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9452600000015

第15章 寓理于行行有则(1)

子产行有度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

国侨(?—前522年),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国侨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所以又称公孙侨。公子发字子国,其后以“国”为氏。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贵族之家,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姬发的儿子。他的封地在东里(今郑州管城区东大街一带),因此也称东里子产。

子产从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开始,先后执政二十余年,为郑国的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子产执政的许多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他有志移风易俗、改变国家现状的精神。

有一天,有人向子产汇报,说近来人们常在乡校议论朝政得失。郑大夫然明担心这会惑乱民心,便建议毁掉乡校。

子产不同意,说:“人们忙了一天,忙完了到那里相聚游玩,议论朝政得失,这有什么不好?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依仗权威能防止怨言的。靠权威制止议论不难,但那就像堵塞河流一样,一旦洪水决口,伤害的人必然更多,将无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听取他们的议论并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然明听了这番议论,心悦诚服地说:“我现在才知道你可以成大事。”

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开放议政的风气。由此可知,子产的思想超出同辈人,敢于大胆地移风易俗。

子产根据人们的愿望,在郑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一,改革田制,按田亩数量征税,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其二,改革军赋,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以增强国防实力。

其三,铸造刑鼎,就是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让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百姓的利益。过去法律条文是保密的,如今铸于鼎上,能使人知法守法。这一做法不仅是子产法制思想的闪光,还显示出他前无古人的政治家气魄,同时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也是一次重大的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

这些改革使郑国风俗大变,三年后,郑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

子产常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也就是说天和人没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要硬扯在一起。治国应注重人的因素,不要迷信天道。祭天求神,不如修德。

公元前525年,鲁、郑等国上空出现彗星,喜欢卖弄巫术的裨灶推测说:“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同时发生火灾了。”他请子产用璀斝玉瓒祭神,以禳除火灾。子产没理他。后来,宋、卫、陈、郑四国真的发生大火了。

裨灶便放出话说:“不采纳我的建议,终于出事了吧?如不按我说的办,郑国还要发生火灾的。”

郑国人很害怕,恳求子产听从裨灶的话,子产还是不同意。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见来恳求的人越来越多,子产耐心地解释说:“裨灶这种人无非是喜欢预言,说得多了,可能偶尔会说准一两次。他懂什么天道?天是天,人是人,互不相干,天和人怎能联系在一起呢?”

结果,郑国再也未发生火灾。子产破除迷信,为移风易俗做了榜样、带了头。

有一年,郑国发大水,风传城外洧渊里有两条龙在争斗,国人请求举行大祭,以禳灾祈福。

子产说:“没这个必要!我们人打仗时,龙不闻不问;现在龙打架了,我们何必操心呢?况且龙本来就住在水里,怎能赶走它们呢?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大家不要为这件事费神了。”

结果,什么事也未发生。

子产思想超前,为移风易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子产执政二十余年,政绩优异,内外交誉,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子产仁惠爱人,公私分明,为官廉洁,家风清正。子产死时,家无余财,儿子无法安葬他。国人纷纷献金助葬,他的儿子不肯接受。

后来,子产的儿子亲自背土,将子产埋葬在邙山之上。这样,子产父子又以实际行动打破了厚葬的风俗习惯。

孔子十分崇拜子产,《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称赞子产的话:“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故事感悟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对子产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说,如果子产现在还活着,我愿意为他执鞭随镫。这是对敬佩之人的崇拜之心。可想,司马迁与子产定当都是那种行有准则之人,他们对于自己坚持的“真理”从不轻易改变。

◎史海撷英

子产治国

在治国过程中,子产十分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地主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又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他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

对于晋、楚两霸,子产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任何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他们的无理苛求。他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却又承认贵族横死能为厉鬼,而要将其子孙立为大夫加以安抚。

子产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是守旧的士大夫们所景仰的人物,但却又“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执行严格统制人民的“猛政”,创立加重剥削的“田洫”、“丘赋”等新制以“救世”。这说明,子产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子产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也就是说,治国必须要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是不能成功的。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也就是做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他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

子产刚刚执政时,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其后继乏人。

◎文苑拾萃

郑州怀古

(明)林 厚

乾坤此日正清宁,吊古无劳感客情。

秦汉权舆开县治,隋唐沿革立州名。

荒城曾说监殷士,隧道无由见寤生。

隐隐梅山遥接密,滔滔汴水远连京。

南陵松柏圜周寝,东郭桑麻接祭城。

泮水丰碑犹峙立,禅林僧塔半欹倾。

昔闻晋楚争要领,今喜华夷乐太平。

几度观风巡境内,棠阴处处颂歌声。

智伯贪心遭灭亡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高尔基

荀瑶(?—前453年),即知襄子,又称知瑶(智瑶),后世多称知伯(智伯)、知伯瑶(智伯瑶)。由于智氏出于荀氏,故《左传》又称之荀瑶。姬姓,知(智)氏。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他于公元前475年成为晋国执政,此后欲灭同列卿位的赵、魏、韩三家并取代晋国,乃威胁魏、韩二家于公元前455年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此后赵襄子派人向魏、韩陈说利害,魏、韩因而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智氏就此衰落。

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名叫智伯。他名字虽然叫智伯,但其实一点儿也不聪明,相反,却是个蛮横不讲理、贪得无厌的人。他自己本来有一块很大的封地,可还是嫌不够。有一次,他竟然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的一个贵族,他很讨厌智伯的这种行为,不肯给他土地。他有一个名叫任章的臣子,很有心计,便对魏宣子建议说:“您不如给智伯土地。”

魏宣子不理解,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给他土地呢?”

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他的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害怕他、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他便不能这样长久下去了。”

任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魏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便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动进攻。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他便成了众矢之的。”

魏宣子非常高兴,马上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

智伯尝到了不战而获、不劳而获的甜头,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便派兵围困晋阳,把赵国包围了。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在里面接应,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智伯便灭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

◎故事感悟

任章看透了智伯的为人行事,预测出了如果一个人眼中只有一己私利,不顾国家、百姓的利益,只盯在钱、权上,遇事贪欲过重,就会被人利用这一弱点打败。忍贪是明智的表现。贪欲不忍,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史海撷英

智瑶破夙繇国

古代的中山国,有一个名叫夙繇的属国,成了智瑶的预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不过,这是难不倒智瑶的。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

钟铸好后,智瑶便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智瑶便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智瑶并其地而有之。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智伯

(唐)周昙

三国连兵敌就擒,晋阳城下碧波深。

风涛撼处看沈赵,舟楫不从翻自沈。

晏婴反对迷信与奢侈

◎热极生风,穷极思变。——程颐

晏婴(公元前578—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因父亲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县)人,字仲,谥号是平,故后人也称他晏平仲。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齐国名相。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齐国做官,称得上是“三朝元老”。

晏婴身材矮小,高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廉洁淳朴,反对迷信,为齐国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齐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齐国天空出现了彗星。按照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马上要使人祭祀禳灭。

晏婴听说后,对齐景公说:“假如国君有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桀、纣一样暴虐失德,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

齐景公一听,觉得晏婴所言极是。

当时,迷信之风盛行,晏婴反对迷信,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移风易俗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晏婴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时期相对稳定的时代。因为各诸侯国之间没有大规模的连年战争,所以各国国君追求奢侈豪华生活之风得以盛行,而齐景公奢侈尤甚。

齐景公昏庸无能,内好声色,外好犬马,赋敛无度,危机四伏,大厦将倾。晏婴意识到纠正奢侈之风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力劝当政者改变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强调衣食住行达到温饱舒适即可,没有必要过于奢华。

晏婴一件狐裘穿了30年,齐景公赐他新衣,他坚决不肯接受。

晏婴的相府靠近闹市,又吵又窄。齐景公要为他修造幽静宽敞的相府,晏婴回绝说:“我的先人久居此处,我若因不满足而舍弃它,未免过于奢侈,愧对祖先。况且这里靠近市场,既便利,又能熟悉民间情况。”

晏婴上朝总是坐辆破车,驾着驽马。齐景公派人送他新车骏马,连送三次,他都未肯接受。齐景公心中不悦,问:“爱卿为何不收寡人所赐的车马啊?”晏婴回答说:“主公让我统辖百官,我要求他们节衣缩食,减轻齐国百姓负担。如果我带头过上奢侈的生活,则上行下效,歪风就难以禁止了。”

有一次,齐景公到相府饮酒,见晏婴的妻子又老又丑,便想把年少貌美的爱女嫁给晏婴为妻,晏婴谢绝说:“我与妻子生活多年,不能忘掉她年轻时的如花美貌。人在壮年时会想到老年,在年轻貌美时会想到衰老丑陋。我妻子当年想到了这一点,曾劝我不要因为她有朝一日年老变丑而抛弃她,我答应了。因此,今天决不能食言。”

齐景公趁晏婴出使邻国之际,为他偷偷建了一座新相府,将附近百姓都撵走了。

晏婴回国后,见新相府雕梁画栋,拒绝入住。最后,他还是恢复了旧宅模样,又把周围的百姓都请了回来。齐景公见了,也无可奈何,只能摇头叹气而已。他知道晏婴心中只有国家,从不为自己考虑。

◎故事感悟

晏婴的言行举止,对于遏止和改变不良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晏婴身为齐相,地位高,权力大,却能始终俭朴,不慕奢华,并对奢侈之风进行抨击。这在春秋时期的尚俭思潮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晏婴的尚俭精神在春秋时代的尚俭思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对其后的历代尚俭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史海撷英

齐景公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