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林纾回顾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这样说:“力学是苦事,然如四更起早,犯黑而前,渐渐向明。好游是乐事,然如傍晚出户,趁凉而行,渐渐向黑。”读书苦学,如同四更天早起的行者,虽然初始前面是黑暗,但走向的是光明。闲散的游荡,虽然可能轻松愉快,但却如同初始傍晚,走来走去,前面就渐渐黑透了。这样,光明也就难以见到了。
◎故事感悟
林纾“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正是他这种嗜书如命的精神驱使着他为后人留下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至此,他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史海撷英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学术界一种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封建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
◎文苑拾萃
林纾的古文论
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桐城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并提醒人们,“盖姚文最严净。吾人喜其严净,一沉溺其中,便成薄弱”;专于桐城派古文中揣摩声调,“亦必无精气神味”。他认为学桐城不如学左、庄、班、马、韩、柳、欧、曾,并以为在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能出。“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
“近代大禹”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为官40年,历官14省,从事过很多工作,并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其中治水是他从事最久、也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一项功绩。他的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淮河、太湖、伊犁河以及福州西湖;他担当的事务,用现代的称谓,包括了总指挥、规划总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施工总工程师、监理总工程师以及包含投融资在内的总会计师。他所领导修建的水利工程都取得了成功,效益卓著,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涉足如此多的领域,参与如此多的工程,担当如此多的角色,展现如此多的丰功伟绩。所以说他是近代大禹、水利大家,可谓实至名归。
早在林则徐担任京官时,就“究心经世学”,特别注意京畿一带的农田水利。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有关畿辅水利的奏折和著述,写成了著名的《畿辅水利议》,认为南粮北调,须经漕运,既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又给贪官污吏中饱私囊之机,极大地增加百姓负担和国库开支。因此他提出“畿内(北京地区)艺稻为天下之本务”,而要在京畿推广水稻种植,必须兴修水利。具体地说:“经画水田,要在尽力沟洫……沟洫修而田制备,田制备而地中之水无一勺不疏如血脉,水旁之地无一亩不化为膏腴。”这当然只是理想化的蓝图,但毕竟抓住了“开治水田有益国计民生”作为农业大国的根本。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前后,江苏连年遭受洪涝灾害,林则徐耳闻目睹“哀号之声,颠连之状”,更坚定了下大力气整治水利的思想。正如他自己反复说的“蠲赈之惠在一时,水利之泽在万世”,“水利之废兴,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终林则徐一生,历官之所,无不系心水利,且卓有成效,造福一方。这绝非偶然,而是有“治国必治水,治水以安民这种一以贯之的民惟邦本”作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林则徐治水的每一个环节——从勘测、设计、施工、监督、检查到验收,他都身体力行,而且部署周密、环环相扣。他亲力亲为、鞠躬尽瘁的精神在黄河堵口和新疆修建引水渠的工程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林则徐在戍边途中,黄河开封段决口。汹涌的洪水,加上连绵的淫雨,使豫皖五府二十三州一片汪洋。严峻的形势使东河总督文冲等权臣竟集体反对堵口,放弃开封,迁居于洛阳,另立省城。在一些大臣和民众的压力下,皇帝不得不派重臣王鼎主持堵口。王鼎是位正直的清官,但没有治河经验,他推荐林则徐襄办堵口,以期在完成堵口大业后能使林免戍边陲。林则徐的不少朋友力劝林不要参与堵口,理由有二:严峻的水情和窘迫的财情使人望而生畏,若堵口失败,肯定罪加一等;若堵口成功,必遭嫉恨者更多的谗言。林则徐谢绝了朋友的好意,他给朋友的一首诗中写道:“尺书来汛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军储仰屋愁。江海澄清定何日,忧时频倚仲宣楼。”正是这种忧国忧民之心,使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赶往堵口现场。
林则徐日夜兼程,“抵工后殊形疲惫”,但立即投入抢险,随同王鼎“朝夕驻坝”,“日夜坐与士卒同畚锸”,以至“奔驰成疾,既发鼻衄,又患脾泄”,“作咳已阅月余,遂至声哑”,终于襄助王鼎完成了堵口大业。
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操,即使流放到新疆,仍忘我地投身于边陲的水利建设。为了更好地屯垦阿齐乌苏荒地,要修建一条大渠,林则徐自捐俸银,实地勘测选址,亲自设计,带领民工施工,完成了阿齐乌苏灌区主渠道最艰巨的渠首工程,安全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正因为这条渠道,使当地世代受益而被人称为“林公渠”。当年林则徐拖着老迈的病体,行程两万里,历时十个月,勘查南疆垦田,其认真负责的作风,为边疆鞠躬尽瘁的精神,使人感动不已。
◎故事感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林则徐无论是禁烟还是从事水利建设,都鞠躬尽瘁,其精神感人至深。
◎史海撷英
八宝鸭
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时,眼见鸦片害人,便下令江苏全面禁烟。他发现有人不理会禁令,继续吸食鸦片,便微服出巡,换上富商的服饰。他留意到一艘游船有一缕缕的轻烟飘起来,十分古怪,便召船家驶向游船。
林则徐为了试探船家,假装不耐烦地说:“船家,前舱那东西很香,我何时才可过过瘾呢?”船家便捧出鸦片烟,让林则徐食用。林则徐脸色一沉,指着桌面的一道没骨菜问是什么,船家回答那是苏州船菜“出骨八宝鸭”,林则徐便回应:“哼!你连“骨”(“骨”与“国”读音相似)也卖了!有像你这样的人,国家怎可富强起来?”船家才认出眼前的富商就是下令江苏全面禁烟的林则徐。此事传遍苏州,也有人将这件事编成歌谣。而那道八宝鸭,亦因为林则徐而声名大扬,成为苏州名菜。
◎文苑拾萃
国际禁毒日的由来
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经受着毒品之害。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举行关于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的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为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138个与会国家的三千多名代表一致同意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同年12月,第四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毒窟”,分别是位于东南亚老挝、泰国、缅甸三国接壤地区的“金三角”,位于中、西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三国接壤地区的“金新月”,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的“银三角”和黎巴嫩的“第四产地”。
王祯研究硕果累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唯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王祯(1271—1368年),字伯善,山东东平人。生活在元朝初、中期。是一位农学家,曾做过几任县官。他的主要贡献是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转轮排字盘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
王祯是元代杰出的农学家,也是印刷技术的改进者。
少年时,王祯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对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后来做了官,也仍然关注着农业生产的情况。
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年),王祯在旌德、江西永丰任县官时,提倡农桑,注意公益。一有闲暇时间,不是从先代典籍中收集有关农业生产及农械革新的材料,就是到田间观察庄稼的长势,到百姓家询问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他主张要注意改良品种,改革农具。他认为,如果不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多下工夫,单是被动地接受天时、地利,要想提高粮食产量是很难的。如果不能积累粮食,遇到荒年欠收,百姓就要受饥饿之苦。那些到了死亡边缘的贫民为了生存就会铤而走险,攻打官府,抢掠财物。到那时,要再想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就要花十倍的气力了。因此,他把抓农业生产作为治理地方的关键。他综合了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两方面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体会,写成了22卷约30万字的农业生产著作《农书》。
王祯的《农书》分为三部分:“农桑通诀”是总论性质,论述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基本思想是“以农为本”,综合天时、地利、人事方面的有利因素来发展生产。它概述了耕、耙、种、锄、粪、灌、收等农业生产的整个环节以及泛论林、牧、纺织等有关技术和经验。“百谷谱”谈的是栽培技术,是农作物栽培各论的部分,分项叙述了各种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竹木、药材等种植、保护等栽培技术以及贮藏和利用的方法。“农器图谱”篇幅最多,约占全书的80%,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农器图谱”是在宋代农器记载基础上的进一步记录,共附图306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空前的。不仅当时通行的农业机械形象被记录下来,甚至古代已经失传的机械也经研究绘出了复原图。如西晋刘景宣的牛转连磨、一牛转八磨,东汉杜诗的水排等。王祯还在描绘的水排图中将皮囊鼓风改绘成当时通行的“木扇”,为我国木风扇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农书》还描绘了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农村所用的若干机械,如三十二锭水力大纺车以及三锭脚踏纺车(棉纺),五锭脚踏纺车(麻纺)等。“农器图谱”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器具方面的卓越成就,后代的农书和类书所记农具的大部分都以《农书》为范本。王祯编著《农书》,是为了帮助和指导农业生产,这也是他一生对农业生产研究和探索的结晶。
由于对农业机械的改进很有兴趣,王祯渐渐地也开始关注其他方面的机械革新。不管哪个方面,王祯只要感兴趣,就一丝不苟地去钻研。自北宋平民毕昇改进印刷术后,泥活字印刷便开始推广,到元代时已有了木活字。王祯看到排版者一范一范地摆字,很麻烦,他就想如果能用机械辅助,那将是事半功倍的事。经过反复琢磨和亲身实践,他设计制造出一种轮转排字架,活字依韵排列,排版时排字者坐着转动轮盘,就能找到需要的字。大德二年(1298年)曾利用王祯发明的排字架排印了《旌德县志》。
王祯还编著了《造活字印书法》,并将其附载在《农书》之末,这是最早系统地记载并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文献。
◎故事感悟
王祯关注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了认真的钻研和探索,并依此而涉及其他方面,不仅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就,也取得了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的事迹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只要执著地去钻研,先在一个方面突破,就可能获得多方面的成果。
◎史海撷英
王祯另一个发明——转轮排字盘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即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