马上笑了,说:“我看这不是什么坏事,这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好事。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我的儿子和群众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我同意小林给房东大伯的儿子拿花烛,但要注意一条,不要磕头,鞠躬就行了。”房东大伯一家得知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很快在当地群众中传为美谈。
◎故事感悟
党和人民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不管什么时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紧紧团结在一起。
◎史海撷英
红二十五军长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至1935年9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退出鄂豫皖苏区,经鄂豫陕向陕甘苏区战略转移。
红二十五军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建红二十五军。蒋介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红二十五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鄂豫皖省委于11月11日召开常委会,讨论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决定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
1935年8月3日,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一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会师,结束长征。
1935年8月18日,红军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二十五军改编为第七十五师。毛泽东曾称赞红二十五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文苑拾萃
长征过程中,红二十五军创下了不朽的功绩和代价
1.长征中是几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成为长征先锋;
2.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抗击了30多个团敌人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减员,到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800多人;
3.长征中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豫陕、鄂陕边区10余县)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在鄂豫陕边区播下了红军种子,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4.长征中唯一一支发展地方游击师、红七十四师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新鲜血液。
同时,长征过程中,红二十五军也付出了宝贵的代价:
1.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积劳病逝;
2.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英勇牺牲;
3.正副军长程子华、徐海东负重伤。
支撑抗战的四川人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格言
甘绩镛(1914—1982),荣昌县人。历任铜梁县知事,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财政处长、政务处长,川东税捐总局局长,川东道尹,四川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为刘湘管理财政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主持筹办重庆大学、乡村建设学院和农业试验场。抗战时期又兼任四川省政府县市财政整理处处长、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川康区食糖专卖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文史研讨馆研究员。主编有《四川财政汇编》、《四川财政大事记》。撰有《四川防区时代的财政税收》、《解放前四十年之四川财政》等。
八年抗战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四川这个“大后方”是“陪都”重庆所在地,负担尤其巨大,几乎撑起了大半个中国!
数不清的四川百姓,同样以自己的血汗、血泪书写了整个民族的辉煌胜利!
仅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就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以八年总计,国家共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此外,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
这么多粮食,都是四川百姓勒紧腰带咬紧牙关从口粮中挤出来的。
1941年,四川省田赋管理处处长甘绩镛行经南潼,在一处茅草房前歇脚休憩,问一个老农:“今年收成和生活情形咋样?”老农回答说:“老天爷不作美,我们经常以苕藤菜叶和杂粮充饥。”
甘绩镛又问:“粮食不够,还给国家纳粮吗?”老农民说:“我应缴的粮食都缴了,左邻右舍都是这样的!”甘绩镛说:“你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还有啥余粮缴公呢?”
老农慨然应道:“军队去前方打仗,没粮食就吃不饱,就是有命也不能拼啊……只要能打胜仗,赶走日本鬼子,能过太平日子,我们老百姓暂时吃苕藤树叶,也有想头。”
还有一个农妇,儿子出川抗战,她孤身一人无余粮交公,就把陪伴自己的一只猫儿卖了买粮交公。
而川军抗战的壮举,更激发了无数四川青年投军报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