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君谟打消了顾虑,坦率地说:“大人的新作《采茶歌》远近闻名。不过依愚下之见,其中‘黄金碾内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一句,有些欠妥。歌中的‘绿尘’、‘翠涛’,色彩鲜艳诱人,可当今名茶,其色贵白,绿色乃是次品。黄金碾内,碧玉瓯中,竟是劣品。这妥帖吗?”范仲淹一听,恍然大悟,连声说:“说得对!依先生之见,应该如何改呢?”君谟说:“只要将‘绿’、‘翠’二字改成‘玉’、‘素’二字就贴切了。”范仲淹立即采纳了蔡君谟的意见。
范仲淹正是这样不断虚心听取别人对他诗文的修改意见,写文章常常字斟句酌,因此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
◎故事感悟
任何人都有知识的盲区,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如果能虚心求教,就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名人贤者,除了其学识本领外,与他谦虚处世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史海撷英
“三光”大臣范仲淹
天圣六年(1028年),经晏殊推荐,范仲淹荣升为秘阁校理,即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与整理工作,实际上也就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会大胆地介入到险恶的政治斗争当中。他发现仁宗皇帝当时年已二十,可朝中的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的冬至,太后还要让仁宗皇帝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这种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该制止。所以他就奏上章疏,批评了这一计划,后来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给仁宗皇帝。
朝廷对此建议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还降下诏令,将范仲淹贬离京城,调往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三年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才将范仲淹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
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在时任宰相吕夷简的挑唆下,想废掉贤惠正直的郭皇后。范仲淹慷慨进谏,结果又被远放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
几年后,范仲淹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
范仲淹见宰相吕夷简大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根据调查,他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祐三年(1036年)呈给宋仁宗。吕夷简也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最后,宋仁宗还是站到了吕夷简一边,将范仲淹贬为饶州知州。
不断地遭到贬黜,前来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祭吧!”
“三光”之后,在饶州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给范仲淹寄了一首《灵乌赋》,告诫他说,君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君此后缄默不语,少管闲事,可保平安,可荫妻子。但刚正不阿的范仲淹立即回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文苑拾萃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
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马矣、老成尫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一字之师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齐己(863—937年),俗名胡得生,唐潭州益阳(今湖南宁乡)人。幼时家境贫寒,父母早逝,7岁即离开故乡到宁乡大沩山为峒庆寺放牛。齐己少年聪颖,放牛时经常拿竹竿在牛背上比划作诗。顺庆寺僧侣十分惊异,劝他剃度出家。后圆寂于江陵。著有《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指格》一卷传于后世。《全唐诗》收录了其诗作八百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
晚唐时,有一个著名的诗僧齐己,他的诗歌风格清秀、淡雅,很为当时人所欣赏。齐己虽然是个僧人,但他很少住在寺庙里,而是经常外出游历名山大川。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美感。另外,他在游览风景名胜的同时,还很注意向各地的诗人学习,虚心求教,进一步提高了他诗歌创作的水平。
有一次,齐己来到了袁州。他听说前辈著名诗人、曾任都官郎中的郑谷也在袁州,感到这是一次向前辈学习请教的好机会。这天,齐己带着自己的一部分近作去拜访郑谷。不巧,郑谷不在家,仆人便请齐己留下诗稿,说是替他转呈郑谷。
郑谷早就听说过齐己这位诗僧,当晚就在灯下仔细品味齐己的诗稿,读到好的诗句,还不时反复吟诵,并读到了下面这首五言律诗:
高山喧省闼,
雅颂出吾唐。
叠巘供秋望,
无云列夕阳,
自封修药院,
别下着僧床。
几梦中朝事,
久离鸳鸯行。
郑谷静静地读了两遍,放下诗稿,微微一笑,拿起笔在一张便笺上写了几句话,说齐己的这些诗的确写得不错,可以看出都是用心之作。不过这一首诗五律四十个字中,有一个字用得还不很贴切,请齐己考虑一下,这个字能不能再改一改。究竟是哪个字呢?郑谷没讲。
齐己接到郑谷的便笺后,拿着诗反复推敲。三天以后,终于找到了那个字,并改正过来。于是他又急忙前去见郑谷。
郑谷专门等在家中,一见齐己来访,忙迎了出去。两人一见面便谈起诗来。
齐己谦恭地说:“我把‘别下着僧床’改为‘别扫着僧床’,您看怎么样?”
郑谷听了,连连点头称许。
的确,“别扫着僧床”比“别下着僧床”要形象得多。一个“扫”字,把僧床久未睡人,灰尘厚积的情景都反映出来了。而“下”字的内涵远没有这样丰富。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却比原来的好得多了。
过了几天,齐己又带着诗卷来见郑谷。其中有一首题为《早梅》的诗,是这样写的: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郑谷读罢,觉得齐己这首诗艺术上很成功,形象生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扣题还不够紧,没有突出一个“早”字。他把这个意见告诉齐己,建议他再改一个字。
齐己想了半天,怎么也想不出应该改哪个字,只得向郑谷请教。
郑谷说:“‘昨夜数枝开’一句中的‘数枝’,不如改为‘一枝’更好些。”
把“数枝”改为“一枝”,虽然只改动一个字,却把梅花顶风冒雪,不畏严寒,最先开放的精神品质写出来了,郑谷改得非常成功。
齐己一听,恍然大悟,佩服之至,当即拜郑谷为“一字师”。
◎故事感悟
齐己虚心和善于学习的精神使他的文学素养不断得以提升。正因为如此,“一字师”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千载流传。
◎史海撷英
历代评论郑谷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
郑都官诗非不尖鲜,无奈骨体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户习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郑守愚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鹧鸪着》一首,始享不朽之名?(清·薛雪《一瓢诗话》)
◎文苑拾萃
耕 叟
(唐)齐己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
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
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
官仓鼠雀群,共待新租入。
白居易谦虚治学
◎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好手在后头。——谚语
白居易(772—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自小聪明过人,出生刚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到了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学写诗了。他自幼虚心好学,一有机会便向旁人求教,反复修改自己的诗作。大概在十五六岁时,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便让白居易到京城长安去见见世面,结交一些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个文学家名叫顾况,正在吏部担任著作郎,很有点才气,但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更是常常倚老卖老,不屑一顾。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为了提高自己的写诗水平,便带了几篇诗稿去顾况家里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年轻的白居易,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刁难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言外之意,就是没有本事的人在京城里是很难站住脚的。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只是恭恭敬敬地走上前来,恳请顾况为他的诗作做一下指点。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连忙热情地说:“太好了!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你开个玩笑,请别见怪。”白居易谦虚地说:“承蒙夸奖,我会更努力地写诗!”
白居易的诗能够受到顾况的称赞并非偶然。当他还是孩童时,就对写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白天写诗、作文,晚上挑灯苦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由于念书、吟诗太勤,口舌上经常生出疮来,又因终日伏案疾写,臂肘也磨出了硬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白居易的诗写得越来越好。但每作完一首诗,他仍要反复地修改,不仅自己修改,还请朋友们评点,提出修改意见。他有时还把自己写的诗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老太太听懂了,他就十分高兴;如果听不懂,就会立即修改,一直改到她们听懂才罢休。
就这样,白居易将众人的智慧全都凝聚在了诗中,所以他的诗作通俗易懂,流传至今,成了诗歌史上的杰作。而他谦虚好学的精神也同他的诗一起流芳百世,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
宝历初年(825年),白居易赴苏州刺史任上,乘船经过白帝城巫山时,当地一位读书人给他送来了一首诗:“忠州刺史今才子,行过巫山必有诗。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辞。”意思是请白居易为这座充满神话的巫山留下佳作。第二天,白居易便把这位读书人请到船上,十分诚恳地说:“刘禹锡当年治理白帝城三年,想写诗,但怯而不为,后罢郡经过,‘悉去千余诗,但留四章,乃古今绝唱也’,‘首为沈佺期,次王无竞、皇甫冉、李端’。今天我就不献丑了!”白居易终于一个字没留就离开了。
◎故事感悟
只有谦虚,才能让人增长知识,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白居易虚心求教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文苑拾萃
巫山高
(唐)沈佺期
巫山高不极,合沓状奇新。
暗谷疑风雨,阴崖若鬼神。
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
为问阳台客,应知入梦人。
巫山高
(唐)王无竞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
徘徊作行雨,婉娈逐荆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巫山峡
(唐)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喧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巫山高
(唐)李端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
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李谟吹笛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孔子家语·三恕》
李谟(生卒年不详),盛唐乐人,擅吹笛。原为长安市井少年,因翻奏宫中新曲而著称于时,乃召入宫廷。安史之乱后流落江东,越州刺史皇甫政设宴,召为乐。
唐开元年间,长安有一个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名叫李谟,曾拜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师学笛,技艺不凡。每每吹奏,听者数百人,无不拍手叫绝。
有一年正月十四,夜深人静,皓月如洗,玄宗皇帝在上阳宫吹奏自己的新曲,满心欢喜,竟忘归寝。
第二天晚上,元宵之夜,玄宗皇帝换上了一身百姓服装出宫观灯,行至一座酒楼下面,忽听楼上传来悠扬婉转的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