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听了老师这番话,信心更足,学习也更加刻苦努力了,他更进一步深入到生活中去,熟悉人们的感情、爱憎。他还常常说书给人们听,让人们进行评论。晚上回到家里,再把白天说过的书重新说一遍,把白天大家提的批评和建议尽量采纳进去。
这样过了几个月,他又去找老师。这一次老师听了他说的书后,高兴得跷起大拇指说:“现在你已经学到家了,还没有张口说书时,你已经在屋子里制造了故事中的气氛,等你说起书来。听众的情绪就能够不由自主地跟着故事中的人物共鸣起来了。”莫后光拍着柳敬亭的肩膀说:“你进步真快啊!真快啊!”
柳敬亭在名师的指点下,经过自己的刻苦研究,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说书艺人。
◎故事感悟
从故事中,我们得知柳敬亭拜了一位好老师。他在不断地学习中,老师给予他悉心的教导,使他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说书技艺也日益提高。在他的一生中,老师对他的帮助最大,他对老师也怀着深深的敬意。
◎史海撷英
书生退敌
宋高宗听到王权兵败,就将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的职务,并且派宰相叶义问亲自去视察江淮防务。
叶义问也是个胆小鬼,他自己不敢上前线,派一个叫虞允文的中书舍人(文官名)去慰劳采石的宋军将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权已经被撤职,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对岸的金兵正在准备渡江,宋军没有了主将,到处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虞允文看到队伍这样涣散非常吃惊他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把宋军将士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这里来劳军的。你们只要为国家立功,我一定报告朝廷,论功行赏。”
大伙儿见虞允文出来做主,都来了精神。他们说:“他们恨透了金人,谁都愿意抵抗。现在既然有您做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打仗,但是爱国的责任心使他鼓起勇气。他立刻命令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排好阵势。
宋军刚刚布置停当,金兵就已经开始渡江了。完颜亮亲自指挥金军进攻。几百艘大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兵向南岸驶来。不久,金兵便开始陆续登岸。
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入敌阵。士兵们士气高涨,奋勇冲杀。金兵进军以来,从来没有遭到过这样顽强的抵抗,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敌手,就很快败下阵来。
◎文苑拾萃
苏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谪居黄州时,苏轼曾来到黄州附近的赤壁,面对着滚滚东去的大江,慷慨激昂地高声吟唱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年后,苏轼的好友潘大临看到这首词,立即叫了起来:“好词!好词!多么豪放的气魄!”
古耕道的评论更是精辟。他将苏轼这首词与当时最流行的柳永的《雨霖铃》相比较说:“柳词配由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檀板,唱那凄凄婉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须得请那关西大汉,手执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
“娘娘免进书院,违者斩”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乾隆帝(1711—1799年),即清高宗皇帝,姓爱新觉罗,讳弘历,雍正帝第四子。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
娘娘梳洗完毕,用过早点,漫步来到御花园。
莲花池内,平静的水面不时被红金鱼吐出的水泡画出几个渐渐变大的圈儿,成群的鱼儿在荷花茎叶间追逐嬉戏。亭亭玉立的荷花,随着鱼儿追逐的路线有规律地微微颤动着。
看到这,娘娘诗兴大发,随口吟诵一首莲花诗:“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她边吟边走,一阵清风送来的香味,把她引到一株海棠树下。这时,海棠正在开花,她又吟了一首咏海棠花的诗:“诗里称名友,花中占上游……”
娘娘游兴正浓,猛听一边书斋里传出个孩子朗朗的背书声。她停下脚步,听出是太子在背书。
她悄悄凑上前,听太子背不出了,隔门缝见王尔立老先生微闭双目,掐着手指。太子不出声了,老先生也不掐了。
王老先生睁开眼,露出一副严肃的神色:“为什么背不出,为什么不用功?”抓过桌上的烟袋,咕噜咕噜地吸几口。
王先生把烟袋重重地放回到桌上,生气地说:“按照规矩办事,背不出书,罚跪!”
外边的娘娘听说要太子罚跪,愣了。转念又想,大概是先生在吓唬学生。这位王尔立先生是当今最有名望的好老师,是皇上百里挑一亲自选定的。
可是当王先生又一次威严地叫太子跪下时,娘娘的眼泪险些掉下来。她再也看不下去了,推门闯了进去。
本来跪得挺直的小太子,见到娘娘,一扶地站了起来,哇的一声哭着扑到娘娘怀里。
娘娘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流了下来。
娘娘擦擦泪,向王尔立作个揖:“求老师开恩,不要罚孩子跪了。孩子太小,骨头软,肉儿嫩。”
王尔立坐在椅子上,看着眼前这一切,没说一句话。
娘娘又说:“我回去教他背书。过一会儿,叫他背给您听。”
王尔立仍没言语。
娘娘把太子领走了。在娘娘屋里,太子一遍又一遍练背书,当他终于背会了,再次由娘娘领着来到书斋时,王尔立先生不见了。“王老师回寝室休息去了。”娘娘猜测着说。
娘娘把太子领出书斋,在花园里玩。正这时,一个太监跑来,对娘娘说:“圣上召见小太子。”
小太子看看娘娘,娘娘知道事情不好,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小太子来到乾隆皇帝面前,一头跪下。乾隆皇帝问:“说说,我给你请来老师后,是怎么对你讲的?”
小太子像背书:“要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虚心向老师学习知识。”
“你今天是怎么做的?”乾隆又问。
“今天没背会书;还有……还有没跪完就走了。”
“怎么办?”
太子吭哧半天也没说出个办法。
“向老师认错,重新背书,重新罚跪!”
“是。”
乾隆又对太子说:“你先在这儿等一会儿。”然后来到旁边的屋子,向王尔立先生作个揖,说:“怪我太娇惯他了,今后您该怎么管,就怎么管。”
本来到这里向皇帝告辞的王尔立,见皇帝讲得这么真诚,就同意留下,继续教太子。
随后,乾隆皇帝提笔在纸上写下“娘娘免进书院,违者斩!”写好后,叫人贴在书斋门口。
从此,娘娘不敢再进书斋,这里就成了娘娘的禁区。
◎故事感悟
母亲经常会袒护孩子,让孩子少受折磨和痛苦。但这样有时也会适得其反。文中专为娘娘设的禁区就是乾隆为防止娘娘对太子过于娇惯才下此命令,为的就是让太子有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也为了不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打扰,可谓既尊重老师又重视教育。
◎史海撷英
乾隆的青年时期
乾隆帝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据说,在康熙六十年的一天,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12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将其领入宫中养育,并亲授书课。
此间,据说乾隆曾随同祖父康熙前往木兰围场行围。当时,康熙开枪将一只黑熊射中倒地,为了锻炼小皇孙的胆量,康熙就命他前往再射。乾隆来到近前,不料黑熊并未射死,仅是受伤倒地。见有人近前,突然立起,扑向乾隆。乾隆面对危险,毫不惊慌,镇定自若,虚与周旋。康熙在一旁见势不妙,急忙又发一枪,将黑熊射死。
康熙在去世前,曾预言乾隆“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这也为日后乾隆登上皇位增加了一个筹码。
◎文苑拾萃
《御制文初集》
《御制文初集》共30卷,其中目录两卷。为清高宗弘历所撰,于敏中等编。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武英殿刻本。
《御制文初集》的卷前有乾隆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文初集序,序末钤“乾”、“隆”联珠印;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于敏中奏请编刻是书折。卷末有刘统勋、刘纶、彭启丰、董邦达、裘曰修、于敏中、钱汝诚、观保等跋。
《御制文初集》所记录的内容据称均为清高宗弘历自作,词臣代拟之作不载。此集收录了乾隆元年至二十八年(1736—1763年)间高宗所作各体文570余篇,分为19门,以经筵御论冠首,其次为论、说、祝文、记、序等,均按年代编次,所涉题材广泛,天文、地理、政事、经史、人物、艺术、经济等无不加以阐述。如经筵御论《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其难其慎惟和惟一》、《汉光武论》、《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以及《太祖高皇帝圣训序》、《太祖高皇帝实录序》、《大清一统志序》等,详尽而形象地反映了清高宗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感情,为研究清帝和清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珍贵史料。
林则徐孝亲尊师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清朝籍贯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震中外。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
林则徐为官后,发觉自己“舍迎养一事,别无可以自慰者”,于是又派人回到故乡,恳请双亲前来。但是,林父喜欢乡居生活,不肯前来,但感于林则徐的孝心,便让林母前往。他还亲自写信告诉林则徐:“汝勿强余,余行不能至,恐汝转以忧去职也。”林则徐捧读父亲的亲笔信,不禁涕泣。同乡前辈林春溥此时已辞官归里养亲,他十分歆羡,赋诗云:“桑东去恋春晖,早脱官袍著彩衣。……我为简书惭负米,白云迥望正依依!”父亲去世后,林则徐把父亲手绘的《饲鹤图》随身携带,以为永久纪念。
孝亲者必尊师,林则徐对恩师张师诚也极为敬重,一生感怀恩师的教诲。张师诚(福建巡抚)不仅教林则徐修习经典,还帮助他考取功名、出仕。而恩师也激励着林则徐一生奉公为民。
张师诚曾二试林则徐。当年林则徐还是个穷书生时,在县衙门担任管理书信的工作。有一天,县令突接上司巡抚张师诚的命令,要将林则徐解送省里。县太爷明知林则徐是规矩人,但巡抚的命令又不敢违抗,便和林则徐商量,给他行资,让他潜逃。林则徐知道自己并没做不法之事,坚持听凭押解上省,他说:“苟有罪,不逃刑,无则可大白于世,不能以含糊了事!”就这样被押解省里。巡抚见到他,拿出几封他代县令写的公函,问是不是他经手,林则徐点头称是。巡抚忙起身趋前携手,说:“我早就知道是你的本事,想请你来做书记官,特地试试你的胆量,你不怪我吧?”这是一试。
林则徐在省里做书记官,有一年春节前,他为巡抚大人写了一封拜表贺岁。本来就是例行公事的,谁知送张师诚过目时,张师诚却忽然在拜表上改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字,然后要林则徐再抄一遍。林则徐虽然忙着回家过年,但还是认真地抄正了。天亮时,张师诚回来了,看了一遍拜表,就向林则徐“作一长揖”,说:“从前看你的书法,越到临尾,越有精神,我心里就很佩服了,现在更加相信。我看人不少,都凭这点占卜别人的功名富贵,多数应验。你将来功名一定胜过我,我愿把我的子孙都托付给你。”这是二试。
林则徐果然没让张师诚看走眼,他不仅在功名方面大大超过老师张师诚,而且究根问源,张师诚可谓有先见之明。老师识人明察的态度也影响了林则徐一生,并用同样的方法选了沈葆桢当女婿。
沈葆桢本为林则徐幕中的一个小书记。有一年除夕,众宾客都回家过年了,只有沈葆桢没有走,照样办公。林则徐偶尔出来看见,就问沈葆桢:“今日除夕,幕宾都回家过年了,你怎么还留着这里做事?”
沈葆桢说:“有些事没做完,所以就留下了。”
林则徐注视着沈葆桢许久,说:“我有一份奏章,今天要发的,你留在这里太好了。”于是,林则徐就交给沈葆桢一份长逾千言的疏稿,命他誊写。沈葆桢写完时,天已三更了。他看了一遍,并未写错字或漏写,便到林则徐面前报命,并说打算就回家去。
哪知林则徐忽然说:“字太荒率,应该重写。”
沈葆桢连忙又重写一遍。写好后,天都快亮了,随即又送进去,林则徐看过,笑说:“还是差点呀。”
一会儿,拜年的都来了,林则徐便含笑着对众人说:“今天拜年,还要祝贺我得到佳婿呀。”
众人都很惊异。这时,林则徐就把沈葆桢介绍给众人,说:“这就是我的女婿。”
原来,林则徐见沈葆桢除夕还在办事,而且重誊过的文件一点也不躁怨,知道他是个大器之人,所以看中他。后来,沈葆桢果然科名连捷,著立功绩,为清代中兴名臣。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