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9452600000014

第14章 理存于心行有度(7)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开漳先锋,辅胜将军李伯瑶之后。其祖系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渡东村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来,战争频仍,民族矛盾尖锐,朝政腐败,水利失修,水患频繁。至康熙亲政,把“平三藩”、整治河务和漕运列为首先办理的大事。

清康熙年间,有一个活跃于政界和学术界的人物,名叫李光地。他为清廷出谋划策,平定耿精忠叛乱,收复台湾,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

李光地自幼便机敏过人,9岁时曾不幸落入绿林大盗之手。但他既能机智应变,又不屈不挠,最后竟说服对手,安全地返回家中。

当时,李氏一门聚族而居,人丁兴旺,家族中在外为官者不少,人们都说李家“风水”好。附近山里有一个姓李的绿林首领,绰号“李大头”,手下聚有百把人。他看中了李家这块“风水宝地”,便一心想据为己有。

有一天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李大头便率领一批兵丁杀气腾腾地占领了李氏祠堂。李氏一族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蒙了,一时都不知如何是好。族长马上召集族中的成年人,在祠堂外的空地上商量对策,李光地也跟随父亲来到这里。

李大头一眼便看到了眉清目秀、资质聪颖的李光地,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奇特的想法:自己的儿子已经8岁了,总不能接自己的班做强盗啊,应该让他去读书。如果能让眼前这个孩子去与自己的儿子作伴读书,该有多好啊。于是,他头脑一转,起了要把李光地收为养子的念头。李大头打开祠堂大门,指着李光地大声喊道:“喂,你过来!”

李氏一族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李父更是紧紧地搂住儿子。李光地推开父亲的手,镇定自若地走进祠堂。

李大头见他来了,心里一阵高兴,马上派人传出话说:“一笔难写两个李字,你们如果同意把小孩送给我做儿子,我带着他远走高飞,从此,我们便井水不犯河水。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就莫怪我李某人不客气了。”

李父抬起头,目光中带着爱怜与无奈,说:“问问孩子吧!”

此情此景被站在祠堂门口的李光地看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从容不迫地高声对父亲说:“父亲,一切听天由命,您就答应了吧!”为了保全家族,李父权衡再三,只好点头答应了。

这天,李大头对李光地说:“我们已是父子关系了,平时就要以父子相称。”他见李光地没有答应,便狠狠地瞪了李光地一眼说:“你听到了没有?”

李光地撇撇嘴说:“你不是我的父亲,我如何能喊你为父亲呢?”

李大头勃然大怒:“在认养仪式上,不是已经行过大礼了吗?”

李光地接口说:“那是我遵从父命,并非出自本意。”

“我看你在耍滑头、嘴硬!”说着,李大头劈头就是重重的一巴掌,直打得李光地嘴鼻流血。李大头又把李光地关了两天,李光地还是不肯屈从。

盛怒之下的李大头想了个坏主意,他命人把李光地关进一间空屋,把门窗关死,用灯向里熏,声称如果李光地不讨饶,就将他熏死。倔强的李光地始终不讨饶,被烟熏了一天一夜。李大头估计李光地必死无疑,命人打开门看看。谁知房门打开,浓烟散去之后,李光地揉了揉眼睛,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这真是奇迹!李大头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原来,精明的李光地发现靠门边的地面要低一些,门下也有缝隙,就趴在地上,用嘴巴靠着门边缝隙缓缓地呼吸。烟轻向上跑,地面烟雾浓度低,缝隙外又能换气,因而李光地能在满屋浓烟中幸存下来。

李大头心想:吉人自有天相,这小东西神态不凡,一定是有菩萨保佑,不知不觉中态度软化下来了。

李光地说话了:“上天保佑,我命不该绝!你知道‘黄雀捕蝉,螳螂在后’这句话吗?”

“此话怎讲?”李大头心里一悸。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朝廷的军队肯定要对你们撒下天罗地网,我看你是‘秋后的蚱蜢,蹦不了几天了’。你想想看,自古哪有不败的绿林人?”李光地看了看陷入沉思的李大头,接着说:“官军要是抓住你,你一家人的性命就要保不住了,你的儿子也不能幸免。我死了,我还有几个弟弟,我们李家还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你的儿子一死,你家的后代就会断了,所以,我劝你要赶快另打主意!”

李光地的一番话,说得李大头动了心。李大头与妻子商议后,妻子说:“这小孩命硬,将来肯定会大富大贵。我们已是过了半辈子的人了,该为我们的儿子想想后路了。我们过了半辈子提心吊胆的日子,眼看儿子渐渐懂事了,难道还要让他继续过这种日子?我看不如把李光地送回去,把我们的儿子也托付给他家。保全了儿子,就延续了我们李家的香火,万一我们有个不测,也不必担心什么。”

妻子的话正合李大头的心意。于是,他派人请来李光地的父亲,然后将两个小孩都交给他带回。

李光地依靠自己的机敏和倔强,奇迹般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离开虎口,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故事感悟

一个9岁的孩子,在大祸临头之际,居然能机智勇敢地用大道理说服强盗,真是不简单!危险来临之时,绝对不要惧怕,越是害怕,危险似乎也就越让你觉得危险和可怕。相反忍住内心的恐惧,大胆面对,以理服人,战胜危险,才是最应该做的。

◎史海撷英

李光地治漳河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为直隶巡抚。就任才三个月,康熙帝便面谕李光地,让他亲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子牙河水系包括漳河、滹沱河和滏河),并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后,立即行动,于次年四月上呈了周详的治理漳河的方案。康熙帝看了后,表示赞同,并迅速下旨施行。

秋后,李光地批示两岸州县官府,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使漳、滹两河由馆阁流入大运河,又开通单家桥处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后只用10个月的时间,子牙河工程便告竣。康熙帝亲临巡视,十分满意,特御赐李光地《子牙河诗》。

◎文苑拾萃

和京江相国西郊偕行原韵

(清)李光地

长信晓钟稀,白露涂寒楚。

百执起居罢,归蹄乱禾黍。

裴公未绿野,即辰欢啸侣。

池荷明夏残,河杨结风绪。

谁忝京洛行,追陪惭马吕。

提拂念衾裯,倾输忘龃龉。

席地醉香醪,从庖纷菜茹。

亮节当朝钦,高标暇日举。

芳音难属和,循诵祇含咀。

林则徐以静制怒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清朝籍贯福建侯官。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后,便抱着赴汤蹈火、置祸福荣辱于度外的决心,离京南下,去进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辉的抗英禁烟事业。

林则徐几乎背下了道光皇帝的诏书:谕内阁,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衔林则徐,著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钦此。

离京前夕,林则徐去拜别座师沈维矫。沈维矫十分替他的前途担忧,说:“你前往广东,责任重大。你的清廉、刚正、勤快、认真,我都放心。你会一往无前,不怕刀山火海,这我相信。可是……”

老师说到这儿,停了下来。林则徐望着老师,希望听老师再多说些提醒与教导的话。

老师似乎明白了学生的意思。他接着讲:“可是,你知道,你的上下左右是很复杂的,人心隔肚皮,谁知哪天刮什么风?”

林则徐点点头。

沈老师又说:“遇事不要急,要深思熟虑。不要鲁莽,不要急躁,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林则徐点头说:“是,我记住了。面对着前边与背后都可能射来的利箭,务必沉着,不可急躁,我记住了。”

沈老师留林则徐用餐。林则徐说:“老师的心意我领了,老师放心,只要有利于国家,我一定竭尽全力,不让老师蒙受耻辱!”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书写一条幅挂在墙上,那条幅上写着两个运笔刚健的字:制怒。

每当急躁时,每当遇到挫折时,每当要发火时,林则徐只要抬头看一看这条幅,马上就改变了心态,冷静地去处理问题。

◎故事感悟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很少有人能够控制自己而不失去理智。人一旦失去理智,就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让我们向林则徐学习,用“制怒”使自己在生气时冷静下来。

◎史海撷英

林则徐保卫西北边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一月初九,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从而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

林则徐在所译的资料中发现了沙俄对中国的威胁,这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林则徐明确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为纪念他的业绩,人们称其为“林公井”、“林公车”。

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林则徐还指出了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文苑拾萃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林则徐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