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法:遵纪守法
9437300000018

第18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8)

位于山东蓬莱振扬门北侧的戚继光纪念馆,为中轴对称二进式仿古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南向,正对振扬门,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四柱斗拱飞檐碑亭,亭内分别立“忠”、“孝”字碑。二字相向,碑高3米,宽1米,碑背分别镌刻戚继光和他父亲戚景通的生平。水师府为二进式院落,每进有正厅和东西厢房各一,且有回廊相联结。正厅、厢房皆单檐,琉璃瓦覆面,脊置六兽,皆有前明廊连于回廊。正厅屋面开山,厢房屋面歇山。整个纪念馆展厅展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保国卫民的戎马一生,同时还展出战刀、战袍等文物二十余件。戚继光纪念馆被山东省文物主管部门确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谢觉哉为地主婆改判

◎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吕氏春秋》

谢觉哉(1884—1971年),字焕南,别号觉斋。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早年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921年1月加入毛泽东等创建的新民学会。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新法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4年12月至1971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5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

1959年,年逾古稀的谢觉哉当选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一到职就提出:“法院要恢复正常审判制度,提高办案质量,做到不纵、不宽、不漏、不错。”他还果断地废除了死刑案件用电报审批的办法,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把死刑犯的案卷送到最高人民法院审核,并且提出法院的领导同志每人每年都要亲自看些案卷。从此,谢觉哉就经常挑些有疑难问题的案卷仔细审核。

1961年的一天,谢觉哉审核云南送来的一个死刑犯案卷。被告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地主婆,罪状是她同本村群众一起上山采蘑菇,拿回来送到公共食堂煮熟充饥。蘑菇煮熟后别人都吃,唯独她没有吃。恰巧有几个群众食后中毒,大家就认为是地主婆故意采了毒蘑菇,要毒死群众进行阶级报复。

当时,我国正处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年代,地主婆进行阶级报复的罪状是很能激起民愤的。因而地、县法院判了她死刑,省法院也已经同意。眼下,这案卷就放在谢觉哉的面前。

谢觉哉看完这宗案卷,觉得疑点很多:其一,蘑菇是大家一起去采的,有谁能证明地主婆采的是毒蘑菇呢?其二,为什么有的人吃了蘑菇中毒,有的人却没有中毒呢?蘑菇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其三,地主婆认识不认识哪些蘑菇是有毒的?其四,如果地主婆是蓄意毒害群众,而且又认识毒蘑菇,那么在大家吃蘑菇时,她为了掩盖罪行,完全可以挑些无毒蘑菇吃,可是她为什么不吃呢?

谢觉哉认为,法律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的,即便是对待地主婆,在判决前也必须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应该草率从事。因此,他把这个案卷退回云南,要求法院复查。

云南省高级法院根据谢觉哉的指示,组织人力复查此案,很快地就弄清了事实真相。原来,地主婆根本分不清哪些蘑菇有毒,哪些蘑菇无毒,也找不出任何证据说明有毒的蘑菇是地主婆采的。她当时所以不吃蘑菇,是因为去食堂之前在家里吃了自己拣的野味,肚子已经饱了。

真相大白以后,谢觉哉指示云南省高级法院:应该把地主婆的死刑改判为无罪释放。

地主婆很快被释放了。她回家后心情格外激动,也十分感谢人民法院公正办案,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

◎故事感悟

人命关天,谢觉哉能够做到“不纵、不宽、不漏、不错”,尽量避免冤假错案,他的这种严肃法律、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执法精神正是人民公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真实写照。

◎史海撷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文苑拾萃

《边区群众报》

《边区群众报》是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的通俗周报。开始由延安大众读物社主编。1942年2月18日大众读物社结束,《边区群众报》社成立,谢觉哉任社长。该报四开四版,初办时为油印或石印,后改为铅印,由毛泽东亲自题名。该报以边区基层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行文口语化,通俗易懂。1947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该报随军转战陕北继续出版。从1948年元旦起,该报改为日刊,并改名为《群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同年4月延安收复后,《群众日报》又迁回延安出版。1949年6月1日又迁西安。1953年1月成为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报,1954年10月6日更名为《陕西日报》至今。

鄂尔泰依法参亲弟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