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俭:俭以成德
9434600000003

第3章 节俭朴素(1)

尧帝之“宫殿”

◎侈将以其力毙。——《左传》

尧,生卒年不详,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20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尧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唐尧在位70年,90岁禅位于舜,118岁时去世。尧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人,他们组成了很多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后来,尧当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很会治理天下,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农牧渔猎各业,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生产很落后,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尧帝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对大家的苦难十分关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俭朴。

尧帝看到有人吃不上饭,就认为这是自己使他们饿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就觉得这是自己有过错,才使别人没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尧帝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所以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有一天,几个部落首领来拜望尧帝。他们来到尧的“宫殿”门口,细一看都愣住了。

“天哪,他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啊?”有个人先发出感叹,其他人也跟着议论起来:“这明明是几间最普通的茅草房啊!”

“我们那里,守门官也比他住得好呢!”

他们正说着,尧帝走了出来。大家看见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没说,心里却想:“难道这个身穿补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帝吗?”

这些首领们互相看了看,他们每个人都比尧帝穿得好,脸上不禁露出惭愧的神情,从心眼儿里更加敬重尧帝了。

在尧帝招待各部落首领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钵、土碗,津津有味地喝着野菜汤,谈着治理天下的大事。“宫殿”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的笑声。

从那以后,各部落的首领们都学着尧帝的样子,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故事感悟

尧帝与百姓同甘共苦,共同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作为君王,以身作则,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精神,实属难得。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节俭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史海撷英

历法的制定

传说在尧的时代,首次制定了中国历法。这样,劳动人民就能够依时按节从事生产活动,不会耽误农时。汉民族是农业垦殖历史悠久的民族,对农时十分重视,故《尚书·尧典》对此有详细记载。

《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

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文苑拾萃

尧帝造酒

尧作为上古五帝,传说为真龙所化,下界指引民生。他带领民众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类政务,受到百姓的拥戴,并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

尧由龙所化,对灵气特为敏感,受滴水潭灵气所吸引,将大家带至此地安居,并借此地的灵气来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尧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绵长,以敬上苍,并分发给百姓,共庆安康。

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取名曰“华尧”。

萧何不换新衣服

◎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左传·昭公十九年》

萧何(?—前193年),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楚汉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之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稳固后方,不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有一年,萧何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兵入咸阳以后,众将纷纷争夺金银财物,萧何却分文未动,而是在城里到处收集秦朝廷的律令图籍,从而使刘邦对天下各处关隘险要、户口多少、风俗民情等了如指掌。

刘邦做了汉中王,萧何被任命为丞相。他也是西汉的第一位丞相,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亲手规划和组织了都城长安的营建工程,并提倡节俭使用,不得浪费各种建筑材料。他还参与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制定,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萧何做了十四年的丞相。在这十四年里,萧何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从不穿戴华贵的服饰,更很少食山珍海味。

有一次,萧何的夫人看见他的朝服都已经旧了而且还补过了,就吩咐换了一件新的。萧何发现后很不高兴,立刻又换了回来,并指责他的夫人说:“做丞相就不可以穿旧衣服了吗?”后来,萧何还作了规定,就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随便更换他的衣服和用具。

在封建社会,当了官,衣、食、住、行都与老百姓不一样。

按当时的规定,丞相的住宅应该是高门大院、富丽堂皇才可相称。可是,萧何的房舍与老百姓的住宅没有什么两样,既不是高门大宅,更没有雕镂文饰。他说:“丞相也要与民休息,不能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萧何虽然身居相位,但家无余财,唯有“桑几百株,薄田十几顷”,而且他在置买田产时,从来不抢肥田沃土。他还说:“我希望我的子孙不要堕于奢侈。”

◎故事感悟

节俭朴素历来是被公认的好习惯,不仅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从政的素养。特别是对于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行为更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

◎史海撷英

刘邦起义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刘邦率众响应,在沛县青年豪杰和官吏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支持下,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攻占县城,正式宣布反秦起义。刘邦的义举得到了丰沛一带江湖豪杰、地方官吏和父老乡绅的拥护,当地青年子弟纷纷参加义军,队伍迅速发展到两三千人。刘邦被公推为这支起义军的统帅,号称“沛公”,从此走上了争霸之路。

刘晏雪中吃烧饼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刘晏(约公元716—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明朝时列名《三字经》。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晏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善于管理经济。他官至左仆射,是负责全国财政的大臣。他手中掌管着全国亿万钱财,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

一年冬天,他办完公务准备去上早朝,正赶上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五更时,街上的店铺燃起了香火,早饭的香味从一家家饮食店里飘出来。刘晏使劲地搓着冻僵了的双手,对车夫说:“找一家店铺,买一些早点充饥,然后再去上早朝。”

车夫答应着,将马车停在一家店铺前。刘晏走下车子,步入食杂店。他一看价格比别的店贵,就转身退出店外,与车夫继续往前走,在一家价格便宜的烧饼铺前停了下来。他对车夫说:“你去买些烧饼,够我们两人吃的即可。”

车夫买来了热气腾腾的烧饼,刘晏急忙摘下帽子,将烧饼放在里面,然后,他和车夫一起站在雪地里吃起来。

几个也要上早朝的官员看到刘晏站在雪地里啃烧饼的样子,小声讥讽道:“刘晏身为国家大臣,太寒酸了!”

“嘿,他怎么跟乡巴佬似的!”

刘晏听到了,毫不在意,说:“这烧饼真好吃!”

他的仆人听了人家的讥讽,心中愤愤不平,觉得脸上无光。刘晏却呵呵笑着说:“别被那些世俗的说法拉过去,个人要有主见。君子仁人从来就是讲求节俭的,一个人光讲奢侈,那才是真正丢了身份呢!”

车夫听了,点点头说:“老百姓还是赞成您的看法。”

刘晏的家位于闹市,居住人口杂乱。他的宅院无高楼亭阁,亦无奇花异草。因此,朋友们劝他换个地方重新修座庭院,也好风光风光。而刘晏却笑而不答,仍然住在原处。朋友们见他按兵不动,就暗地里为他找了一块地皮,那里紧挨着朝中一些大臣的宅第。若在那里修建起豪华住宅,该是十分令人羡慕的。

地皮找好了,朋友们就告知刘晏:“我们实在看不过去,你的住处太差了。一个普通的官员都比你的宅第强,何况你是掌管全国财政的大臣呢!地皮都为你找好了,你就下决心修造新府第吧!”

刘晏想了想,说:“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但修建豪华宅院,我刘晏是决不会干的。住宅能挡风御寒、住人休息也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豪华。希望各位明白我的主张。”

◎故事感悟

刘晏在雪中吃的不是“烧饼”,而是对国家尽心尽责的态度和节俭朴素的作风。因为他坚信“君子以俭为美”,所以别人的嘲讽他只会嗤之以鼻,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这种戒奢戒侈、艰苦朴素的作风!

◎史海撷英

刘晏改革

经过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千疮百孔。当时唐朝经济十分萧条,财政极为困难,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发展生产,开源节流。刘晏在任期间,办成了几件大事,如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改革粮价、推行“常平法”等等,使唐王朝财政逐步好转。

◎文苑拾萃

刘晏正字

一次,唐玄宗到勤政楼观看各种技艺节目,有上百名歌手参加演出。朝廷的文艺机构“教坊”有个王大娘,善于用头顶百尺高竿,竿上放一个木山,形状好像海上的仙山,然后再让小孩手里拿着红色的木棍,在木山上歌舞不停。这时刘晏才10岁,被任命为秘书正字。他相貌丑陋,但聪明过人。皇帝将他叫到楼中的帘子下面,贵妃将他抱坐到膝盖上,为他涂脂抹粉,为他梳头。玄宗皇帝问他:“你身为秘书正字,纠正了几个字?”刘宴说:“天下字全都可以纠正,只是朋字不能纠正。”贵妃命令他歌咏王大娘顶竹竿。刘晏应声说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玄宗皇帝和贵妃娘娘以及诸位侍妾、宫女欢笑多时,声音都传出很远,于是,玄宗皇帝便命令赏赐给刘晏象牙笏板和黄文袍。

官位高了,更应注意自律

◎奢俭之节,必视世之丰约。——《三国志·魏书·己凯传》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擅长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东坡在生活方面,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约,亦是惜福延寿之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肉体上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然而如果能注意生活节俭,那也算是真正找到了延年益寿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对节俭是相当重视的。

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他薪俸大减,再加上遭贬后,旧日那些常来往的亲朋好友都怕受牵连,再不愿与他来往,更不愿资助他钱财,他的弟弟苏辙又债台高筑,所以当时苏东坡的生活是相当窘迫的,然而,这并没有吓倒苏东坡,他依靠节俭的生活方式最终渡过了难关。

为了度过困境,苏东坡非常注意计划开支,从不乱花钱。为此,他还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首先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将这些钱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日只许用一份。这些钱全部分好后,苏东坡把它们统统按份挂在屋梁上,然后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拿到一包钱后还要计划开支,能不买的就不买。一日下来,最终开支只准剩余,不准超支。剩余下的钱,苏东坡把它们专放到一个另外备好的竹筒中,专门用于家中的意外开支。

这样,日子虽苦,但清苦中倒也自得其乐。他在给好友秦少游的信中,谈到自己在黄州每日计划开支、艰难度日的清苦情境时说:“我估计手中的钱还可支持一年有余,到那时再作计划,水到渠成,不须预虑,因此胸中也没什么负担。”

苏东坡就是这样,凭着精打细算的节俭生活方式,度过了黄州遭贬后的艰难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