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精于书法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
鲜于枢(1256—1301年),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年)任太常典簿。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150人之中。《新元史》有传。
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便逝于钱塘,年仅57岁。
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赋闲家中,鲜于枢便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除了具有书法专长外,鲜于枢还是一位文学家,一生写下了许多诗词。他还能作曲,弹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鉴定。正因为有广泛的艺术修养,且将之融合到书法中,鲜于枢方成为书法大家。
鲜于枢早年在学书法时,技术未能如古人,偶尔在野外看见两人挽车于泥淖中,顿有所悟。他写字时,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漓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鲜于枢兼长楷书、行书、草书,尤以草书为最。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著有《困学斋集》。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鲜于枢所留下的作品较多。《石鼓歌》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鲜于枢在书中所题的诗是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名的珍稀墨宝。据介绍,“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字文字,唐初出土时并没什么名声,直到韩愈所作的《石鼓歌》时才得以彰显,被推为国宝。
鲜于枢的《石鼓歌》也是元代书坛的巨擘,对后世草书影响至深。其草书的《石鼓歌》用笔中锋直下,稍敛毫芒,圆劲丰润,浑雄朴茂而凝重,淋漓酣畅中蕴含着森严规矩。据了解,此卷不仅是墨宝巨珍,更是书家法帖。
世人对鲜于枢的书法作品评价很高。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
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
◎故事感悟
鲜于枢在书法方面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值得赞叹。中国文化精品之精为世界之最,而创造这些精品的先人物不但受到国人的崇敬,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
◎史海撷英
鲜于枢的家世
鲜于枢的高祖曾经在朝廷做过官,祖父“读书通大义,不为科举业”。蒙古军队攻下德兴府后,祖父携带家眷南逃,在走到居庸关时被蒙古军队所杀,祖母便带着全家到处奔波。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一家人又北上定居到范阳(今河北涿州)。
鲜于枢的父亲主要从事办理运粮的差事,常年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扬州、杭州之间。鲜于枢少年事前便不断随父亲迁居。
◎文苑拾萃
八声甘州
(元)鲜于枢
江天暮雪,最可爱青帘摇曳长杠。
生涯闲散,占断水国渔邦。
烟浮草屋梅近砌,水绕柴扉山对窗。
时复竹篱旁,吠犬汪汪。
马祖常精于文学创作
◎要求上进莫入迷途,要造福人类不要虚度青春。——(维吾尔族)尤素福·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
马祖常(1279—1338年),字伯庸。高祖锡里吉思,在金朝末年为凤翔兵马判官,子孙因以“马”为姓。曾祖月合乃,随元世祖忽必烈伐宋。父马润,官至漳州路同知,移家光州(遗址约在今河南光山县)。延皊(1314—1320年)初,中乡贡,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仁宗(1312—1320年)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祖常曾弹劾上奏其罪行,因而累遭贬黜。自英宗至顺帝朝(1321—1368年),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枢密副使等职。在任期间,曾参与修撰《英宗实录》,译《皇图大训》、《承华事略》为蒙文,编纂《列后金鉴》《千秋纪略》等供皇室贵族阅读。顺帝至元(1335—1340年)初,辞官归光州。
马祖常是元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原籍今托克逊。早在辽朝时期,马祖常的先祖就举家迁入关内,因为他的高祖曾经当过兵马判官,所以他的子孙就用官名中的“马”字作了家庭的姓氏。
马祖常从小便学习汉文。这时他的家庭已经败落,生活十分贫困,父母给他的零用钱,他都积攒起来买书。长大后,他拜四川学者张等为师,潜修学问,后来参加了科举考试,得全国第二名。
马祖常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他的散文,文采富丽而又言之有物,构思奇巧而不见雕琢,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元朝名士许有壬这样说过:“他的文章无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篇小记,没有不可以流传于后世的。”他的诗赋佳作不少,有不少反映民间生活疾苦的作品,如《室妇叹》《赋养马户》等,颇有唐诗风韵。
马祖常治学严谨,对于那些把读书写文章当做是猎取功名利禄和手段的人十分鄙视。他曾指出:“为科举而作的文章,不过是些矫诬实情、东拼西凑的低劣之作,目的只是一味求同于朝廷,以便从天子那里窃取一官半职而已。”他认为写文章是“经世而载道”的大事,必须言之有物,有独到的见解。正是这种正确的创作态度,才使他写出很多至今仍为人们称道的好作品来。
◎故事感悟
马祖常以自己的勤奋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业绩和声名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奋进。
◎史海撷英
马祖常事迹
马祖常“七岁知学,得钱即以市书”。马祖常10岁时随父亲至仪真(今属江苏仪征市),有一次看到火烛倾倒,延烧墙壁,他便用水沾湿衣服扑灭,父亲问他为何独自灭火而不呼救。他回答说:“怕惊动长者。”
少年时期的马祖常仰慕古学。当时,蜀儒张 到仪真讲学,马祖常曾列数10条经史问题相质疑。
由于天资聪颖,马祖常于延祐元年(1314年)行科举,列乡贡第一。在参加会试的135人中,他又在一科之首。由于朝廷规定以蒙古人为首,他便屈居第二。但是,他的文章学识却深为左榜中试者所叹服,故名声隐然耸动京师。
后来,马祖常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与袁桷、王士熙等人互相切磋文字,相交甚密。这时,仁宗在位已久,经常独居东宫饮酒过度,不理朝政,马祖常便上书劝请“御正衙,立朝仪,御史执简,太史执笔”。
英宗为皇太子时,马祖常又上书。当时,奸臣铁木迭儿为丞相,倚权仗势,马祖常便率同僚弹劾并列其“盗观国史”十大罪状,仁宗震怒,罢免了铁木迭儿的职务。铁木迭儿官复原职后,马祖常被贬回光州。铁木迭儿死后,马祖常才得以复职。
泰定元年(1324年),马祖常升任为典宝少监,后任太子左赞善,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天历元年(1328年),又被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升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拜治书侍御史、江南行台中丞。元统元年(1333年)后,又历任同知徽政院事、御史中丞。后辞官回光州定居,又历拜江南、陕西行台中丞,都称病不赴任。
至元四年三月,马祖常去世,葬于光州之北的平原乡西樊里,终年59岁,赠魏郡公,谥文贞。
◎文苑拾萃
送华山隐之宗阳宫
(元)马祖常
江阁鱼龙近,山房雾雨多。
地清天不暑,池曲水无波。
笋箨迎书带,樱桃送锦窠。
呦呦呼伴鹿,唼唼换经鹅。
养素行编屦,乘闲坐织蓑。
几篇餐玉法,一帙醮星科。
香灺沉银叶,衣裾佩紫荷。
丹光留海月,绛景出松萝。
醉忆泉浮乳,幽怜石烂柯。
神君攀绿桂,天女踏青莎。
邀客登山顶,寻真入涧阿。
洞箫吹道曲,云纸写鱼歌。
予发今如此,君心可奈何?
高谈见明月,为我问娑罗。
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年),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身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教书之余种些田地。他为人耿直,乐于助人。他的这种性格也给了李四光以有益的影响。
李四光的母亲是父亲的后妻,粗通文墨。从四五岁起,李四光就跟着母亲打柴、推磨、担水,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大清帝国”失败而告终,六岁的李四光就立下了发奋学习为国争光的志向。小学时期,李四光读书勤奋,肯动脑筋,因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04年,求知心切的李四光便向父母提出要求去武昌求学。
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先在弘文学院普通班学习,后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械专科学习。
1910年7月,李四光学成归国。但在战火连绵的旧中国,他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愤懑之余,李四光决定再次出国,到英国留学。
1917年,李四光获得学士学位。一年之后,即1918年5月,李四光又以《中国之地质》的长篇论文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5月,李四光婉言谢绝了恩师的挽留和国外一家印度矿山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了祖国,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31年夏天和1932年夏天,李四光两次到庐山考察,发现了一些冰川U形谷和冰川泥砾堆积物。他将野外资料分析整理后,提出庐山在第四纪地质时期至少经过两次冰期。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1936年8月,李四光又带着助手第四次赴庐山考察,获得大量证据:在白石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确凿证据——冰溜条痕石。至1937年,李四光将在庐山考察所得写成专著《冰期之庐山》,为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另外,在研究地壳的起源问题时,李四光不畏国外权威的说教,终于以几十年艰苦的探索研究,创立了一门新学说——地质力学,从而使李四光成为我国地质学家以创造性思想登上国际地质论坛的第一人。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被任命为部长。从此,李四光便开始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而忘我工作了。
中央领导同志就石油远景问题询问李四光。李四光肯定地认为:找油的关键不在于“陆相”、“海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我国有大面积的沉降带,都有良好的储油条件,肯定能找到石油。
国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论,立即开展寻找石油的大会战,终于在东北、华北、中原一带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
地震能不能预报?这是地质力学理论面临的又一个严峻问题。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周总理多次召集科学家商讨对策。李四光认为地震和任何事物一样,不是偶然的,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是可以预报的。从此以后,他便投入了探索地震预测的工作。
李四光是我国卓越的自然科学家,世界当代最杰出的地质学家之一。他打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大门,创立了地质力学。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
◎故事感悟
正是因为李四光儿时立志,坚定信念,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成为为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地质学家。我们青少年应该向李四光学习,从小立下自己的目标,学科学、爱科学,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努力奋斗。
◎史海撷英
李四光提出中国“第四纪冰川”说
从19世纪以来,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来到中国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未能在中国境内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
可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却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为此,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仔细的考察,并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的是,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十年以后才得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