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精:精益求精
9451300000014

第14章 精通源自不断的努力(8)

◎史海撷英

孙思邈的理念与贡献

在医治病人过程中,孙思邈将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了。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这样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文苑拾萃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为一部综合性的临床医著。

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部医学著作中,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

孙思邈有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促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共30卷,卷一为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二—四为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六为七窍病;卷七—十为诸风、脚气、伤寒;卷十一—二十为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十十一为消渴、淋闭等症;卷二十二为疔肿痈疽;卷二十三为痔漏;卷二十四为解毒并杂治;卷二十五为备急诸术;卷二十六—二十七为食治并养性;卷二十八为平脉;卷二十九—三十为针灸孔穴主治。总计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

《千金要方》中所载的医论、医方等,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医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卓有建树的农学家王祯

◎农,天下之大本。——王祯

王祯(1271—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三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王祯是个比较正直的官员,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一些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六年的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来没有搜括过民财。他捐出自己的薪俸办学校,修桥梁,办理很多公共事业。此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他的这些行为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称赞。

王祯在县尹任内,经常鼓励百姓种好庄稼。他在《农书》里对那些只知道鱼肉老百姓、不认真办事的地方官员进行了揭露。他说,这些人尽做坏事,妨害农时,并且无限制地盘剥人民,自己尽情享乐;他们下乡劝农(鼓励农民努力生产),也是预先通知各社各乡,约集聚会,要老百姓为他们供应差役;有的地方官员还乘机敲诈,谎报劝农的功劳。王祯对这些人异常痛恨,他愤怒地斥责这些人:“名为爱民,其实是害民。”

王祯很想做一个能为国家办事的好官,因此在他的《农书》里,对古代兴修水利、劝助农桑的地方官,如汉代颍川太守黄霸、渤海太守龚遂等人是极为推崇的。史书上称这些人为“循吏”,意思就是奉公守法的“好官”。《史记》、《汉书》都有《循吏传》。王祯认为地方官应当学习这些循吏的榜样。

王祯认为,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如果地方官自己对于农事没有知识,那他又怎么能够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责任呢?因此,他平常很留心农事,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终于写成了有名的《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大约是王祯在旌德县任内着手编写的,先后经过好几年,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编写完成。1313年,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大约距成书时间已有十年。

《王祯农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仅限于旌德、永丰两县地域之内。在这本书里,王祯还把南北农业的异同得失做了分析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元朝时候,除《王祯农书》以外,还留下《农桑辑要》和《农桑撮要》两部著名的农书。在这一历史时期里,能够先后产生这样几部农业科学著作不是偶然的。首先是由于我们勤劳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远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就开始了精耕细作。从战国到元朝初年又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的技术又不断提高,生产的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元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时候,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置了劝农官,建立了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因而对农书的编写发生一些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农书之所以能够编好,主要应当归功于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其次是这些农书的作者较好地总结农民的经验。

王祯不仅是当时著名的农学家,还是一位发明家。我们知道,我国在唐朝就开始采用雕版印刷,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异常费事的工作。为了改进印刷技术,在11世纪的时候,杰出的发明家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排印法。但是这一方法并未得到广泛运用,所以宋、元时代的书籍大部分还是用雕版印刷。王祯在编写《王祯农书》的时候,很想让自己的书早日出版,因此就创造了木活字。

木活字排印法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在木板上刻上字,然后用细齿的小锯,把刻了字的木板一块块地锯开,再用锐利的小刀修理成大小一样、异常整齐的四方形木活字,常用字往往还要多做几个。木活字做好以后,把它们分别排列在两个叫做韵轮和杂字轮的轮架上。韵轮就是按音韵的次序排列;杂字轮是排列一般的常用杂字和“之”、“乎”、“者”、“也”等作为语助词用的字。检字的人坐在两个轮架的中间,只要转动韵轮或杂字轮,就可以拣取到他所需要的字,以字就人,极为方便。木活字检齐以后,就可以排版刷印了。一板印完以后,仍把木活字拆散,还原到轮架上去,以备下次使用。

王祯这套为数三万多字的木活字,刻制了两年才完成。刻成后,就在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他主编的《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一百部,比雕版印刷的时间缩短了很多。

此外,王祯还设计和绘制了许多生产工具的图样。例如他在江西看到有一种茶磨,就根据同样的原理设计绘制成“水转连磨”图。水转连磨是利用水力发动的机械。这种机械性能很好,每具可以灌溉农田一百亩;如果用来砻稻碾米,可以供给一千户人家使用。另外他还绘成“水轮三事”图。水轮三事也是一种用水力发动的机械,可以同时用来磨面、砻稻、碾米。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就是用水力鼓动排橐风箱铸造农具。但是由于时间相距太久,水排久已失传。王祯就多方搜访,终于弄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加变更,绘出图来。

在《农书》里,还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工具图谱,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王祯杰出的创造才能。

《王祯农书》共有36卷,分为三个部分——卷一至卷六是《农桑通诀》,卷七至卷二十六是《农器图谱》,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六是《谷谱》。

全书计约13.6万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首先,该书对农业作了比较全面而有系统的论述。在《农桑通诀》中,总论农业上一系列的问题,并随时注意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以前,后魏的贾思勰著的具有农业全书性质的《齐民要术》一书,虽然也谈到不少问题,但涉及的地区仅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而且主要是分别叙述各项生产技术,没有系统地总论其中所包含的问题和原理。南宋时期的《陈农书》开始对栽培总论和农业经营作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性的讨论,但作者是从农业经营者的立场出发,探讨的范围较狭,而且地区仅限于江浙一带。

《王祯农书》是第一部兼论南北,企图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性的讨论,并把南北农业技术及农具的异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的农书。

在问题的提出和表达方法上,《王祯农书》也力图做到简明概括和全面。例如在《农桑通诀》的《授时篇》里,王祯绘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农时问题作了简明的小结。在《地利篇》里,他对全国风土和农产,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绘制了“全国农业图”(可惜此图现已失传)。这两个图可以帮助读者对这些问题作比较全面地了解。

又如在《灌溉篇》里,王祯指出我国的自然条件很好,如果能够很好地注意兴修农田水利,就可以防止和战胜水旱灾害,使得“国有余粮,民有余利”。在《农器图谱》的《灌溉门》里,他还谈到水的综合利用问题,主张把灌溉、航运、水力和水产结合起来。

《王祯农书》除总论性质的《农桑通诀》外,再配上各论性质的《谷谱》,有总论,有各论,系统分明。

《谷谱》的各论有些像《齐民要术》的各论,但比《齐民要术》的分类更明晰,体例也比较整齐。而且《谷谱》的各论几乎对每一种作物的性状都作了说明,这在古农书中也是创举。此外它又结合《农器图谱》,对农具作了分类。这样就使得这部书的内容更加全面,体例更加完整。

《王祯农书》的另一特点是《农器图谱》的创作。《农器图谱》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插图二百多幅,其中还有比较复杂的机械图形。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各种农具的来源、构造和用法。

在《农器图谱》里,几乎罗列了作者所能够看到的和农业有关的一切工具和零件。在它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但其中所介绍的农具除犁以外,只兼及有限的几种农具,而且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已失传)中所收农具的种类也不及《王祯农书》多,也没有图。在它以后,明代的《农政全书》和清代的《授时通考》虽有农具图,但一般都是抄自《王祯农书》,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以说,《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是我国古农书中对农具记载得最完备的。

◎故事感悟

一个人要想在自身的工作或研究领域中提高水平,作出更好的成绩,就需精益求精、善于钻研。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动脑筋,找到更实用的方法,以提高办事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技艺上要善于钻研、精益求精。在这一点上,王祯与他的《王祯农书》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史海撷英

王祯与木活字印刷

元朝大德年间,着名农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印术。这一印刷技术比泥活字和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在制作上都更为简便。

木活字印刷的主要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再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刷印。

此外,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增加排字的效率。

关于王祯发明的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经验,在他所著的《农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明清两代,木活字印刷已经发展得相当普遍,而且出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样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历史的高潮。

◎文苑拾萃

《耒耜经》

《耒耜经》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也是一部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由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撰写的。

《耒耜经》中共记述了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也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

徐霞客进“麻叶洞”

◎信念是探索路上的一盏明灯。——格言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一万五千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1637年正月的一天,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了湖南茶陵以西的一个小镇。在客店吃饭时,徐霞客向店主打听:“老哥,不知去麻叶洞怎么个走法?”

店主一听“麻叶洞”三个字,脸色顿时大变,惶惶然回答说:“快不要提麻叶洞,里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两个书生不听劝,进去后就再没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