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17

第17章 明者尚贤(10)

元世祖还在潜邸时,就已经结识了当时的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成为自己的幕僚,这为他以后治理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窝阔台担任大汗时就已投靠蒙古贵族的汉族知识分子窦默和姚枢等,先后被忽必烈招聘重用。窦默曾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则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忽必烈在和林结识的僧人子聪(后赐名刘秉忠)是个于书无所不读、论天下事如指掌的人,由于他博学多才,善于出谋划策,所以深受忽必烈的重视。1250年,子聪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因而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

1242年,西京怀仁人赵璧也应召来到忽必烈身边。赵璧努力学习蒙古语,为忽必烈译讲《大学衍义》。1244年,赵璧引荐了金朝的状元王鹗到忽必烈的王府,为忽必烈讲解《孝经》、《尚书》、《易经》以及儒家的政治学和历史等,经常讲到深夜才结束。1247年,张文廉又被子聪推荐到忽必烈的王府,任王府书记,并很快得到信任。1247年,史天泽的幕僚张德辉被忽必烈召见时,又推荐了名士元好问等20余人。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便令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的军国庶事,从此,一些流落的儒生和地方军阀的门客便陆续来到了忽必烈的帐下。大约10余年间,在忽必烈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幕僚集团。通过这个幕僚集团,忽必烈争取到了汉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他们了解到忽必烈的确举良纳贤,便禁不住造舆论曰: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从此,前来投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在蒙古和金朝的战争中,金朝一些据地自雄的大地主军阀也都纷纷投靠到蒙古。蒙古统治者为了笼络他们,加强自己的实力,便循其原来的官衔等级来给他们封官,授予他们行省、领省、大元帅之类的头衔,让他们世袭管辖原来的地盘,军民兼管。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后,继续对这些人采取拉拢和利用的方针。而一批北方汉族地主武装的头目也对忽必烈忠心耿耿,不管是在争夺帝位、铲除政敌,或灭亡南宋的战争中,都给予了忽必烈很大的帮助,从而赢得了忽必烈的信用。所以,他们后来都成为忽必烈手下的重要统军将领。

对于其他各族的上层贵族,忽必烈同样采取吸收和利用的政策。不花剌人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儿),其父苦马鲁丁很早就投靠了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征战中亚时,赛典赤随从东来,担任宿卫。而窝阔台至蒙哥汗时,赛典赤又历任丰、净、云内三州的都达鲁花赤,以及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和燕京断事官等职。到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时,赛典赤更是受到了重用。忽必烈即位后,他任燕京宣抚使、吏户礼部尚书、大司农卿、中书省平章政事,后又出任陕西、四川行省平章。40余年,他在仕途上一直扶摇直上。

此外,畏兀儿人廉希宪、河西人高智耀等,也都是接受汉文化较深的少数民族人士,同样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武将阿里海牙(畏吾儿人),忽必烈在潜邸时,即任宿卫,后来随忽必烈进攻南宋时也是屡立战功,并任湖广行省左丞相。

1254年夏,忽必烈驻扎在六盘山,命廉希宪代杨惟中为关西宣抚使,姚枢为劝农使。廉希宪等人到任后,抑强扶弱,颇能注意民间疾苦。他还推荐许衡为京兆提学,教育人才,在郡县建立学校。窝阔台时,曾下令不得俘掠儒士为奴,而京兆豪强多不奉行。廉希宪便下令将俘掠之儒士一律释放,悉令著籍为儒。

◎故事感悟

凡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基本上都能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元世祖忽必烈也是如此。他不拘一格广招人才,为他的天下一统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只有唯才是用、不拘资历,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史海撷英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

蒙哥汗去世了,他的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中将有一位成为未来蒙古帝国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因远离蒙古高原,故而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为幼子,当时已经成为蒙古国本土上的统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营。作为蒙古地区的统治者,他准备在蒙古召开库里勒台,以确保他被举为大汗。而忽必烈却抢在他之前行动了。忽必烈率军从武昌北上,在中原的开平上都府(位于今察哈尔和热河之间的多伦诺尔附近)建立大本营。早些时候,他只是在这里建起了他的夏季驻地。1260年6月4日,他在这里被他的军队拥立为大汗,时年44岁。

◎文苑拾萃

永遇乐

(元)刘秉忠

山谷家风,萧原作潇,据抄本改闲情味,只君能识。

会友论文,吟诗遣兴,此乐谁消得。

壶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还明日。

似南华蝶梦醒来,秋雨数声残滴。

诗书有味,功名应小,云散碧空幽寂。

北海洪尊,南山佳气,清赏今犹昔。

一天明月,几行征鹰,楼上有人横笛。

想醉中、八表神游,不劳凤翼。

朱元璋慕贤访朱升

◎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刘禹锡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休宁人,元末(136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后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明初朱升被召为翰林学士,著作有《枫林集》十卷。

元朝末年,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义士纷纷举事。穷困的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他勇敢机智,屡建奇功,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

当时的形势对朱元璋十分不利:他的地盘小,又四面受敌,处在农民军领袖张士诚、徐寿辉、小明王和元政府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随时可能被吃掉。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渡过难关呢?朱元璋迫切需要贤能的人来辅佐。

1357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打下了徽州(今安徽歙县),被百姓们迎进城里。一天饭后,朱元璋正与将士们闲谈,大将邓愈说:“大帅不是想访求贤士吗?听说附近休宁有个朱升,饱览群书,很有远见,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贤士,大帅何不去拜访他?”

朱元璋求贤若渴,当即决定动身前去拜访朱升。

有人却不以为然地说:“山野之人,有何高见,何劳大帅亲临,把他请来就是了。”

朱元璋勃然变色,说:“欲成大事必以礼贤为先,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说完,他立刻带邓愈离开帅帐,拜访朱升去了。

朱元璋一行快马加鞭,约摸两个时辰后便来到了朱升的家门口。

朱元璋轻叩门环,见一位儒士出来开门,忙向前施礼道:“请问,先生可是休宁名士朱升?”

儒士打量了朱元璋一番,只见他身着戎装,头裹红巾,腰佩宝剑,气宇轩昂,料定是红巾军的首领。于是答道:“鄙人正是朱升,不知将军尊姓大名?”

邓愈忙上前一步介绍说:“他就是攻克徽州的红巾军主帅朱元璋。”

朱元璋马上接着说:“我本起自乡里,原也是个平民,为了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拯救百姓而举起义旗。久闻先生贤名,今特来拜访,并叩问大计。”

朱升听说眼前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朱元璋,连忙将他们让进屋里。

朱元璋见到朱升就像是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亲切地与之攀谈起来。朱升也觉得朱元璋平易近人,胸有大志,将来必成大业,于是也侃侃而谈。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入木三分,好多见解是朱元璋从未听过的,极为深刻。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一番交谈之后,两人从相见到相知,从相知到相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最后,朱元璋就如何才能得天下问计于朱升。朱升早已洞悉了朱元璋的雄心壮志,沉思了片刻,答道:“以鄙人之见,依元帅目前的处境,首要任务是巩固现有的地盘;利用短暂的安宁,抓住时机发展生产,屯积军粮,操练兵马,做好应付长期战争的准备。现在你的力量还不强大,要采取低姿态,千万不要与他们三强争夺地盘,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记住,不要急于称王,尽量缩小目标,后发制人。元帅目前要谨记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做到了这三条,元帅霸业可成。”

朱元璋琢磨良久后,大悟道:“好一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先生真是一字千钧啊。操练兵马,整治战备,积蓄实力;奖励农耕,广积食粮;勿露锋芒,勿早树敌。先生的眼光实在是远啊!”

告辞时,朱元璋再三向朱升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