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安:安邦定国
9445100000006

第6章 保家卫国(4)

南宋主持江淮军事的大将刘锜抱病进驻扬州(今属江苏),并派兵北上进驻宝应(今属江苏)、盱眙(今属江苏)、淮阴(今江苏淮安),部署了淮东防务。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赖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刘锜的再三督促下,才哭哭啼啼与姬妾告别,“悉以舟载其家金币泊新河为遁计,筑和州(今安徽和县)城居之”。刘锜命王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又督之再三,王权才勉强去庐州(治所合肥,今安徽合肥)。十月初六,刘锜至盱眙。这时,金兵已在清河口放船入淮水,刘锜列军于运河沿岸扼之,绵延数十里不断。淮河之北,金兵列铁骑于对岸。宋金就这样在淮东对峙着。

十月初九,完颜亮率金兵在淮西渡河,防守淮西的王权竟毫无防备,并从庐州遁回。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占滁州(今安徽滁县)。赶到淮阴的刘锜接到朝廷的金牌,知淮西已失守,高宗命其退守江南。完颜亮金兵随后又占领庐州。

金军南下已临长江,临安南宋朝廷上下一片惊慌,百官大都送家属出临安,只有左仆射陈伯康等人的家属留在临安不走。宋高宗又准备浮海避敌。陈康伯坚决反对逃避,一再劝谏,宋高宗才不得已表示要御驾亲征。十月十九日,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

这时,金兵已占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从和州逃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长江东岸)。随后,扬州失守,宋高宗命病重的刘锜退回镇江(今属江苏)。在完颜亮率兵南下之时,金人又另立完颜褒为皇帝。消息传来,完颜亮便决定孤注一掷从采石渡江。

十一月初四,完颜亮率金军奔向采石,威胁建康,临安震动。十一月初六,宋高宗命在芜湖(今属安徽)的李显忠取代王权,命虞允文督促李显忠前往接任,同时犒师采石。

十一月初八,虞允文到采石,这时王权已离去,新任统帅李显忠还未到。王权所领采石之军刚刚被金军击败,现在又无统帅,便三三两两解鞍束甲坐于路旁。虞允文看到形势异常危险,便召集将领。虞允文向他们分析了形势,指出:“敌万一得济,汝辈走亦何之?今前控大江,地利在我,孰若死中求生!且朝廷养汝辈三十年,顾不能一战报国!”并表示自己“当身先进死,与诸军戮力决一战”。虞允文对众将士激以忠义,勉励他们保家卫国,并告诉将士,立功者奖以金、帛和官职。在虞允文的感召下,众将士决心为国守土死战。

当时有人劝虞允文,你是受命来犒师的,没有授权你指挥抗敌守土,别人弄坏的事,你何必承担责任呢?这不是太不合算了吗?虞允文严肃地回答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在金兵南下之前,虞允文便多次提请朝廷在江淮要有防备。奉命犒军,遇大敌当前,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使已败之将士,激发出忠义爱国之热忱,决心共同抗击金兵。

这时,完颜亮已在江之北岸筑台。他居中而坐,召集诸将,称舟楫已具,可以渡江。置红、黄旗于岸上,作为号令,指挥进止。并宣布,先渡江者,赏黄金一两。完颜亮率金兵40万,有战马无数,在江北严阵以待,准备一举过江灭南宋。

虞允文所召集王权的余兵才1.8万人,马仅数百。他即时负起指挥之责,布置诸军,列步骑军于江岸结阵防守。分戈船为五部分,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其二藏小港以备不测。将精兵暂时藏伏,以便必要时出击。

当虞允文刚安排完毕,金兵已大声呼喊要进攻了。完颜亮一挥小红旗,金兵数百艘小船已冲向江的南岸来了,不一会儿,七十余艘敌船到南岸,直冲宋军而来。宋军眼看有些抵御不住,便向后退却。这时,虞允文正往来于宋军各部之间,看到将军时俊,便抚其背,激励他道:“汝胆略闻四方,今立阵后,则儿女子耳。”时俊即刻振奋起来,回顾一下,让虞允文看他前去杀敌。便手挥双刀冲出阵去,战士们见将领向前,也就随之冲向敌阵,同金兵作殊死战斗。在江之中流的宋军用大号战船——海鳅船冲撞金兵小船,撞沉不少,敌人一半死于水中,另一半仍在顽抗。到天将黑时,敌人也没有退回去。

正在相持之时,有从光州(治所定城,今河南潢川)败退下来的宋军到采石。于是虞允文随机应变,他鼓励败军为国立功,授以旗鼓,让他们从山后转出。金兵一见,以为宋的援军到了,开始逃遁。虞允文见有机可乘,立即命军士用劲弓尾击追射,大败金兵,杀死敌万户2人,士兵4000余,俘获敌人千户5人,士兵500多人。

宋军取得了巨大胜利。虞允文一面向朝廷报捷,一面犒赏将士,同时他十分清醒地向将士们指出:“敌今败,明必复来。”所以,夜半又部署作战:分大战船——海鳅船到上流,又派兵主动攻击在杨林河口的金军。

十一月初九天一亮,金兵又来,虞允文指挥宋军夹击金兵,大战于长江之中。金兵的船小人多,运棹不便;而宋的蒙冲船(车船)来往方便,运转如飞,又有霹雳炮(纸筒内装火药、石灰)轰击敌船。宋军昨日一战,士气大涨,今日再战,愈加勇猛。金兵在宋军的夹击下,再次大败,金船被焚300余艘。完颜亮从采石渡江的计划破产了,只好退去。但是,他仍不甘心,企图用反间计,离散宋军军心。他派人持伪造诏书谕示王权事宜,似乎早就同王权有约。虞允文当时就识破完颜亮用心,指出这是“反间计”,并回书完颜亮,表示要同金兵再战,决一雌雄。完颜亮二败于虞允文之手下,已无计可施,一气之下,焚凤龙车,斩杀为金人造船及与渡江之事有关的人,放弃了攻打采石的打算。

◎故事感悟

虞允文一介书生,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挑起指挥抗敌的重任,其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可贵!采石之战,虞允文大胜完颜亮长驱直入的40万屡胜之众,这完全是虞允文和广大将士赤诚爱国和指挥得当所致。采石之战,粉碎了完颜亮南侵的计划,再次保全了大宋王朝江南国土!

◎史海撷英

虞允文入仕之路

虞允文自幼便勤奋好学,《宋史》中称他“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读书于“瑞竹园”(仁寿县城东面)。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进士及第,被委任为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当时朝中秦桧当权,虞允文没有获得重用。秦桧死后,虞允文终于获得了中书舍人赵逵的推荐,就任秘书丞,官至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陆游精忠报国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八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当陆游还在襁褓中时,就已经开始随着家人颠沛流离地逃避战乱了。因此,他自幼就亲身感受到了被侵掠、受欺凌的痛苦。他的父亲是具有爱国思想的正直士大夫,所结交的也多为爱国之士。父亲经常与朋友在家中聚会,谈论国事,每当说到金人入侵,无不咬牙切齿,痛哭流涕。父辈们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陆游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他心里生了根,使他从小就决心献身于抗金事业,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爱国壮志。为了实现这一壮志,陆游不仅习文,而且学武。他曾研读兵书,还花了很长时间从师学习剑术。从剑术的学习中,培养了他英勇豪爽的气概,锻炼了他刚健强壮的体魄。

陆游长大以后,积极投身于抗金救国的斗争当中。在他做官期间,做了许多爱国、爱民之事,曾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积极出谋划策;也曾身着戎装,跃马横戈,卫戍在大散关口,往来于前线各地;还曾在大灾之年,开官仓赈济饥民……因为陆游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主张,所以多次遭到了投降派的陷害、打击和排挤,但他对自己的理想始终坚信不移。直到晚年病重时,报国信念和爱国热情仍然不减当年。

1210年春,这位85岁高龄的爱国老诗人病在床上已经有一百多天了,吃药也不见效,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的亲朋好友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都纷纷前来探望。

在最后几天里,陆游已茶饭不进,不能说话了。全家人围在他身边,满含热泪,悲痛万分。一天,他忽然示意要坐起来,家人只好扶着他坐好。他又让家人把窗户打开。大家怕他受风,承受不了,不肯开。陆游显出十分急躁痛苦的样子,家里人只好给他开了窗户。

此时,他透过窗口,翘首北望,眼含热泪,思绪难平。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亲眼看到金兵蹂躏中原人民,曾多次表示要挥戈跃马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国仇未报,一腔爱国热情只好倾注笔下。“一闻战鼓意气盛,犹能为国平燕赵”,他的强烈爱国热情有增无减;“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他的报国壮志老益弥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收复中原的信念至死不渝。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百姓仍遭涂炭,自己壮志未酬,所有这些,怎能不叫他“悲歌仰天泪如雨”?

陆游明白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他又看了一会儿窗外,忽然指指书案,家里人明白,他要写诗。儿子端来了笔砚,跪在他身边。他用颤抖的手拿起笔刚刚写了“示儿”两个字,便喘成一团。但他不肯作罢,用尽最后的力气,哆哆嗦嗦地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个人生死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悲的是不能再看到祖国山河的统一;等到有一天朝廷的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家里举行祭祀时,千万不要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这就是千古传诵的《示儿》诗篇,这就是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留下的最后的心声,这就是陆游用血和泪以至整个生命谱就的爱国华章。

◎故事感悟

陆游,这位伟大而杰出的爱国诗人,直到临终,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这种至死不渝的报国信念,这种炽热的爱国激情,多少年来同他那不朽的诗作一样被人们传诵,直到今天还激发着千百万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史海撷英

陆游诗词创作特点

陆游晚年时期退居家乡,但是收复中原的信却始终不渝。他一生创作的诗歌很多,现存的就达九千多首,内容也极为丰富,大多都为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作者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其中,《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名篇,均为后世所传诵。但是,有些诗词也流露出了一定的消极情绪。

◎文苑拾萃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矫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俞大猷抗倭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范晔

俞大猷(1504—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然而,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他历经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本邑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俞大猷“少好读书”,学易、兵家和剑术,虽家贫,但“意常豁如”。父亲去世后,嗣世职百户。嘉靖十四年(1535年)以武举为千户,奉命守御金门(今福建金门南)。他见倭寇频发,屡屡侵犯边海,便上书监司,竟因此被革职。后任汀(治所长汀,今福建长汀)、漳(治所龙溪,今福建漳州)守备。至武平(今属福建)作读书轩,同诸生为文会,又教武士击剑。击破海贼康老,俘斩三百余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举侵扰浙江,俞大猷被调至浙江为参将,分管宁波(今属浙江)、台州(治所临海,今浙江临海)军事,主持这一带的抗倭斗争。他率军在宁波昌国卫(今浙江象山南)击破倭寇,随后海战,斩杀不少倭寇;接着再战,逐倭寇于海中,焚贼船五十余艘。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俞大猷先在宁波普陀(今属浙江)击败倭寇,后在关淞所(今上海宝山)又大败倭寇。当倭寇从健跳所(今浙江三门东)入侵时,俞大猷又率兵连续进击,大败这支倭寇。在浙江的剿倭战斗中,俞大猷立下了大功。

此后,俞大猷调任苏(治所关县,今江苏苏州)、松(治所华亭,今上海松江)副总兵,在江苏进行平倭战斗。一次,总督命俞大猷进击倭寇在松江柘林的大本营,此处驻有倭寇两万多人。俞大猷认为,自己仅有300人,要与之作战无异于送死,坚持要待大兵到后再行进击。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明大军集结,在总督张经统率下,俞大猷进击王江泾之倭寇,取得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