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敬:敬业成才
9451800000004

第4章 敬业更要精于业(2)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了增设诺贝尔地球奖,奖项将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斯霞甘当孩子王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斯霞(1910—2004年),当代初等教育女专家,曾用名碧霄,浙江诸暨人。斯霞出生于浙江诸暨,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学校任职。新中国成立后斯霞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师,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斯霞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1910年,斯霞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的一个贫寒家庭中,1932年她进入南京师大附小工作后,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过小学教育这块土地。

在斯霞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她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为教育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她的“童心母爱”论。用斯霞的话解释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要与孩子打成一片,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这一理论在她退休后的很多年里,仍然一直坚持不懈地实践着,学生也成了她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3年6月底,斯霞老师因肾衰竭入院治疗。从那时起,一直到她去世,斯霞老师一直在病床上与病魔进行着最后的斗争。在这期间,大部分时间斯霞都处于一种神志不清的状态中。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每当有学生来探望她时,斯霞都能睁开双眼,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姓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感动。

斯霞老师为什么能记起每个学生的名字呢?据知情人说,斯霞在任教期间,对她的每一个学生都十分了解,都会逐一进行家访。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给学生和家长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每次教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还没来班里报到之前,斯老师都会拿着学生的名单一家一家地去家访,了解即将入学的孩子的个性特点,有什么喜好,等等。所以,当斯老师在开学时见到孩子们时,对他们就已经非常熟悉了。

在退休以后的很多年中,斯霞老师每天都坚持到学校看一看。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她都要走遍学校的30多间教室,看看每个孩子。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斯老师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但她还是坚持每天“踱”到学校。再后来,便由女儿扶着,到学校看看孩子们。

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可谓贡献卓著。而且,她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中,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闸门,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在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学校、学生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故事感悟

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更是一份播撒爱与希望的职业。斯霞是一位平凡的教师,可她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她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将全部精力都贡献到点亮学子智慧的火花中去。这种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史海撷英

母爱教育

斯霞老师在学校里对孩子们十分关心,而孩子们对她也是敬爱有加。

1962年深秋的一天,突然刮起了西北风,气温急剧下降,一些家长为学校的孩子们送来了衣服,可是,还是有很多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穿得很单薄。于是下课后,斯霞便回到自己家中,翻箱倒柜,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找了出来,然后抱到学校里,分给孩子们穿。

虽然大大小小的各种衣服孩子们穿得不很合身,但却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第二天,一个姓吴的女学生拿着斯霞平时穿的红毛衣还给老师时,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跑开了。斯霞打开毛衣一看,里边还包着一个鲜红的大苹果。

◎文苑拾萃

赠五老韩尊师

(唐)赵嘏

有客斋心事玉晨,对山须鬓绿无尘。

住山道士年如鹤,应识当时五老人。

战士作家高玉宝

◎情系下一代,育人心未老。——高玉宝

高玉宝(1927—),中共党员,辽宁省军区大连第二干休所离休干部。

高玉宝是一位从文盲战士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用写书、作报告等方式,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27年4月,高玉宝出生在辽宁省瓦房店市孙家屯的一个贫苦家庭。直到8岁,高玉宝才有机会走进学堂,可是仅仅一个月后,他就被迫辍学了,顶债给地主放猪。

本来高玉宝是打算边放猪边学习的,可上工的第一天,地主就把他的课本撕了个粉碎,还把他臭骂了一顿。

9岁那年,高玉宝流浪到大连市内,当起了童工。为了能填饱肚子,他几乎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

高玉宝从小就喜欢听人讲故事,还喜欢看皮影戏,到大连之后,他经常到市场里听人说书。高玉宝因为太穷交不起门票钱,而很多有钱的人却还要故意逃票。为了赢得说书人的好感,高玉宝便自告奋勇,替说书人在门口收票钱。为此,高玉宝也赢得了免费进场听评书的机会。

在大连生活的六年中,只要一有时间,高玉宝就跑去听书。说书人经常讲的《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等十几部评书,他都听得滚瓜烂熟,而且还能讲得活灵活现。

1947年,高玉宝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先后做过警卫员、通讯员、军邮员、收发员等,并在辽沈、平津、衡宝战役中立过六次大功。

在做通讯员期间,高玉宝接到过一次同时给三个营送信的任务。可是第二天天刚亮,首长就把高玉宝叫过去训斥了一顿。原来,由于高玉宝不识字,错把应送给一营的信送到了二营,而把该给二营的信又送到了三营。当时,首长对高玉宝说起毛主席的一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高玉宝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也从此让他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于是,1948年,高玉宝从写下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开始,便立志要努力学习文化,并要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坎坷经历,要用自己创作的书籍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玉宝的创作之路是十分艰辛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学知识可不像现在这样容易。但高玉宝下定决心,哪怕一天只能学会一个字,也要实现自己的愿望。

1949年3月,高玉宝所在的部队开始南下。由于学写字缺少纸和笔,高玉宝就把牙粉牙刷全扔了,专门腾出一个书包来装碎瓦片,然后请识字的人用钉子帮他把字刻到瓦片上,休息时就拿出来看。行军打仗本来就是要背几十斤重的装备的,再加上瓦片,高玉宝要比别人多背十几斤的重物。

坚持了半年之后,高玉宝终于学会了百八十个字。后来,高玉宝成了军邮员,这样便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字,也更加坚定了他学习的信心。他把部队印小报剩下的废纸全都收集起来,订成一个个小本子,部队军官用剩的小铅笔头也成了他的宝贝。部队领导知道后,也很照顾高玉宝,有时用了一半就给他了,有人甚至把刚削好的铅笔整支都送给他。

1949年9月,部队在长沙郊区的肖家巷休整时,高玉宝开始写书。可是刚一下笔,他就发现,自己学的那百八十个字根本就不够用。这件事让他感到很难过,甚至想放弃自己的梦想。

然而,“困难只能使弱者倒下,却能使强者奋起”,高玉宝看到这句话后,又重拾自信,继续写起书来。他拿出写入党申请书的劲头,通过写书来学习文化。身边没有识字的战友时,他就用图画代替自己的思想;等遇到了识字的战友,他再把自己写的白字错字改过来。

又过了一年半,高玉宝连写带画,终于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初稿。小说写完后,部队里的文书又用了几个月时间,把高玉宝所写的图文并茂的“字画书”,翻译成了大家都能看懂读懂的文稿。

在这以后不久,恰好刚刚创刊的《解放军文艺》号召部队领导写小说,团首长看到这个号召后,第一个就想到了高玉宝,并让他把稿子寄到北京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京那边便决定把高玉宝从广东调到总政文化部工作了。

1951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的报道,高玉宝的名字很快便蜚声国内外,受到了人们的瞩目。

1952年,高玉宝的小说在《解放军文艺》连载了13章,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全国发出了向高玉宝同志学习的号召。

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将“高玉宝的故事”结集出版,取名为《高玉宝》。书名、作者、主人公都同名,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国内先后用七种民族文字出版了《高玉宝》一书,仅汉文版就发行了五百多万册。而国外也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用15种语言翻译出版了这本书。

人民日报曾以《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为题,对高玉宝的事迹进行了跟踪报道。高玉宝先后写出总计二百多万字的多部长篇小说,发表了一百多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报告文学等作品。短篇小说《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曾被选入全国小学课本中。高玉宝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