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敬:敬业成才
9451800000003

第3章 敬业更要精于业(1)

李时珍识记白花蛇

◎主一无适便是敬。——朱熹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现在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

李时珍年轻的时候本来是打算走做官入仕的道路的,但是,参加三次科举考试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家里老父亲的病痛日益严重,这些都使他下定决心承继父业,做一名救死扶伤、解危济难的医生。

李时珍行医之后,苦心钻研古代医药理论,精心为病人施治,很快声名鹊起,赢得了家乡父老的信赖。在大量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古代流传下来的医药典籍中自然有许多精华,但有些典籍谬误太多,如果陈陈相因,以讹传讹,轻则拖延病症,重则误人性命,必须在实践中积累材料,纠正这些谬误。

李时珍家乡的山野中有三样特产,一名蕲竹,一名蕲艾,一名蕲蛇,其中蕲艾也是入药之物。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了一篇《艾叶传》,对蕲艾的生长特点及药理、药性做了详尽的记述。李时珍对蕲蛇很感兴趣,也想仿效父亲写一篇《蕲蛇传》,记下蕲蛇的特征和药用功效。

开始时,李时珍只是从药贩那里购买一种名为蕲蛇的白花蛇进行观察和入药,后来他渐渐感到,这种买来的白花蛇与传说中的蕲蛇的药效是不太一样的,因此,李时珍下决心亲自弄清其中的原委,于是便到蕲蛇产地——城北龙峰山识别白花蛇。

据当地的老人说,龙峰山出产的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如果不小心被这种蛇咬伤,轻则立即截肢,重则顷刻丧命。但是,李时珍为了搞清白花蛇的真相,早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毫不犹豫地登上了龙峰山。

在山上,李时珍亲眼看到了白花蛇吃石南藤的情景以及当地人捕捉白花蛇的场面,也亲眼目睹了捕蛇药农在捕到蛇后将其破腹去肠,洗涤干净,截头去尾,曲折盘起,扎缚烘干的制作过程。在这里,李时珍终于搞清了药贩们出售的白花蛇是从长江南岸的兴国州捕来的。虽然同为白花蛇,但和当地特产蕲蛇的花纹、药用功效却是大有不同之处。于是,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写下了《白花蛇传》。

通过这件事,李时珍更加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于是,他下决心游历天下,通过访问猎户、樵夫、药农等有实践知识的民众并亲自调查各地的药物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纠正药典记载的谬误。

25年后,有一天,李时珍正在审读《本草纲目》的书稿,他的四孙子李树本走上前来,递给李时珍一幅插图,问:“爷爷,你看这幅白花蛇图是这样画吗?”

李时珍接过白花蛇图一看,严肃地对树本说:“图画得倒不错,但有两点重要的地方你疏忽了:一、蕲州产的白花蛇,肋下有二十四块斜方格花纹,而你只画了二十块;二、此蛇死后,睁开眼睛,而你却将眼睛画成一条线。而这两点,恰恰是蕲蛇和外地白花蛇的不同之处啊!”

树本听了爷爷这一番话,十分叹服爷爷知识的渊博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故事感悟

李时珍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亲自上山观察白花蛇的体态和进食情况,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不仅是医生的典范,对后人求学做事等都深有启发。

◎史海撷英

李时珍戒食胡椒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经在自己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时珍自少食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病目亦止。”

据说,李时珍年轻的时候经常患眼病,但却始终找不出病因来。后来他渐渐发觉,自己年年复发的眼疾竟与自己平时特别爱吃的胡椒有关。在停食胡椒一段时间后,眼病就康复了;但试吃了一两粒之后,很快又觉得双目干涩,视力模糊。为此,李时珍特在《本草纲目》中予以指出,以示后人。

◎文苑拾萃

辨识白花蛇

白花蛇是蝮蛇科动物尖吻蝮(五步蛇)的干燥全体。白花蛇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以条大、干燥、头尾齐全、花纹斑块明显者为佳。

小白花蛇又名金钱白花蛇、花蛇、小花蛇、百节蛇、银环蛇、金钱蛇、金钱蕲蛇,是眼镜蛇科银环蛇(银报应、寸白蛇、白菊花、断肌甲、多条金甲带、百节蛇、白节蛇、手巾蛇)的幼蛇。将小白花蛇除去内脏,盘成圆形如钱大,功效与白花蛇相似,但用量较轻。小白花蛇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非白花蛇正品。小白花蛇入药以头尾齐全、干燥、色泽明亮、盘小者为佳。

祖冲之小心求证

◎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汉族,南北朝时期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

敬业精业,自古以来就是科学研究的精神,若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舍此无他法。

祖冲之出生在南北朝刘宋王朝时代,他的祖父和父亲是对天文历法很有研究的学者,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崇尚科学的启蒙教育。

幼年时期的祖冲之酷爱数学和天文。有一天,他在一本书上看到“圆周是直径的三倍”这种说法,第二天一早,他便上街找了一辆车,然后蹲在地上认真地用绳子量车轮的长度和直径,量来量去,量了好几辆车,总是周长要比直径长三倍多一点儿。

正是这次亲身求证的经历,让祖冲之养成了实践的好习惯,也让他的数学知识日积月累,渐成大家,为精确计算圆周率积累了资本。

圆周率是圆周的长度和直径长度的比,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而且各位数字的变化又没有规律。通常把圆周率定为3.1416,这个数字实际上比圆周率稍大些。祖冲之确定的圆周率是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是精而又精,这个精确度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阿拉伯一位数学家打破。

祖冲之的计算过程十分精巧。

首先,在一个圆里画内接正多边形,计算这个正多边形的总边长,就可以得到圆周的近似值。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总的边长跟圆周就越接近。

祖冲之从圆的正六边形开始,先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二十四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四十八边形的边长。边数还在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要翻十一番,直到算出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才能得出这样精密的圆周率。

而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翻十一番,每翻一番至少要进行七次运算,其中除了加减,有两次是乘方,两次是开方。祖冲之算出来的结果有6位小数,那么他在运算中小数至少要保留12位。加减还省点事,12位小数的乘方、开方,运算起来就十分麻烦,没有坚强的毅力和熟练的技巧是无法完成的。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故事感悟

敬业精业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祖冲之严格要求自己,勤动脑,勤思考,勤实践,终于创造出了千百年前科学研究史上的一段辉煌。

◎史海撷英

祖冲之的小发明

祖冲之不但证明了圆周率,还制造了很多有用的劳动工具。他看到劳动人民舂米、磨粉很费力,就创造了一种粮食加工工具,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还设计制造过一种千里船。它是利用轮子激水前进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100多里。

根据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祖冲之还制造了一个“欹器”,送给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萧子良。欹器是古人用来警诫自满的器具。器内没有水的时候,是侧向一边的。里面盛水以后,如果水量适中,它就竖立起来;如果水满了,它又会倒向一边,把水泼出去。这种器具,晋朝的学者杜预曾试制过三次都没有成功,但祖冲之却仿制成功了。

◎文苑拾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发式与前代是有所不同的。魏晋时期,所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晋成公在《蔽髻铭》中曾对此做过专门的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

普通的妇女除了将本身的头发挽成各种各样的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般复杂,当时被称为“缓鬓倾髻”。

另外,不少妇女还模仿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的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妇女。在南朝时期,由于受佛教的影响,不少妇女还在发顶的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这种发式最初是在宫中流行的,后来在民间也逐渐普及。

敬业忘我的老舍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老舍的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并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关于“老舍”这个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他在“舍予”的前面添了一个“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老舍这个笔名,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地“忘我”。

老舍的一生,也的确总是在忘我地工作着,在文艺界被当之无愧地称为“劳动模范”。老舍自己曾说过:“我终生都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

正因为如此,老舍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的文学作品,从而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抗战时期,老舍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时代的漩涡。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

在夫人胡絜青刚刚从北平到重庆时,向老舍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从而使老舍的作品中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了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北平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地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以及由此萌发的觉醒,蕴涵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老舍也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抗战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期。

◎故事感悟

老舍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文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其舍弃自我的敬业精神正是其笔名的真实写照。

◎史海撷英

赵大年与“二爹”的故事

老舍的侄子、作家赵大年曾讲述了他与二爹老舍之间的故事。

1953年,赵大年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的一员。有一次,赵大年对率团前去慰问志愿军的二爹老舍提出,自己想回国考戏剧学院,读大学,日后当作家。老舍当时给他的答复是“我考虑考虑”。

慰问团回国后,赵大年便收到了一封老舍的亲笔信。信中说:“你若真想当作家,就不要离开现实火热的生活。谁想当作家都好,但要拿出货色来。”这封信让赵大年深受启发。

年轻人都爱好写诗,赵大年也曾把自己的诗递给二爹看。老舍看了后,批评他“诗写得太实,没有意境”,然后嘱咐他:“带着小板凳,上天桥,跟着老百姓学说话去。”

◎文苑拾萃

诺贝尔奖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与化学家。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写下遗嘱,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将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奖项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项。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在建行的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也被称为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五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曾在早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