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彭汝砺却全然不顾,毅然决然上疏。他在疏中写道:“臣自京师观之,淫丽之文胜,纯厚之朴衰,漫诞之风长,正信之俗微,非所以示远方也。自宫邸观之,公侯放于骄淫而不禁,妇妄习于侈靡而不严,非所以示国人也。自官府观之,相尚以取誉,相引以趋势,相倾以就利;为上者残其下,为贰者持其长,非所以法万民也。”
这种对封建社会奢靡腐败风气的揭露,可谓一针见血!彭汝砺从“京师”、“宫邸”、“官府”等方面分别指出了当时朝廷内外、官府上下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纯朴”、“正信”之风,有的是“漫诞”、“骄淫”、“侈靡”的歪风和“相尚”、“相引”、“相倾”、“上残下”、“下持上”的邪气。这简直就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真实写照。
在揭露了这些现象之后,彭汝砺又找出了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毫不客气地指出:“陛下欲为汉唐,则固轶于汉唐矣!欲至三代而于此未正焉,臣以为未也。”
也就是说,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皇帝说好话而不做实事,嘴里满口的汉唐、三代(尧、舜、禹),然而根本不付诸实际行动。
这还不够,彭汝砺在指出根本原因之后,干脆又借古人之名,以“修身以正天下”、“笃信无思犯礼”为准则向皇帝发出了质问:“以古准今,何其寥寥哉?”
彭汝砺几乎是指着皇帝鼻子说:“陛下试反思之:其躬行击笃欤?其昔者奢侈之弊,因循而未革欤?亦教之未至而制之不严欤?所求于士者,止以语言而不以德欤?所取于臣,急于利欤?不然,何风俗之难回也?!”
彭汝砺的言论真可谓“事从根上起,莲从藕上生”!原来千头万绪,其根源都出自皇帝,是因为皇帝只说不做,因循故我,既不教又不管,说漂亮话不做好事,以及急功近利等所造成的。
彭汝砺的一生虽然只活到54岁,但他的影响在当世和后代都是比较深远的。他的好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为他写的祭文中说他“居今行古,蹈义依仁,众人所趋,而视若无有,举世皆背,而任肩以身,陷阱当前而不避,曾何得丧之足云?此固圣贤之自任岂止度越于时人?”
这样的评述是公允的。曾巩给他总的评价是“内外全德,始终一贯,实激流之砥柱,宜大厦之梗干”,这个结论也是恰如其分的。
◎故事感悟
能够毫无顾忌且义正词严地质问皇帝,这种胆识不仅在封建社会罕见,就是在当今社会恐怕也不可多得。如果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识,是不可能做到的。
◎文苑拾萃
拟田园乐
(北宋)彭汝砺
买田何须近郭,作屋却要依山。
青松共我始终,百鸟随人往返。
城上
(北宋)彭汝砺
孤城纵目尽来东,山转溪回翠旦重。
云际静浮滨汉水,林端清送上方钟。
今时汉北无雏凤,当日襄南有卧龙。
万事兴废无足问,登临君乐正从容。
正直立身的冯京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琮琼
冯京(1021—1094),字当世,北宋大臣,宋代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人,还有两种说法是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凤乡人或鄂州江夏(今湖北咸宁)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冯京的父亲冯式壮年时原本无子,夫人便劝他纳妾。于是,冯式在路过京城时买了一妾,给了钱之后,问该女从何处来,该女子哭泣着不肯说,冯式再三追问,女子才说出原委。
原来,女子的父亲本为官员,后来因为给朝廷的纲运出现了欠折,不得已才卖她赔偿欠折的。冯式听了,觉得这个女子十分可怜,立刻将该女归还其父,并且付出的银两也赠送给其父。
回家后,冯夫人问丈夫,怎么不买妾回来。冯式便把经过告诉了夫人。冯夫人听了说:你有如此善心,不必担心没有儿子。
果然数月后,冯夫人怀孕,而且将产婴的那天傍晚,乡里邻居都突然见到一群鼓乐队敲锣打鼓,护送着一人到了冯家。当天傍晚,婴儿便诞生,取名为冯京。
冯京自幼便颖悟非凡,才华出众。幼年时期,曾在广西藤城城西读书,长大后便随父亲游湖湘,在鄂州应举,连中三元,也就是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因此被后人称为“三魁天下元”。
关于冯京殿试中状元还有一段故事。
冯京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再加上他一表人才,因此到了开考时,京城都轰传说,此科状元必定为冯京无疑。
这边一传,那边就惊动了国戚张尧佐。张尧佐是宫中张贵妃的伯父,但张贵妃自幼丧父,因此张尧佐也就成了实际上的国丈,所以在皇帝面前很得宠。虽然他人品较差,能力平庸,但却能不停地升官。
张尧佐便看中了冯京,想硬招冯京为婿,同时在朝廷上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他让人把冯京请到家,一见面就把一条金带披在冯京的身上,对冯京说:我一个侄女嫁给了皇上,我自己还有一个女儿,正待字闺中,想许配给你,怎么样?还说这是皇上的意思。
果然不一会儿,宫中就有人持酒肴来,直至拿出大量嫁妆给冯京看。
然而,冯京却并不愿意依附权贵,更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中,所以他便不畏权势,不被财、色所迷,坚决回绝了这门亲事。
这件事传开后,冯京被世人誉为志操高洁、不惧权贵的君子。
然而,张尧佐却因为冯京的回绝恨死了冯京,开始派心腹四处活动有关考官,在殿试时要将冯京黜落。
冯京似乎也有所预感,于是他灵机一动,在考试时将自己的名字前面两点移到后一个字,冯京成了“马凉”。马凉的文章写得实在漂亮,考官们都荐为第一。就在张尧佐以为冯京落榜时,结果却发现冯京依旧高中。
张尧佐大怒,责备手下,这些人只好对张尧佐解释:“错把冯京当马凉。”
此话后来成了一个典故,比喻把两个相似的东西混淆了、弄错了,或者是有眼不识真相。
冯京高中三元之后,升为翰林学士,掌管开封府。在他掌管开封府时,数月不往韩琦丞相府拜访,韩琦便错认为冯京高傲。冯京对韩琦表白说:您是宰相,下官从来不愿阿谀奉承。我不上门拜访,这也是为了您的声誉着想,而不是因为我高傲。
在宋神宗在位期间,冯京开始参知政事,与宰相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掌握了国家军权。但由于屡次与王安石争议新法,被外放出任安徽亳州、成都府等地官员,后来又被复召入朝。
冯京在各地为地方行政官时,凡各县公事至,即行处理,从无壅滞,而且政绩不俗。
例如,冯京在成都期间,西蕃首领何丹发兵攻打鸡粽关,朝廷便派冯京率兵征讨。何丹得知消息后,为冯京的声威震慑而罢战请降。
于是,冯京的部下便有人主张乘机荡平西蕃的巢穴,而冯京却从长远战略考虑,安抚西蕃,接受了何丹的投降。何丹对冯京感激涕零,歃血盟誓,愿意世代做宋朝的臣民。
冯京年老时,为中太一宫使,兼待讲,改宣征南院使,拜太子少师,一直到逝世。
冯京逝世后,北宋哲宗亲自到府第致祭,并追赠为司徒,谥“文简”,墓葬于今河南嵩山麓密县城东25公里处的五虎庙村旁。
冯京一生因为人正直、志高廉洁、聪明机智而受到历代人民的爱戴,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有“冯京山”、“三元亭”、“三元坊”等地名。每逢春秋两季,很多冯姓的百姓还要前往祭拜冯京。
◎故事感悟
从冯京拒绝与张尧佐结亲一事,也可看出冯京颇肖其父,都是不贪财色之人,冯京一生能有如此大的作为,应该与这一点也是分不开的。
◎史海撷英
千人朝拜
冯京三元及第、名闻天下后,对生养自己的故乡龙江、宜州一直都很有感情,非常有感情。
有一次,宫廷举行宴会,宋仁宗便问起冯京家乡的情况。
冯京自豪地回答说:“我的家乡头戴平天冠(天门拜相山),脚踏万年河(龙江)左手攀龙角(龙角山),右手搬骆驼(骆驼山),前院九龙来戏水(九龙山),后院龙尾通天河(天河县即今罗城县),日间千人朝拜(千人到宜山庙上香),夜里万盏明灯(从破漏茅屋顶看见万颗星星)。”
皇帝听得兴致勃勃,哈哈大笑说:“好家乡!宜山真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啊!”
◎文苑拾萃
冯京山
冯京山位于广西省藤县县城内,系冯京之父冯式的墓地。旁边建有三元亭,是冯氏的后裔为纪念冯京于1947年而建立的。
“三元亭”的匾额是由原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题,冯璜题写亭记。后来,李宗仁写了“梓乡亦有三元,世泽榕门同景仰;云树犹留抔土,家声华彩有光辉”的字匾;白崇禧写了“云路扶摇,玉笋班行列第一,天衢声价,彤墀爵秩历朝三”的对联。
广西省宜州还建有冯京公园,以寄托宜州人对冯京的怀念。
陪谒冯京山
佚 名
相爷冠盖感红亭,岁月沧桑千古情。
及第三元能有几,风骚五子定除零。
攻书绣水传儒迹,挂榜藤州留汴京。
添韵山川灵气毓,客来岂敢夺头名。
李贽宁死不丧人格
◎能自立者必有骨也。——李贽《焚书·荀卿李斯误吴公》
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李贽一生曾用过的名号众多,还有笃吾、百泉居士、宏父、思斋、龙湖叟、秃翁等。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李贽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为了维护正义,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张和人格,最后以死抗争,成为名流青史的一代人杰。
李贽曾为官20多年,耳闻目睹了许多统治者内部的丑闻,对鱼肉百姓的官吏十分痛恨,因此也常与他们发生冲突。终于,他在75岁时受统治者迫害而死。
原来,李贽写了《焚书》、《藏书》两部著作,书中所说的话颇能击中当时道学家的要害,并用反封建的独到见解评论了秦始皇、武则天等许多历史人物,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面目,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仇视。
有一天,有个叫蔡毅中的小人与大官僚张问达勾结在一起,向明神宗皇帝上奏章,诬蔑李贽是异端人物,要求将他逮捕法办。
皇帝听信了谗言,下令逮捕了李贽。
在狱中,面对狱卒,李贽十分从容地大声说道:“你们逮捕了我的肉体,你们能逮捕我的思想吗?我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我身上没有半分钱,我身旁没有半个亲随,我的心中没有一丝邪念,我终生没有做过坏事,我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从我的身体到我的影子,都是干干净净的。”
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狱卒的皮鞭就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
又到了一次审讯时,李贽被带到审讯大堂上。这里,五刑俱备,杀气腾腾,两旁站满了打手,大堂上坐着趾高气扬的大金吾。
大金吾看了看李贽,尖声尖气地问道:“李贽,你为什么不跪?”
李贽侧身躺在台阶上,坚决不跪。他挺着脖子,抬起头眯起眼睛扫了大金吾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不会求饶的!我头可断,身不可辱!我这个人,心上无邪,身上无非,形上无垢,影上无尘,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大金吾嘿嘿一笑,又问:“既然光明磊落,为什么写那些乱七八糟的书?”
李贽厉声回答:“什么乱七八槽?乱七八槽的不是我!我写的书很多,我的书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而臭,名儒死节殉名——这些儒教之徒的书祸国殃民,那才是乱七八槽呢!”
李贽的铿锵话语说得大金吾瞠目结舌。好一会儿,大金吾才说:“你可知晓,你作风不正,有伤风化,该当何罪?”
李贽哈哈大笑,说:“我已是七十多岁的老朽之人,对我来说,有何伤害风化之谈!其实,那些口口声声讲正风化的人,恰恰就是最卑鄙的伤害风化的人!”
大金吾一听,气得脸色苍白,喊道:“住口!如今你仍敢妖言惑众,亵渎圣人,真是胆大包天!来,给他用刑!”
李贽轻蔑地说:“人总有一死,我是不怕的,你不用吓唬我。”
几天以后,李贽用剃头刀割断了自己的喉咙,以自杀来抗议反动统治者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抗议对自己的无理迫害。
◎故事感悟
古人云:“立身需自尊。”李贽之所以能够名留史册,是因为他以正立身,以自己的尊严正身。一代进步思想家悲壮地离去了,但他那不屈以正身的高尚品格却永远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史海撷英
李贽反对封建礼教
李贽曾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他认为,儒家经典中的六经,如《论语》、《孟子》等,并不都是圣人之言,而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因此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礼制还反对歧视女性,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就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此外,李贽还主张婚姻平等、自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并热情地歌颂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恋爱故事。
◎文苑拾萃
独 坐
(清)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清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