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力:成事由力
9436900000021

第21章 艰辛努力的硕果(4)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成功地合成了叫做钼—钨混合金属三角三核簇合物的两种新型化合物,在国际化学界引起轰动。这项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揭示化合物中金属键的本质等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日本学者认为,这两种化合物的合成具有划时代意义。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有一种习惯,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祝愿总能在他的名字里表达出来。王巴特尔的名字里就蕴含了父母亲对他的深深祝愿和期望。在旧中国不可能有机会上学的两位蒙古族老人,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成为有知识的巴特尔(蒙古语英雄的意思)。王巴特尔不但没有辜负两位老人的期望,而且给祖国争得了荣誉。

王巴特尔的家乡——内蒙古奈曼旗虽说自然环境很优美,但却是一个全国有名的贫困旗县。他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是靠助学金和同学老师的帮助念完的。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文革”,他只好回家当农民,成了猪倌。成天跟猪打交道没使王巴特尔气馁,只要有时间他就看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学到了一些知识,为后来的成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74年,王巴特尔被推荐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出色。1977年,他的毕业论文《苯氧乙酸合成新工艺研究》被辽宁省《农药》杂志刊登,并引起不小的反响。就是这篇论文也使王巴特尔跟化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留校当了老师。

1982年,打开大门不久的中国派出16人赴日本攻读硕士研究生,王巴特尔就是其中的一个。被分到东北大学研修化学的王巴特尔心里明白,他的名字已跟祖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好学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在日本六年期间,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每天睡眠从没超过五个小时。在导师指导下,他以惊人的毅力查阅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无机化学领域内的有关文献资料,经过上百次不同实验,终于合成了一位美国学者研究十几年没能合成的两种化合物,攻克了世界上这个领域中的一大难题,以满分的成绩获得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王巴特尔的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是个重大突破,在有机催化和高分子应用研究方面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据同行专家介绍,钼是第四周期元素,钨是第五周期元素,能量差别很大。如同人一样,性格、年龄、特点相差悬殊,很难相合。想把这两个元素纳进同一个三角结构中构成新型物质,是当今世界上簇合物合成中未被攻克的一大难题。

1987年,东京上野公园国立科学博物馆召开的国际青年化学家会议上,王巴特尔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围绕上述成果作了45分钟的报告,引起同行学者的钦佩。1989年,澳大利亚学者在《多面体》杂志上发表综述性论文,大量介绍了王巴特尔的研究成果。这篇论文后来也被《美国化学会志》全文刊登。1988年4月,这位草原赤子怀着报效祖国的极大热情,谢绝日本朋友的挽留,毅然回到内蒙古草原。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赫亲切地会见他,并表示政府将尽力给他创造好的条件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1989年4月,他当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

1991年,王巴特尔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后经有关部门批准,王巴特尔享受政府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特殊津贴。

◎故事感悟

从放猪娃到化学博士的王巴特尔像一面精神的旗帜激励着每一个人。他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只要选择正确,只要努力拼搏,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史海撷英

蒙古族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主要少数民族,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为民族民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业为主。

◎文苑拾萃

科尔沁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科尔沁草原的真实写照。

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尚存的名胜古迹众多。蓝天白云相依,骏马羊群如梭,牧民的理想天堂就是这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中心地带——珠日河草原旅游区。这里有热情洋溢的马队迎宾、精彩热烈的赛马表演、神秘庄重的祭敖包仪式、民族同乐的篝火晚会,还有搏克表演、牧户做客、射箭、射弩、打布鲁、民俗表演、骑骆驼、骑马漫游等。在尽情游乐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具有科尔沁特色的“手扒羊肉”、奶茶和各种蒙古族风味的食品。

任正非着力研发创业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任正非(1944—),祖籍浙江省。肄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中学毕业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暖通专业学习。毕业后参军从事军事科技研发。后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任正非是一个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的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更是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讯业的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虽然是农村,但他的家庭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希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在校期间就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科目自学完成,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由于他结交了一些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

任正非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他对知识的追求在进入部队之后,落实到技术钻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