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敦:敦风化俗
9448200000011

第11章 革新风俗(3)

婚礼作为人生大事,过去规定了繁缛琐细的婚礼程序,从议婚、托媒、问八字、送聘礼、确定吉日到迎亲,步步有讲究,稍有不到之处便会有人挑礼儿,丢面子。在迎娶时,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消耗不少人的精力,青年男女则要背负着家庭的厚望、礼俗的重压步入洞房,成亲的喜悦往往被心力交瘁所取代,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辛亥革命后,新式婚俗开始流行,传统的婚俗被部分地抛弃或改造,“文明结婚”、“新式婚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婚姻礼俗的变迁已深入到广大城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了。这时,虽然“大媒”还没有省掉,还谈不上自由恋爱,但已是自愿结婚,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以前,人们在社交中是不能直呼姓名的,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称呼,这都是约定俗成。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的改变就是各种社会风尚演化中的一个侧面。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呼文》,简称《呼文》。《呼文》中明令废除了清朝实行的叩拜、作揖、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代之以鞠躬、脱帽、握手之礼;书信落款中的“顿首”、“再拜”及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呼,均被新式名词所代替。在称呼中,尤其是过去的“大人”、“老爷”均被废除了。

“大人”本是相对于小孩子而称呼成人的。后来,衍变成对德高望重者的称呼。“大人”用于尊称官员,始于清朝雍正初年。开始只是用以称呼督抚、钦差大臣。道光以后,上至京官四品以上,下至翰林编修七品都称大人了。久而久之,知府也被称为“大人”了。

“老爷”在乾隆年间,朝官只用以称呼九卿,地方官只用以称呼道台以上的官员。但从咸丰、同治以后,到光绪、宣统年间,连知府、知县都被称作“老爷”了。甚至未做官的举人、贡生以及平日穿长袍的,都被称为“老爷”。

孙中山认为这种适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称呼有损于共和政治的形象。

孙中山说:“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并非特殊阶级,不必取非分之名称。”他要求民间称呼官员时,要向西洋或东洋学习,称作“先生”或“君”,以示平等。

孙中山的《呼文》本来只对官府而发,但其意义深远,广泛影响了整个社会。

废除“大人”、“老爷”等具有尊卑观念的称呼是平等思想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也是敦风化俗的重大成果。

◎故事感悟

辛亥革命是对救亡图存的一次尝试,孙中山提倡“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并非特殊阶级,不必取非分之名称”的做法,对社会风气的改革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史海撷英

防城起义

防城起义是清末中国同盟会在广西边境进行的一次武装起义。

1907年初,孙中山到河内设立机关,发动国内革命。当时,恰好钦州抗捐代表前来求援,孙中山便派黄兴入钦州郭人漳营、胡毅生入廉州赵声营,相约共同响应,并委任王和顺为南军都督,收集抗捐武装,得到了驻防城清军的内应。

9月1日,王和顺率领200多人在王岗山起义。4日,王和顺率部奔袭防城,全歼守敌,杀知县宋渐元,发布了《告粤省同胞书》、《告海外同胞书》、《招降满洲将士布告》,阐明革命宗旨,四乡群众携械来投。6月,革命军挺进灵山,沿途有3000多人积极参军,群众更是争备粥饭。攻灵山三天不下,敌援大集,撤回钦州,解散各乡团,历时半月的起义至此结束。

◎文苑拾萃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中山陵的修建工程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钟山风景区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有: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灵谷寺景区、灵谷塔景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北极阁气象台、鸡鸣寺等,还包括玄武湖、环湖的富贵山、九华山、小红山和城墙、城堡,集中了28处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

漳浦县的变化

◎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格言

漳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民间风气也焕然一新。

福建漳浦县东坂村人多耕地少。为节约耕地,村党支部注意到村里的一片老祖宗坟地,提出迁祖坟建新村。然而,一些封建意识浓厚的人认为,迁移祖坟会跑掉“风水”,将给村里带来灾难。对此,村干部们以身作则带头破除迷信。原村委会主任戴国留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迁祖坟建新村。”于是,他第一个迁移了父亲的坟墓。党员戴火明不顾家人的阻止,迁移了两座祖坟。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这一工作顺利进行。第一期新村建设工程,共迁坟158座,规划建造农民别墅28套;第二期迁坟106座,计划建造农民别墅32套。如今,在原来的坟地上,一个设计新颖、建筑雅致的高档农民别墅区开始矗立起来。

沙西镇过去月月都有“迷信节”,每节都要演几场“神明戏”。单7月份的“迷信节”,全镇各村就要演“神明戏”100多场,每场开支六七千元,平均每户人家要花千把块钱。据不完全统计,全镇一年搞“迷信节”、演“神明戏”就要花去一千多万元。

1997年起,沙西镇积极开展敦风化俗活动,改“迷信节”为“农民文化节”,并规定每年举办一届。第二届“农民文化节”期间,沙西镇为13对青年农民举行了集体婚礼,并开展计划生育知识竞赛活动等。许多人说:“这种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节,我们欢迎。”

过去每逢农历七月“普度月”,长桥镇农民都要拜神、演“迷信戏”,并大吃大喝。随着从事特种种植业富裕起来后,大家开始重视科技的作用。镇政府因势利导,把“普度月”改为“科普月”,以镇文化技校、科技咨询服务部、水果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开展科技下村、科技报告会、科技服务联动、科技培训、放映科技录像等内容的科普活动。

有一次“科普月”期间,该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由果树、水稻、蘑菇、花卉等9位农业专家组成农业科技队,吸引了一千多名农民前来咨询,当场销售科技书籍三千多元,赠送技术资料一万多份。镇“十佳科技示范户”黄善武接受荔枝管理技术培训后,对自家果园里的600株荔枝树进行技改,当年大获丰收,成了全镇“科技致富示范户”、县“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

长桥镇农民说:“‘普度月’改成‘科普月’,既节约了开支,又学到了科技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希望今后月月都是‘科普月’。”

现在,漳浦县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迎风斗浪,精神风貌日新月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迅猛前进。

◎故事感悟

从“风水地”到别墅区,从“迷信节”到“文化节”,从“普度月”到“科普月”,人们风俗的变化是人们思想变化的写照。

◎文苑拾萃

东皋书舍

东皋书舍在福建漳浦县城东约一公里处,为明朝时期黄道周的讲学之地。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这里改建为四合院式的堂屋,名为明诚堂,取义于《中庸》,并对弟子讲述“明诚”26章。堂内有黄道周的手书横匾“东皋书舍”、“明诚堂”及对联“人从剥复后始见天地之心,我在畎亩中犹乐尧舜之道”。在天井中,还有天方图,俗称天地盘,系用石板砌成。台阶为两层,每边长为3.7米、高42厘米,盘面刻16284个方格,方格中间刻着同心圆八圈,圆圈表示天,方格表示地,主要为了结合《易本象》、《易象正》、《三易洞玑》等讲述天文历象。

1961年,东皋书舍经复原修整后,建为黄道周纪念馆。

杀牛祭鬼与祭牛求福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格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从前,每逢春耕开种时节,儋州地区的农民总要到“载酒堂”侧的“春牛庙”去祈祷致祭,以求开春人强牛壮,年内五谷丰登。

八九百年前,儋州地区是个“瘴疠交攻”的“鬼门关”。那时候,黎民百姓住的是茅房草舍,吃的是茨菜鼠肉,饮的是碱滩腐水。加之当地常年阴雨绵绵,瘴雾弥漫,因而恶疾十分流行。这还不要紧,百姓一旦生疾患病,却无医无药,只能听天由命。所以这一带不但人烟稀少,就连牲畜也不多见。

有一天,苏东坡赶着一头黄牛去访好友黎子云,回来的路上,他饮酒半醉,跌跌撞撞,蹒跚前行,边走边吟道:“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忽然间,道旁村口,黄牛哀鸣,悲号欲绝,震耳裂心。东坡赶忙上前一看,只见一群屠夫正在举刀杀牛。

“主家,为什么要杀牛呀?”苏东坡俯身细问。

“先生,没法子,家中有人疟疾大作,为了治病救命,要杀牛祭鬼。”

“杀牛就能驱魔除病么?”苏东坡又问。

主家先是左顾右盼,然后用惊恐不安的神情回答说:“这是老规矩了。巫师说:‘百姓有病,只能杀牛设祭,求救于神灵,否则就会天诛地灭,人畜尽亡’。”

“唉!杀牛设祭,怎么能救命呀?”苏东坡听了主家的话,摇头慨叹!

这些从雷州大陆高价买来的黄牛,由于海路风高浪险,饥渴交攻,一路上已死伤无数;抵达儋地后,本已所剩无几,应得到细心的饲养使用,却被残杀祭鬼,真是耳不忍闻,目不忍睹!东坡联想起当年离家赴京求取功名时,路经长江三峡,在“黄牛庙”前见到的那种“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青蒭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的情景,不禁同情万分!

不久,人们用惊奇的眼光看到:苏东坡父子竟用黄牛耕起田,耙起地来,不但效率高,而且十分省力——黄牛得以安生,还有如此功用。这在儋州地区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啊!就这样,黎族百姓杀牛祭鬼的旧习俗开始动摇,转而变为“视牛为宝、用牛耕作”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便在“载酒堂”侧建起一座庙堂,并用石块、黄土在堂中垒起一头黄牛,命名为“春牛”。每逢开春时节,人们便到这“春牛庙”来设酒摆肉,祭牛求福,赞扬苏东坡首开用牛耕作之风,指望年内六畜兴旺,百物丰盛。

◎故事感悟

在苏东坡的努力下,“杀牛祭鬼”变成了“祭牛求福”,此举造福了当地百姓,也造福了后人。可见,风俗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不断地破除旧风俗,造福于人民的新风俗才会不断形成。

◎史海撷英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曾是儋州府所在地。这里弯弯曲曲的村街全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到儋州后,先是住在儋州官舍里。后来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中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

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儋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造了一座房屋,既可做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还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为“载酒亭”。以后,苏东坡便经常在载酒堂中会见亲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

东坡书院所处的环境十分雅致,这里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地流过;院内建筑更是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东坡书院虽然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和天灾人祸,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文苑拾萃

石钟山记

(宋)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