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自制“钢琴”
◎如果做一件事你比别人多付出百分之五的努力,你就有可能得到比别人多百分之二百的回报。——李想
冼星海(1905—1945年),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曾在岭南大学预科、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离校后,参加了田汉组织的“南国社”。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跟小提琴家奥柏多费尔和作曲家杜卡学习。1930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期间创作出初期音乐作品《风》,受到广泛赞誉。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化电影公司担任配乐和作曲,同时积极投入抗日救亡音乐运动。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赴内地。1938年11月赴延安,翌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苏联考察。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现代著名作曲家,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海员家庭,他从小就酷爱音乐。上学后,曾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来,他又到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深造音乐。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之中。1938年11月,他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学和创作活动。当时,延安的条件特别艰苦,鲁迅音乐学院连一架钢琴都没有,这为冼星海的教学和创作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延安的生活是很苦的,每人每月只发少许边区票作为生活补贴。冼星海领到津贴后,一不买吃的,二不买用的,总是攒起来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瓷器盆罐。一天,一位同志指着冼星海床底下的一堆碗碟盆罐开玩笑地说:“冼星海,你收罗这些玩意干啥?是不是将来冒充假古董?”冼星海笑而不答。
终于有一天,人们看到冼星海先是在房子里来回踱步,接着就把那盆盆罐罐统统搬了出来,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敲敲这个,敲敲那个,发出一阵“叮叮当当”杂乱无章的声响,慢慢地这响声变成了一句句音乐语言。然后,他从墙上取下那把心爱的也是唯一的乐器——一把旧小提琴。由于配不到琴弦,他轻易是舍不得用的。只见他熟练地调了一下琴弦,便拉了起来,拉了一会儿就趴在桌子上写着什么,写完又接着拉……终于,一支饱含民族激情雄壮高昂的进行曲诞生了。
原来冼星海是把这些瓦罐盆碟当“钢琴”使用的。一支支脍炙人口的名曲就在这奇特的“钢琴”上孕育出来了。《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以及《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多部合唱、几百首歌曲飞出了延安,飞向全中国。在当时,这对全国抗日军民赶走侵略者解放全中国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故事感悟
艰难困苦挡不住冼星海追求音乐的梦想,没有钢琴,他就用盆盆罐罐当黑白琴键,一样也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并不会因为条件的缺失而泯灭思想的火花,淹没艺术的才华。正如贝多芬在耳聋之后,才创作出不朽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一样。伟大的作品是心灵的感应,是激情的迸发。
◎史海撷英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演出后,轰动了整个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连声称赞。同年7月,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词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文苑拾萃
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是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由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起的,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
“当代毕昇”王选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华罗庚
王选(1937—2006年),汉族,江苏无锡人,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他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王选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该校无线电系从事了八年的计算机研究工作。1974年,王选担当了国家重点项目“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研制开发”的技术负责人。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经过多次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最后终于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了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
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王选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昇奖,被誉为“当代毕昇”。
到1993年为止,华光和方正系统已有一万多家用户,这项成果引起了我国报业和印刷业的一场技术革命,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北大华光和北大方正系统共获国内外奖励二十余项,其中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6年获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十大专利发明创造金奖等。
王选投身科学技术,淡泊名利,在荣誉和成就面前,王选甘为人梯。他先后培养了五十多位博士生、硕士生及一大批优秀业务骨干,被誉为我国现代印刷业革命的奠基人。
◎故事感悟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这是王选的名言。王选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国排版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排版技术能力,同时也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相关的优秀人才。
◎文苑拾萃
毕昇奖——印刷界的“奥斯卡”
毕昇奖是一个国家级奖项,是我国印刷界的最高奖励,也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印刷界的最高奖励,素有中国印刷界的“奥斯卡”之誉。本项奖励每四年评选一次,后改为每两年评选一次,主要奖励长期在工作中为中国印刷业的管理、科研、生产和教育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
史丰收和他的“快速计算法”
◎轻视发明重红颜,千年古国病依然。四大发明名不在,问鼎诺奖蜀道难!——《悼发明家史丰收》
史丰收(1956—2009年),陕西省大荔县两宜镇人。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曾任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史丰收速算法研究所所长。不但受到国际学术界瞩目,亦被列为中国的数学奇才。史丰收速算法的计算速度甚至比计算器还快,1990年由国家正式命名,现已编入中国大陆九年制义务教育《现代小学数学》教材和马来西亚国家正规教材。
史丰收,一个年仅23岁的学生,创立了“快速计算法”。在数字计算中,一律从高位数算起,运算简便、迅速,两个八位数相乘,一般只需要三四秒钟,就是按着电子计算器也很难超过他。他的“快速计算法”使中外各界为之震惊。
这一切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一切都是事实。这既不是祖传的,也不是书本上教的,更不享有特殊的社会环境。它记载的是史丰收求索攻坚、奋斗不息的奋斗历程。
1956年,史丰收出生在陕西省大荔县两宜镇一个农民家庭。幼年的史丰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爱动脑筋,常常向老师提一些谁也想不到的怪问题。
小学二年级时,一次上算术课,老师正讲得起劲,可史丰收却两眼发愣,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习题,忽然想出一个“怪”问题:这些数字人们读、写、看都是从左往右、从高位起的,而运算起来为什么偏要从右往左从低位起呢?要是有一种办法能从左往右算,将读、写、看、算一致起来该有多方便呢!说不定还能简化运算过程,直接就写出得数来呢!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老师,老师也无法回答,只是鼓励他,只要有兴趣,可以发明创造。
从这时起,他向这个问题发起了进军。史丰收首先试验着从高位算一位数乘法。白天算,晚上算,他整天沉浸在数字的海洋里。
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演算,千百次失败,带来了几次成功。史丰收看到了其中的一定规律,信心倍增。一次,他从公社营业员打算盘打二乘五时,将五去掉后,心中一亮,发现关键在于“进位”上。
他进入演算的世界如痴如狂,终于摸索出了任何数乘以二至九的速算规律,并初步编成了一套算前位、看后位、提前进位的口诀,从高位算起,看见算式就可以直接写出得数。
史丰收的神速计算,引起当地教育局的重视。他被保送到西北大学附中,一面学习,一面研究计算法。
辛勤的汗水,专家的帮助,使他的研究突飞猛进。到高中毕业前夕,他解决了平方、开方的速算法,并全面系统揭示了从高位算起的“进位”和“相加”的规律性,总结出了一整套速算口诀。十三位以内的加减乘除和开方、平方,他能一口气报出答案,谱写了世界速算史上的新篇章。
高考制度恢复后,史丰收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上了大学,他更是如虎添翼,不断补充和提高快速计算法,运用马克劳林级数解决了对数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快速计算问题。他出版的《快速计算法》,发行一千多万册。
◎故事感悟
从科学技术进步来讲,史丰收速算法是教育科学史上的奇迹,对开发大脑智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成功励志来讲,史丰收面对难题敢于实践,并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奋斗前进,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海撷英
“他的脑子比电脑快”
1987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史丰收为参加大会的158个会员国的代表进行了速算表演。出第一道题的是斯里兰卡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的夫人。当这位夫人把891876乘9写在黑板上,手中的粉笔还没有放下的时候,史丰收已经把答案写了出来:8026884。随后,裁判手中的计算器也显示出了相同的答案。接着一位非洲国家的代表出了一道用17个个位数字相加的题目,史丰收不假思索地就得出了答案,而裁判此时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在计算器上相加呢!黑板上又出了一道多位数相乘的题目:43879乘以7089。史丰收略一思索,得出了答案:311058231。而这时裁判手中只有8位数字的计算器却无论如何也显示不出9位数的答案,引起了在座观众的一阵大笑。担任裁判的印尼大使握着这位年轻速算专家的手风趣地说:“我的结论是,你的脑子比计算机的电脑快!”
◎文苑拾萃
“史丰收速算法”
“史丰收速算法”是以史丰收教授的名字命名的,是国际著名发明家史丰收教授首创,由国家正式命名的一套少儿智能开发体系,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儿童推广普及。史丰收速算法也被全国少工委当做一项当代智能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之为教育科学史上的奇迹,并向全球少年儿童推荐这一开发智能的金钥匙。
“史丰收速算法”通过左手的快速指算和心算的配合,加快计算速度,能瞬间运算出正确结果,协助人类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应用数学的一大创举。能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提高孩子对数字计算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培养孩子探索、创新的兴趣。
从放猪娃到化学博士
◎在学习上做到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吴晗
王巴特尔,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古族。1974年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成绩优异。1977年,其毕业论文《苯氧乙酸合成新工艺研究》被辽宁省《农药》杂志刊登,反响巨大。他于1982年赴日本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术著作众多。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副教授王巴特尔,曾是科尔沁草原上的一个放猪娃,如今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化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