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安:安邦定国
9445100000020

第20章 安抚百姓(2)

夺取天下和巩固天下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所谓顺权,就是顺应时势的变化,顺应百姓的要求。秦王政南面称帝时,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是由衷拥护的,这是因为“近古之无王者久矣”。自从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力政,互相兼并,战乱不休,老百姓身受其害。现在,秦始皇南面王天下,总算有了名副其实的天子,老百姓都以为从此可以安居乐业,自然打心眼里对皇帝表示拥护。当时,守威定功,安危成败的根本,就在这里。可惜的是,秦始皇自以为靠武力夺取政权,“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贪鄙自奋,刚愎自用,不信功臣。不亲士民,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结果种下了秦朝速亡的祸根。

到秦二世胡亥即位时,老百姓对他抱着很大的期望。饥者易为食,寒者易为衣,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新统治者治国的凭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劳民之易为仁”。只要秦二世有庸主的才能,改正始皇的过错,虚囹圄而免刑戮,赈济孤独穷困。“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这样满足百姓的要求,就可以笼络天下的民心。四海之内的民众大家都安居乐业,狡猾之民,不轨之臣即使想挑起事端,也决不能得逞。可是,秦二世却不依照这个方针去治国理民,反而变本加厉,重之以无道,“繁刑严治,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于是,天下苦秦,人怀自危之心。陈胜之所以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危”,即百姓不安其位。

所以,从历史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的兴衰成败来看,“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有道是“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秦二世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不懂这个道理,结果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故事感悟

贾谊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的思想出发,给汉文帝上了《治安策》,为汉初的稳定及文景盛世的出现奠定了积极作用。

◎史海撷英

贾谊年少有为

贾谊在幼年时期,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期,贾谊便跟随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为《左传》作过注释,但后来失传了。

贾谊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曾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

此外,贾谊还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了。

◎文苑拾萃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周勃安定汉室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况《荀子·议兵》

周勃(约公元前240—前169年),汉族。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谥号为武侯。

秦汉之际,刘邦起兵推翻暴秦,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这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举动。而刘邦称帝后维护统一,致力于休养生息,更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刘邦死后,吕氏家族在吕后扶持下秉兵乱政,对统一和安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吕后死后,在大臣周勃等人的努力下,平定诸吕之乱,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和百姓的安定生活。

汉高祖刘邦乘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余威,在秦朝的废墟上建立起西汉王朝。他废除了秦朝的苛法,逐个翦除了异姓诸侯王并代之以同姓诸侯王,又采取一系列安定民生的措施,使新王朝站稳了脚跟。

但是,新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他对丞相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正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情。十二年,他率军平定淮南王英布时为流矢所中,回师途中病情加剧,对新王朝的命运更是忧心忡忡。他路过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父老,在宴会上慷慨伤怀地唱起了自编的《大风歌》,歌中流露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焦虑和期盼。不久,他立刘濞为吴王,特别告诫刘濞:“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无反!”到了这年三月,刘邦又郑重诏告天下:“吾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这份诏书和他临终前对将相人事的安排,可以说就是刘邦的政治遗嘱。刘邦临终,吕后一个劲儿地询问丞相人选,可是刘邦心里想的却是谁可以担任太尉,于是把兵权托付给周勃。他对吕后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周勃的祖先是卷(今河南原阳西南)人,后徙居沛(今江苏沛县)。他出身贫苦,早年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助人料理丧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周勃随同刘邦起兵于沛,为中涓。在推翻秦王朝、楚汉战争和汉初平定诸侯王叛乱的斗争中,周勃统率的部队一直担任主力,被配置为禁旅,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称帝后,被封为绛侯,食邑8180户。因为周勃骁勇善战,功勋卓著,为人又质朴敦厚,不善言词,所以被高祖看中,作为自己身后的太尉人选,并且把安定刘氏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汉高祖刘邦死后,周勃便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周勃改任太尉。吕后死后,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吕产为相国,诸吕秉权,危及刘姓统治。作为开国功臣的周勃,深知统治集团内部团结的重要性,于是在陆贾的帮助下,与丞相陈平合谋,联络朱虚侯刘章等宗室重臣,共诛诸吕。

当时,曲周侯郦商子郦寄与吕禄友善。周勃通过郦商让郦寄劝诱吕禄交出将军印绶,以兵授太尉周勃。周勃入军门后,行令军中:“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北军官兵皆左袒。时相国吕产控制南军,不知吕禄已交出北军兵权,仍按预定计划,欲入未央宫中为乱。周勃令朱虚侯刘章入宫卫帝。刘章入掖门,击杀吕产,于是天下大定,斩吕禄,笞杀吕媭,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周勃与大臣密谋,以为少帝及济川、淮阴、恒山王皆非惠帝之子,遂命有司分部诛之。

吕氏虽然专兵秉政,但他们挑起的祸乱却很快以覆灭告终。关键在于,吕氏逆潮流而动,违背了广大百姓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当时,代国的中尉宋昌曾指出:“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所以,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畔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所谓天授,其实就是历史潮流、时势之必然。

吕氏之乱平定后,大臣议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由此,西汉王朝进入了安定繁荣的新阶段。

◎故事感悟

周勃安定汉室,为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贡献也必然流传于世,为后人所敬仰。

◎史海撷英

周勃请归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便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5000斤,食邑一万户。

过了一个多月后,就有人劝说周勃:“您已经诛灭了诸吕,拥立代王为皇帝,威震天下,而您得到了厚赏,居处尊位,已经很受宠信了。时间长了,灾祸要降临您的身上了。”

周勃听后十分恐惧,也自感到了危险,于是就向皇上谢罪请辞,请求归还相印。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文苑拾萃

周 勃

(宋)徐钧

功成无罪付廷平,借援东朝始得生。

若使当时逢吕后,诛夷又是一韩彭。

萧规曹随

◎安民足遂中心愿,年壮何妨到处家。——于谦

曹参(?—前190年),字敬伯。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仅次于萧何。史载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汉高祖刘邦即皇帝位后,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汉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丞相,并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曹参死,谥为懿侯。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鉴于亡秦的教训,加以当时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于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诸如轻徭薄赋、宽缓刑狱、务劝农桑等,而丞相萧何则是协助汉高祖制订和推行这一政策的核心人物。由于这一政策使饱经战乱的百姓得以安定地从事生产,因此很快就收到了成效。萧何死后,曹参接任相国的职务,继续推行这一既定政策,历史上称之为“萧规曹随”。

曹参原是一位勇敢善战的大将,在协助刘邦夺取天下的一系列战争中立有汗马功劳。刘邦称帝后,他担任齐国丞相9年,实行黄老无为而治,齐国安集,人称贤相。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他继萧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选择丞相属吏悉取郡国官吏年长而不善言词的忠厚长者,言文刻深、欲务声名的人一概不要。他自己则日夜饮酒。卿大夫和属吏见曹参根本不理政事,都想谏劝他。可是,一见面还未张口,就被曹参拉着喝酒,喝得烂醉如泥,结果什么意见也未能提出来。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上行下效了。

曹参身为长官如此作为,吏员也是日夜畅饮,有些官员觉得太不像话,于是请曹参到吏舍去视察,希望他将那些喝酒闹事的吏员治罪。不料,曹参到了吏舍,反而一起饮酒作乐,歌呼相和。

消息传到惠帝耳中,惠帝很不高兴,认为曹参不理政事是瞧不起他。一天,他让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回去问他的父亲:高祖刚死,皇帝年轻,君为相国却日夜饮酒,怎能治理天下呢?曹窋回家后将惠帝的话学说了一遍,却遭到他父亲的痛打。曹参让儿子闭嘴,不要对天下事说三道四。不久,曹参上朝,惠帝责怪曹参。君臣之间有这样一番对话:

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

上曰:“朕安敢望先帝!”

参曰:“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曹参为相国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故事感悟

班固在《汉书·萧何曹参传》中赞曰:“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这是后世史家对“萧规曹随”这段佳话的定评。

◎史海撷英

曹参败孙遫

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任命曹参代理左丞相,领兵进驻关中。过了一个多月后,魏王豹反叛,曹参便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别与韩信率军向东行进,在东张攻打魏将军孙遫的军队,结果大败孙遫。曹参乘势进攻安邑,捕获了魏将王襄,又在曲阳进击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

◎文苑拾萃

曹参庙

(宋)李复

百战皆收第一功,几回旁叹泣良弓。

白头始识人间事,归向东州问盖公。

汉文帝以“本”安民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前157年),汉族。汉朝第五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后世将这一时期与其子景帝执政的时期统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期间,是西汉王朝由乱而治的关键时刻。当时,长期妨害人民正常生活的战乱已告结束,但社会经济尚待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也有待提高。汉文帝识时务之要,着力倡导务本,以安定民生。

在中国古代,“本”有着特定的含义,所谓国本、民本、农本,三者又互相联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所以,农本是国本、民本的经济基础。汉文帝对作为国本、民本基础的农本的重要性有深切的认识,他在诏书中一再指出:“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夫农,天下之本也。”为了表明对农桑的重视,他仿照古代的制度亲开籍田,“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确立了耕桑的礼制。

为了使自己务本重农的指导方针能得到贯彻落实,文帝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使举“力田”制度化。文帝认为力田是“为生之本”,与孝悌、三老和廉吏都是百姓的表率,而现在民户上万的大县却没有人察举。所以文帝下令郡国以属县户口的多少,按比例置三老、孝悌和力田常员,让他们秉承皇帝的旨意去教导百姓,并且赐力田帛两匹,以示优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