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9452600000011

第11章 理存于心行有度(4)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由于魏晋是门阀世族掌权的时期,道教的长生不死,闲散放荡,游于名山大川,采药石炼金丹,海阔天空地幻想虚幻的神仙世界,这种生活当然很适合这些门阀世族的需要。

与道教信奉者成分发生变化的同时,广大人民在沉重的赋役负担和残暴的政治压迫下无以为生,尤以东晋为甚。东晋的统治者荒淫腐败已无法形容。孝武帝司马曜晚年,“溺于酒色,始为长夜之饮”。其后的皇帝也大都如此,搞得当时“官以贿迁,政刑谬乱”,“用度奢侈,下不堪命”。另外,东晋统治阶级的内争也是其他王朝不可比拟的。

这样的一种生活现实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使得陶渊明的一些所为被打上了道教的印记。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但他不图荣华富贵,不攀高结富,不同腐朽势力同流合污,最后愤然辞官归隐。

隐居以后,陶渊明曾作题为《归去来辞》的诗一首,其中写道:“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诗文充分体现了他淡泊富贵的情操。

江南土地,大都山明水秀。春天,金色的阳光照射着陶渊明隐居处周围郁郁葱葱的层峦叠嶂,显得格外清新、秀丽。这里的生活虽然比较清苦一些,但周围的环境却非常优美而宁静。清澈的泉水就在房屋的旁边不停地流淌着,真是一个养性修身的好地方。

陶渊明站在门前,放眼望去,和暖的春风吹拂着大地,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心神顿觉怡然。往日在朝时,所见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统统从心中扫去。从此,他开始从事农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悠闲自然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在耕作之余,写了不少佳作。其中,《桃花源记》驰名中外。其意是:

有一个渔夫,一天,划着他的小船,顺着溪流前进,不知不觉,忽然来到了一座桃花林。林中没有一棵别的树,全是桃树,开满了花,好看极了。小船穿过了桃花林,迎面是一座山,山下是一个小小山洞,溪水就是从这个山洞里流出来的。原来这儿正是溪流的源头。渔夫靠近山洞,向里面望望,好像有些亮光,便丢下船,从山洞里钻进去。洞口很窄,可是里面却越进越宽,走了几十步,一出山洞,竟是另一个世界。那儿有整齐的村舍,肥沃的田地,男女老少都生活得非常幸福、安乐。他们见了渔夫,很觉惊异,问明以后,又都感到稀罕。便邀请他到村里去,杀鸡煮饭,殷勤招待。村中人们,都来看他,大家互相打听,谈得非常愉快。村人告诉渔夫: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时候为了躲避乱世来到这里,就此安家落户,世代相传,和外界完全隔绝了。他们根本不知秦朝早已灭亡。更不知道秦朝以后,经过汉朝,而现在又是晋朝了。村中人家轮流招待,渔夫住了好几天,才告辞回家。临别,村中人一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就是说,不要对外面的人们说我们这儿的事!可是,渔夫回家以后,还是对人说了这件事。有人想去找那个地方,到底没找着。

后来人们借用这个故事,形容幸福安乐、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就叫做“桃源乐土”或“世外桃源”。

◎故事感悟

故事充分反映出了陶渊明的淡泊名利之心,以及向往回归自然的朴素思想。生活在“桃园乐土”里的人们,也突破了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束缚,使自己的精神或灵魂无挂无碍地遨游于无物、无我的无穷世界了。

◎史海撷英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一生创作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这类诗既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也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同时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更显得特别可贵。

不过,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这也能帮助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也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可以说,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

◎文苑拾萃

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王安石清心寡欲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金缨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为推行新政,屡遭保守派反对,曾先后两辞相位,表现出了报国无私、宁折不屈的人格。在道家的影响下,他对养性修身的态度同他的从政主张一样,都是以清心治本为准绳。

有一年,王安石患了哮喘病。配药时,缺少一味紫团人参,一时在东京城里买不到。

这时,有一个叫薛师政的人自河东回来,正好带来此参。他听说王安石宰相需要紫团参,忙把山参送去。王安石拒不收贿。亲友劝他收下,说:“您的病非得用这种药才能治好,收点药算不得什么大事!”王安石却说:“平日无紫团参,我亦活到今日。”他宁可不治病,也不收他人礼品。

一次,王安石脸色发黑。门人担心他患了病,就去问医生。医生说,荆公面黑不是病,而是垢污。并告诉家人一个治疗方法,每日用藻豆搓洗面部,久之,脸会由黑变白。王安石听后,仰天大笑说:“心赤何忧面黑。”说着把藻豆撒了一地。

王安石在京为官时,东京城内下围棋成风。王安石有时读书读累了也下一盘,换换脑筋。别人下棋都喜欢赢,他却从来不计较输赢,也不愿意多用脑子,随便下子,输了就算。别人笑话他一手臭棋,他却说:“我下棋不过是消遣,休息休息。要是为了一盘棋、一个子儿苦思冥想,反而更伤精神,还不如不下呢。”伤神劳心的消遣王安石是不做的。

王安石的养性修身以清心为本,也反映在生活中,反映在吃穿上。

有一天,仆人对王安石夫人说:“大人好像特别爱吃獐子肉呢!”王安石夫人听了很奇怪,就问道:“你们怎么知道的?”

“这些天吃饭,别的菜大人一口也没动,可獐子肉每回都吃得精光。”仆人答道。

王安石夫人又问道:“盛獐子肉的碗怎么放的?”

“就放在大人面前。”

翌日,王安石夫人又特意让厨师做了同样的菜,可是把那碗獐子肉放在桌子中间,在王安石面前放了一碗青菜。这一回王安石却没吃一块獐子肉,倒把那碗青菜吃得干干净净。大家这才知道,原来王安石并不是特别爱吃獐子肉,只不过看哪个菜吃起来方便,就吃哪个菜罢了。

至于穿着上,王安石就更不讲究了。43岁那年,他母亲谢世了。王安石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哀悼,他在回老家办丧事期间不在卧室里睡,而在客厅的地上铺了一堆柴草,天天睡在上面,加上他的衣服一向不讲究,弄得身上异常邋遢。可他却不在乎,这就闹出了笑话。

一天,从湖北来了个信差,给王安石送信。那信差走进王家的客厅,只见一个面容枯瘦、衣服破旧的老头儿,正坐在地下的草堆上。他想,这准是看门的,就把信交给他,请他送给王大人。谁知道这老头儿二话没说,拿起信就拆。信差急得嚷了起来:“这是王大人的信,你怎么敢乱拆?”

旁边的仆人听见了,就过来对他说:“你嚷嚷什么?这就是我们王大人。”那信差吓了一大跳,连忙赔罪。

后来,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也曾记载了王安石清心治本养性的故事。

◎故事感悟

“性之造化系乎心”,“性受心役”。王安石清心治本,正可谓得“理”之道呀!著名道教家王重阳曾把“理”规定为“性命”,认为要保全性命之真,就得“洗心”,“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心慌地狱门”。这与王安石的清心治本有异曲同工之感。

◎史海撷英

青苗法与募役法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建议下,颁布了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

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于再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从而能够“赴时趋事”。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又颁布实施了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都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文苑拾萃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郁离子劝随阳公子戒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郁离子(1311—1375年),“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有一次,随阳公子去访问隐居在山林中的郁离子。双方坐定后,随阳公子起立开言道:“我很早就听说过先生的大名了,十分敬仰先生。今天才有机会与您相见,特向您表示敬意。我想有道之士是不会遗弃一个草莽之人所讲的话的,我想向您谈一谈我的看法。”郁离子虚心地说:“愿意听听您的教诲。”

随阳公子说:“宏大的房屋,深宅大院,四周有围墙环绕。院中有宽阔的天庭,平坦如砥,两边有高楼环立,突室留春,清馆含秋,檐下有五彩的飞廊,层层相继的屋脊如天上的彩云。房屋由彩虹般的香木支撑着,保持平衡,雕刻着飞鸟走兽的美石承担着桓柱。浮柱交错如星罗棋布,碧瓦琉璃像荡漾着的水波。光彩夺目的奇花异草即使在冬天里也开花结果,秀美的高林在夏天凉爽宜人。浮光流影进入就变成彩霞,细乐微声响动便生出清风。摇动如街巷大开,飘忽似管弦齐鸣。于是美丽的舞女,拖着云烟般的翠绡罗裙,鸣响着像泉水琅琅的佩玉,翩翩起舞。华宴摆开,金樽陈上,澄清芳醴,杀牛宰羊烹鹿,有蚌汤鱼汁佐餐。把跳跃急流的鲜鲂鱼切成细片,把高飞云端的天鹅用火炙烤,熬月窟中的兔肺作汤,煮雾谷的豹胎而食。果品有碧华的莲子,紫英的雪梨,霜柑充满蜜汁,红荔犹如凝脂。吃饱喝足之后,献清新鲜美的水果,踏着笙箫乐曲的节奏起舞,良宵苦短,直到雄鸡报晓,才奏起挽留嘉宾的雅乐。这一切是多么美好,我希望能和先生一起享受。”

郁离子听后说:“贪恋酒色,生活豪奢。如果是一个国君的话,只要占有一样就可以让他亡国啊。我不愿意这样生活。”

◎故事感悟

《劝忍百箴》中告诫我们:“天赋于人,名位利禄,莫不有数。人受于天,服食器用,岂宜过度?乐极而悲来,祸来而福去。”以理制欲,戒奢节俭,郁离子的观点也值得我们当今社会人借鉴。

◎史海撷英

郁离子叹狸

郁离子居住在山上,有一天夜里,总有一只野狸子偷他家的鸡。他起来追赶,但没追上。第二天,仆人在野狸子钻进来的地方安置了捕捉工具,并用鸡来作诱饵,就在当天晚上捉住了那只野狸子。

野狸子的身子虽然被缚住了,但是嘴和爪子仍然紧紧地抓住鸡。仆人一边打一边夺,野狸子到死也不肯把鸡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