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博:所知应博
9445500000015

第15章 博学多才(13)

清光绪末年出版的《古欢室集》除刊刻《浣花集》、《鸣鸾集》、《飞鸿集》、《浣月词》等诗词作品集外,还收有《医学篇》八卷、《女学篇》九章、附《中馈录》一卷,内容涉及文学、教育、医药卫生、烹调等学科领域,作者是一位50多岁的妇女曾懿。在如此众多领域都有著述传世,就是在男子中也极少见,难怪缪荃孙作序盛赞曾懿:“古今才媛不可多得之遇,以一身兼之则又独异也。”

曾懿的父亲曾咏是道光甲辰科进士,对曾懿钟爱备至,尽家中所藏书籍,任女儿随意浏览,“朝夕游泳其中”。这使曾懿打下治学根底,养成广博兴趣。

曾懿10岁那年,父亲积劳病故,从此抚育教养子女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肩上。母亲左锡嘉,字冰如,性格坚毅,富于才学,著有《冷唫仙馆诗稿》八卷、诗余一卷、文存一卷,时人称赞她的作品“如行云卷舒,流波跌宕”。此外,她还擅长书画、中馈。

锡嘉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子,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丈夫去世后,她从安庆扶柩还蜀,四川老家仅“茅屋数椽而已”,锡嘉全靠卖字画自给。她还仿南俗“翦通草为象生花鸟”,见者各惊其妙,求画乞花者络绎不绝。为了便于子女就学,母亲从偏僻闭塞的乡里迁入城南居住。后为防止沾染城市浮侈习气,又迁至距城数里的杜甫故居浣花溪草堂附近定居。曾懿随侍母亲身旁,耳濡目染。金石词章、书画针黹、烹饪之术无所不好。在母亲的精心教养下,技艺日益精进,她以丹青运于女红,所绣山水花卉翎毛,无不酷肖,精细入微,一时“名满蜀都”。

及笄之后,曾懿嫁江南名士袁幼安,夫唱妇随,相得益彰。婚后随夫宦游,“涉大江、越重洋,遨游东南各行省”,接触到一些新思想、新事物,胸襟、眼界豁然洞开。曾懿根底厚而阅历深,在艺术上反对“诗到穷愁而后工”,所作“皆真情真景”流露,博得评论家“唐音宋派,卓然名家”的赞扬。

晚年时期,曾懿受维新思想影响,“默察中国数十年政权变迁之大势,与夫列强数十国鲸吞蚕食之阴谋”,对祖国的危急存亡十分忧虑,转而集中精力撰述《女学篇》,以期“外而爱国,内而齐家”。曾懿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比起她在其他众多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更加可贵。

《女学篇》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论著。中国历史上自班昭《女诫》以降,诸多女教读物无不充斥“三从四德”一类的说教,在维新变法浪潮中,志在革新的志士仁人对封建女子教育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女学篇》就是最早的一批突破传统滥调,用新思想指导的系统的女教著作中的一部。

《女学篇》自序和总论部分,着重论证兴办女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曾懿不但认为“男子可学者,女子亦无不可学”,还进一步提出“女子之心,其专静纯一,且胜于男子,果能教之得法,宜可大胜于男子者”。

曾懿强烈要求“使男子应尽之义务,无不与女子共之;男子应享之权利,亦无不与女子共之”,号召女同胞“勉力同心,共起竞争之志,以守起天赋之责任”。曾懿还把兴女学的作用提到了强种保国的高度,一旦能够普及女子教育,则“一国之中骤增有用之才至二万万人之多,夫何贫弱之足患哉!”

曾懿认为,女子六七岁时或秉母教或延师在家教之,与男子同;至八岁即可入初等女学堂。她提出“除堂中应习之科学外”,还“须择切近时事、文理通畅者读之”,“以博其趣”。《女学篇》正是辅助女子学堂之不足,侧重女子成年教育的读物。

曾懿还参照日本和欧美诸国女子教育的经验,本着“无论中西各国,各有所长,取其所长,变其所短”的精神,对传统的女教进行了改造。全书分结婚、夫妇、胎产、哺育、襁褓教育、幼稚教育、养老、家庭经济学、卫生等九章。

在《结婚》一章中,曾懿特别强调,父母“亦须与儿女商酌,尽善尽美,心悦诚服方可结婚,不贻后悔”。对于择婿标准,她反对“恒计财产之丰啬,不论品学之高低,辄以女子轻许之”的做法,提出“以人品纯良,才学优长者为最”。她还宣称夫妇应“以相爱相敬为基础”,做到“爱情互相专注”。婚龄则“必以强固为标准,男在二十岁以上,女在十九岁以上,倘结婚太早,彼此体质尚在发育”,就会“阻其发育之速,体质不能完全,子女亦多羸弱,滋可虑也”。

《襁褓教育》一章中,分防倾跌、戒恐吓、教信实、教仁慈、勿拘束、忌偏爱六个方面阐述。曾懿批评了“常见为母者欲止小儿啼哭,故作猫声、虎声,使之畏怖;或演神鬼及荒诞不经之说,使之迷信”,指出恐吓的结果会导致幼儿“暮夜不敢独行,索居不能成寝,畏首畏尾,养成一种葸懦之性质,其害良非浅也”。在“勿拘束”节,曾懿告诫道:“小儿居恒好动而恶静,乃天然之体育,于卫生最为有益;切不可阻其生机,亦不可拘束过严,使小儿萎靡不振,致成窳阏不灵之器矣。”

《女学篇》对教学方法也有精辟论述。曾懿提出教幼儿女不可躁进,“须相其体格强弱,年岁大小以施其教法”,否则“训诲过度,转滋进锐退速之弊”,因而为师者“须不恶而严,循循善诱”。她明确指出:“编定课程,每一小时应改换一课,俾脑力可以互用,不至生厌倦之心。课程完毕,随即放学,万勿加增例外之课,致阻其活泼之生机。”

曾懿还特别强调,家长应重身教,“须默化其气质”,使子女“精神焕发,品行端正,养成益国利民之思想”。在“幼稚教育”章中,曾懿还结合自己切身感受,控诉缠足陋俗是“女子自由之大阻力,其害殆甚于洪水猛兽”。对“今中国变法维新,能使此后女子脱离此难”,发出了“实万分心喜”的由衷赞叹。

曾懿认为,妇女应担负“主一家之生计”的主妇职责,因而专门辟有“家庭经济学”一章,从生财、节用、公益、明晰、豫蓄、积储等角度论述料理家政之道。值得重视的是,曾懿探讨这个问题时,并不只囿于一个小家庭的范围,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整个社会。她说:“主财政者于无益之费用自当力从节俭,然于学校义赈关乎社会公益之举者,须量力捐输,或遇人急难,解囊相助,全人之美,多金不惜,皆有合于道德心者也。”

曾懿非常重视清洁卫生和身体保健,在她看来,“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也”,因而作为主妇,“不独宜重卫生,且宜兼习医学”。

曾懿自己“家藏医书,复甚齐备”,对上起内经、金匮古法,下迄近代医家,无不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医道十分精湛。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她积30余年为人诊治的经验,撰成《医学篇》,分内科、外科、妇科、幼科和各类杂症等八卷,从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中选其“灵验素著”者荟萃成帙。时人称赞“其言皆本实验,明显易晓,循而用之,可以救天札之患”。

通观曾懿的女教著作,从指导思想到整个体系,都对封建女教的格局有所突破,书中增加了许多旧式女教从未涉及的内容,并和传统的陈腐教条针锋相对,提出了一些富于科学、民主思想的新鲜见解,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在女子教育上的主张,不失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故事感悟

曾懿幼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有机会作万里游,胸怀开阔,接受了维新思潮的洗礼,这正是她取得多方面成就的重要原因。曾懿以她的《女学篇》专著和她的博学多才,证明了她“男子可学者,女子亦无不可学”,“果能教之得法,宜可大胜于男子”的论断。

◎史海撷英

曾懿的医学成就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懿54岁时,著成了《医学篇》一书,并于次年在湖南长沙刻版问世。

《医学篇》共有两册为木刻本。上册共四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四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该书将伤寒、瘟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分为数章加以介绍。并将《瘟病条辨》、《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明澈显要,使人一目了然。

曾懿曾经得过四次温病,全赖著名的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指导方转危为安。因此,她十分崇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她自己的著作中,有不少地方都采用了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

同时,曾懿又将自己的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选其灵验素著者,分成伤寒、瘟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使学者可以从中获益,不至于受庸医之误。

这部书出版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六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铅印发行,使该书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文苑拾萃

《中馈录》

《中馈录》由清末著名医学家曾懿所著。

在《中馈录》中,曾懿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写此书的目的和意义。她认为:“昔藻咏于《国风》,羹汤调于新妇。古之贤媛淑女,无有不娴于中馈者。”为了使新妇和尚未进入烹饪门庭的新手都来提高自己业务素质,曾懿“兹将应习食物制造各法笔之书”,其目的,“庶使学者有所依归,转相效傲,实行中馈之职务”。

《中馈录》一书中,集中地介绍了江南一带民间常用食品的制作方法及保藏方法等,并详细地记载了宣威火腿、香肠、肉松、鱼松、五香熏鱼、风鱼、醉蟹、皮蛋、糟蛋、辣豆瓣、豆豉、腐乳、酱油、泡盐菜、冬菜、甜醪酒、酥月饼等20种常见的食品制作方法。

在制作过程中,关于如何选择主料、配料分量,各种佐料的配用、操作方法,以及制作适宜和不适宜的季节、注意事项等等,都阐述得极为周到、详细、具体,且简便易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商业出版社将《中馈录》列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编排出版,并指出该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今仍为人们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