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罢折子,跺脚大哭,又哭又骂:“欧阳伦,你这个混账东西!当了东床驸马,是少了你吃的还是少了你穿的?你哪根神经出了问题?堂堂驸马爷啥不可以干,偏偏要去走私茶叶?”
他正琢磨该如何处置欧阳伦,公主哭哭啼啼地来了,随后跟着皇后娘娘。不用说,母女俩是来为欧阳伦求情的。
皇后问道:“皇上,你打算怎么样处置我女婿?”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你就忍心让你爱女守寡?你可是公主的父亲、欧阳伦的丈人呀!”
朱元璋不去看她母女俩悲哀的样子,以免动摇了自己的决心,坚决地说:“朕首先是大明的天子,朕不能因私废法!你们俩下去吧!”
宫廷里的这一幕,欧阳伦做梦也不会想到。
明成祖朱元璋当即从京城禁卫军中派10余名兵丁,由一个叫张山的武官带着,日夜兼程,前去兰州逮捕驸马爷欧阳伦。
朱元璋耐着性子等了十几天,张山回京都复命,还带回一颗人头。打眼一瞧,那人头面相陌生,张山说:“皇上,我们去得迟了,欧阳伦已畏罪逃跑,不知去向。走私茶叶那事全怪管家周保,是他怂恿主子作科犯禁。因此下官斩下他的人头,回朝复命。”
朱元璋方才想起,张山是欧阳伦儿时的挚友,准是他提前通风报信,有意放走了欧阳伦。他也想就此不了了之。突然边关报警,来自北方的铁骑越过长城,侵犯大明边境。一报未了,二报又到。急召大臣庭议,皆言大明骑兵须扩充实力,急需数万宝马良驹,否则无力抗敌,大好河山就只好任敌人蹂躏。庭议后,朱元璋满脑袋装的就是马!马!马!——于是又想到茶马交易,想到刚颁布的《茶法》,于是又想到欧阳伦。
“大胆的张山,竟敢诳朕!”朱元璋大喝一声,“来人!”
张山正暗自得意,放跑了驸马爷,且将事做得天衣无缝,公主还有皇上还不知怎样奖赏他呢!突然几个身形高大的健卒前来抓他,瞬时得意洋洋的心就掉进了冰窖。面见皇上,只等着砍了吃饭的家伙,他也后悔自己太胆大了,皇上是好懵的么?只听朱元璋大喊一声:“张山——你可——”
张山正准备回答“小臣知罪”,不料皇上的话转了弯。皇上说:“张山,你可立了大功劳,奖赏黄金50斤。”
张山那颗悬着的心缓缓地落地了。站立一旁准备行刑的健卒愣住了:皇上怎么一时糊涂了?不是令我等带人犯么?怎么不杀头反而奖赏黄金50斤呢?
张山磕头如捣蒜,连连谢恩。皇上又压低声音说道:“张山,那事未了,我提升你当兰州知府,让你再立新功。你心中明白?”
张山揣摩皇上的意图:大概是朝中有人怀疑皇上执法不严,有意网开一面,故让他去兰州假戏真唱,以平息对皇上不利的社会舆论。张山心领神会,再次磕头谢恩。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去兰州上任。
再说欧阳伦逃亡在外,两月后潜回兰州,见城头高高挂着一颗人头,细一瞧,那不是自己的人头么?摸摸脖子,项上人头仍然好端端地长在脖子之上。他猜想,准是兰州知府玩的花样,让世人相信他欧阳伦已“立地正法”,走私茶叶的这页书也就算翻过去了,不会再提了!一打听,原来新任兰州知府是自己的好朋友张山,为保全他的性命曾通风报信让他逃之夭夭,大概为了平息社会舆论,又来个以假乱真。
欧阳伦悄悄去见张山,张山说:“驸马爷,这是皇上的有意安排。我算准了,皇上到底舍不得杀他女婿呀!”
“张山兄,我现在该咋办呢?”欧阳伦问道。
“你化化装,速回北京,求公主救你。然后仍回兰州,隐名埋姓,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欧阳伦采纳了张山的鬼点子,扮成穷书生模样,回到京城。见了公主,免不了二人抱头痛哭一阵。一个宫女认出了欧阳伦,于是此事当喜讯一般在宫中传遍,并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不出朱元璋所料:欧阳伦仗着驸马爷的身份,有恃无恐,不仅潜回宫中,还胆大包天地拉上公主前来求情。朱元璋十分生气地说:“将欧阳伦拿下!”
公主跪地求情,朱元璋不为所动,一声不吭。公主哭哭啼啼地去请母后,希望母后能说动父王法外施恩。待公主和母后来求情时,欧阳伦已人头落地。
那个张山也算命大,皇上说:“功不赏,过不究,哪里来,哪里去,还是回禁卫军里当武士。”
明太祖执行《茶法》是动了真格的,连驸马爷也因此掉了脑袋,此后,谁也不敢走私茶叶了!
◎故事感悟
朱元璋重视国法,为了国家的利益严格执法、大义灭亲,不愧为一代开国明君。
◎史海撷英
万历年间的中西交流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与中国来往。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万历二十年(1592年),罗马教皇派出利玛窦去中国教区工作。由于利玛窦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被举荐至京,颇得神宗信任。他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自鸣钟、日晷、西洋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像、十字架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
◎文苑拾萃
三法司
三法司是中国旧制三个司法机关的合称。《商君书·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后世“三法司”之称即源于此。
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三个司法机关的会议,称三法司。重大案件皆由三个机关共同审理。
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清制,凡大辟(死刑),御史、大理寺官会同刑部司员复核,称“会小三法司”。录问既毕上报长官。再由都御史、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复核,称“会大三法司”。三法司将审核结果奏报皇帝,再由皇帝召大臣复核 后执行。
马汝骥循法不徇情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
马汝骥(生卒年不详),字仲房,绥德人。约明世宗嘉靖十年前后在世。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改庶吉士。因谏南巡廷杖,出为泽州知州。世宗即位,召授编修。累迁礼部右侍郎。卒,谥文简。
马汝骥因谏阻明武宗南巡遭到廷杖,并调出朝廷出任泽州知州。泽州(今山西晋城)这个地方在明代王府比较多。
藩王在泽州的亲信、爪牙,随意侵害百姓利益,泽州人深受其苦,但谁也不能制止他们。马汝骥到任后,通过一些案件,对藩王左右的违法分子加以惩治,提出了告诫这些人的条规,使得他们侵扰百姓的行为有所收敛。
后来,藩王又派人请求宽恕他们的亲信,马汝骥应付一下使者,即把来信扔到书柜中,根本不看。马汝骥对于所抓的人,有的按法惩治,有的依法释放。被放的人有的就是藩王信中请求宽恕的人,于是他们又派使者来致谢意。马汝骥带他到书柜前启了封,拿出藩王来信还给他,原来根本就没有拆。马汝骥告诉他们:“按照法律就是应该这样处理,我怎么能去徇情枉法呢?”藩王知道这位知府严格依法办事,再也不来写信求情了。
◎故事感悟
马汝骥面对权贵大刀阔斧,按照法纪惩处鱼肉乡里、残害百姓的恶霸,他的这种严格执法不徇私情的品质不仅为百姓解除了苦难,也使自己的功绩名垂青史,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史海撷英
明武宗南巡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叛乱。武宗遂南下亲征。然而当武宗到达河北涿县时,王守仁擒获宁王的捷报已到。但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一手导演了一幕闹剧,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再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功宴,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同时也眼见了南方的秀丽景色。但途中经过山东临清时,武宗竟然失踪了一个月,臣僚皆不知皇帝哪里去了。原来,武宗在太原时得到一个艺妓刘良女,宠爱一时。他西游宣府回来后,将刘良女安置在西苑太液池腾沼殿中,号称夫人,俗呼为刘娘娘。武宗对刘良女非常好,凡是豹房中有谁偶尔犯了小错,只要刘良女在武宗面前替他求情,武宗就不会追究。此次南巡,武宗原本要带她同行的,但刘娘娘当时恰巧得病,武宗与之约定以玉簪为信物,待病好后派人来接。武宗过卢沟桥时不慎将玉簪掉落河中。及至临清,武宗遣信使接刘,但刘氏因无信物不肯来,武宗只好亲自回京,前后将近一个月。由是观之,武宗亦有痴情的一面。
◎文苑拾萃
送毛伯温
朱厚熜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戚继光责罚亲娘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诸葛亮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明朝嘉靖年间,被称做“倭寇”的日本海盗勾结中国的土豪奸商,经常侵扰山东和闽浙沿海,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多灾难。为了保国安民,年仅26岁就升任山东都指挥佥事(相当于地方军区参谋长)的戚继光明确宣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发誓要担负起抗倭重任。
戚继光是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到职管事的。当时,明朝军队已很腐败。在山东各卫所,领饷发粮人人有份,调遣使用无人应声。军中将士懒散成风,纪律松松垮垮。显然,依靠这样一支缺乏战斗力的军队是不能战胜倭寇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戚继光到职后办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整顿军纪。
起初,尽管戚继光公布了各项纪律条规,但许多将士觉得他年纪轻轻,有些瞧不起他,所以违犯军纪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后来,戚继光抓住几个典型狠狠地严办了,将士们不敢以身试法了。
但是,有个军官是戚继光的亲娘舅。他常以长辈自居,并没有把整顿军纪放在心上。有一次,他私自出营喝酒,违犯军纪,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亲娘舅违犯军纪怎么办?军中将士当面缄口不言,可在背后却议论纷纷。
有人说:“戚将军执法严明,是不会袒护亲娘舅的。”
也有人说:“戚将军对咱们管得严,对亲娘舅可不敢来硬的。”
还有的人说:“如果这一次戚将军不惩办他的娘舅,以后对咱们也不敢要求得太严格了。”
“……”
其实,戚继光这时心里也很矛盾。他想,娘舅违犯军纪,处分吧,别人会说自己目无长辈,无情无义;不处分吧,人心不服,这整顿军纪的事就进行不下去了。他经过再三考虑,觉得国事应当重于家事,军纪应当高于家规。先执行军纪,再补上家规,就可以公私兼顾,做到两全其美了。
于是,戚继光立即召开军人大会,当着将士们的面,严厉地审问娘舅,并根据有关的纪律条规,给了娘舅应有的处分。戚继光这个不徇私情的举动,赢得了将士们的赞赏。
当天晚上,戚继光又以外甥的身份把娘舅请到家里,恭恭敬敬地赔了礼,然后十分恳切地说:“您是我的亲娘舅,论辈分,我应该尊敬您,不能使您失面子;但您又是军人,是我的部下,您违犯了军纪如果不处分,我就会号令不行,整顿军纪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您知道军队要打胜仗不能没有纪律,讲纪律就不能有私情。我的这番苦心,您老人家要谅解呀!”
听了戚继光的肺腑之言,娘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十分激动地说:“你执法不分亲疏,做得很对。请放心吧,我以后再不敢违犯军纪了。”
此后,戚继光在他领导的部队中建立了铁的纪律,令行禁止,从而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使这支称做“戚家军”的部队成了抗倭斗争中的主力。
◎故事感悟
只有铁的纪律才能铸就铁的军队,戚继光这种大义灭亲的执法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史海撷英
林墩抗倭大捷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骚扰福建沿海,为害甚烈。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莆田遭受倭寇严重蹂躏,民不聊生。福建巡抚向明廷告急,戚继光奉命率精兵六千余人来闽平倭。戚家军在宁德横屿痛击倭巢获大捷后向南挺进,击破福清牛田等地倭寇据点。其时部分倭寇集结莆田林墩,依仗河沟纵横,构筑巢穴。九月十四日凌晨,戚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倭寇林墩大本营。官兵们游水进逼,奋勇杀敌。驻在宁海桥的张谏部与戚家军前后夹攻,与倭寇短兵相接展开巷战。戚家军连克营垒几十座,歼敌三千多名,解救百姓两千多人,倭寇残部仓皇败退到平海后遁逃出海。这次大规模歼敌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林墩抗倭大捷。
◎文苑拾萃
戚继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