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仪:君子重仪
9458000000014

第14章 重德行,显仪态(2)

范武子教子崇礼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范武子(约公元前660—前583年),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武子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中军元帅名叫范武子。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从来不摆架子,对每个人都十分谦恭有礼。范武子不但自己注重道德修养,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子要谦虚谨慎、宽以待人。

范武子年老辞官以后,儿子范文子便接替他在朝中的官职,可是范武子并未因此而放松对儿子的教育。

有一天,范文子回家晚了,范武子就问儿子说:“是朝中出了什么事吗,回来这么晚?”

范文子带着骄傲的口气说:“今天朝中来了几个秦国的客人,他们出了一些隐晦难解的问题让我们回答,朝中那些官员都回答不上来,只有我答对了三个。”

范武子听了儿子的话,不但没有赞扬儿子,反而很生气,甚至举起手杖要打儿子。

范文子感到很莫名奇妙,就问父亲为何要打自己。范武子生气地训斥儿子:“你也太自负了!你以为朝中的那些官员真的是答不上来吗?不是!那是因为他们都很有修养,是想让长辈们回答。可你居然不知道谦让,三次抢着回答!像你这样骄傲自大、没有礼貌的人,难道不该打吗?”

听了父亲的教诲,范文子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更加注重自己的礼貌修养。不久,晋国与齐国之间爆发了战争,范文子随军中元帅出征,大胜而归。晋国的官员、百姓都去迎接凯旋的将士,范武子也去了。

等到将士们一个个都走过去了,还不见范文子。直到队伍的最后,才看到范文子。范武子见到儿子就问:“你为何走在最后?不知道我们都在焦急地等你吗?”

“这次胜仗是元帅率兵打的,假如我走在队伍的前面,大家肯定会把目光投向我,我不抢了主帅的荣誉了吗?”范文子回答说。

听了儿子的话,范武子满意地笑了。

◎故事感悟

范武子的名誉实至名归。正因为他有着一颗谦虚、礼让的心,胸怀良好品德,所以才名声远扬。他教子以礼,也正是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下去的表现。古人如此,我们当如何呢?

◎史海撷英

河曲之战

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5年),晋国与秦国的军队在争霸过程中,于河曲(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黄河转弯地区)发生了战争。

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秦军护送晋国公子雍回晋国继位,在令狐被晋军击败。后来,秦国和晋国在边界地区又发生了多次交战,并且互有胜负。周顷王四年冬,秦康公为雪令狐战败之耻,亲率大军渡河攻晋,取晋西南部边邑羁马(今山西水济西南)。晋国方面,权臣赵盾为中军元帅、荀林父为中军佐;以郤缺为上军主将、臾骈为上军佐;栾盾为下军主将、胥甲为下军佐,西进迎敌。秦、晋两军遇于河曲。晋国的上军佐臾骈认为,秦军孤军深入,经不起长期消耗,因此建议晋军高筑营垒,以逸待劳,伺机而动。这个方法被赵盾采纳。

秦康公求战不得,便听从了晋国逃臣士会的意见,发兵攻晋国的上军,诱使其部将赵穿出战。赵穿是赵盾的堂弟,年轻气盛,而且缺乏实战经验,见秦军来犯,便不顾禁令,率所部迎击。赵盾担心有闪失,便也下令全军出击。由于双方都缺乏进行决战的准备,因此两军刚一接触就各自后撤。当日夜里,臾骈发觉秦军有乘夜撤退的迹象,便建议立即发起攻击,将其压迫到黄河北岸后进行歼灭,结果又被赵穿阻止。秦军连夜退走,晋军随后也撤兵。不久,秦军再次南渡黄河,攻占了晋国的邑瑕(今河南灵宝西北)。这一战役,史称河曲之战。

韩延寿做官讲礼仪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韩延寿(?—前57年),汉宣帝时期著名的士大夫,燕国人,父亲反对燕王谋反被害。霍光听从魏相的劝说善待韩延寿。任职时以道义、教化为主,深受百姓爱戴。韩延寿与杨恽、盖宽饶等友好,是士大夫集团重要成员,官至左冯翊。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韩延寿的人,以清正廉明而著称于世。

韩延寿为官崇尚礼义,推行教化。因此他每到一处,都会聘请当地贤士,并以礼相待,以广泛地听取建议,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

韩延寿还修建了地方的公立学校,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进行古代的“乡射”之礼,用比赛射箭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这个时候,赛场上往往陈列着钟鼓、管弦,并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在上下赛场时,也都要相互作揖礼让。到每年检阅地方武装的“都试”举行时,考场上还会设置斧钺、旌旗等,命令将士们演练骑马射箭等才能。

韩延寿在修理城池或收取赋税时,也都会在事前贴出布告日期,把按期集合作为一件大事,令官吏和百姓非常敬服畏惧,奔走前往。他还在民间设置“正”、“伍长”等管理人员,督率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禁止收留奸邪之人。街巷、村落之中如果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官吏立即就会得知,所以一些奸邪小人不敢随便进入韩延寿的管辖地界。

开始时,各项事务似乎有些繁琐,但后来都感到安全便利。对待下级官吏,既施以十分深厚恩德,又加以严格约束。如有人欺瞒、辜负韩延寿,韩延寿就痛切自责:“难道我有什么事对不起他,否则他怎会如此?”属下听说后,都深自愧悔。有一位门下官吏也因此而自刎,被人救活,由此哑了不能说话。韩延寿听说这件事,对着掾史哭了,派官吏和医生探视医治,并大大地减免他家的赋税徭役。

有一次,韩延寿准备出行。在临上车时,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韩延寿就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后,他就召见了门卒。门卒本来是个诸生,听说韩延寿贤明,没有途径引荐自己,因此便替人做了门卒,于是韩延寿便留用了他。

韩延寿在东郡做官三年,往往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使当地刑狱大为减少,是天下治理最好的地方。

后来,韩延寿做了左冯翊,即负责管理京城的官职。虽然他已是位高权重,但仍一心想着下面的民生疾苦,因此经常到下属各县去视察。有一次,他到高陵视察时,当地有亲兄弟二人为争一块地而相持不下,告到了官府。

韩延寿闻之后,感到非常痛心,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好教育工作,尤其是没有为百姓树立好谦虚礼让的好榜样。他责备自己说:“我占着国家给的官位,理应时刻自我警觉,一举一动都应该合乎礼义,做辖区百姓的表率。如今自己没能搞好教育工作,人们互相之间不知礼让和睦、相亲相爱,结果使得亲骨肉之间为了琐碎小事而打官司。这不但败坏了地方风俗,也让那些贤能的地方官员们、乡里的长辈和家庭和睦的人都因此而蒙受耻辱,这都是我的过错,应该被撤职的是我啊!”

于是从那天起,他就称病辞职,不再办理公务了,一个人住在县城的驿馆里,闭门思过。县里的人知道原因后,都十分感动。当地的官员和长老们也都感到很惭愧自责,要求上司惩罚。于是,打官司兄弟的族人们也纷纷责备这兄弟二人,让他们深感后悔,两个人一起剪了头、光着膀子去韩延寿那里请罪,并表示愿意将田地让给对方,发誓再不相互争斗了。韩延寿听了十分高兴,便开门接见他们,并用这件事来劝诫当地人。从此,那里的民风也日益淳朴,邻里之间也都相亲相爱。

◎故事感悟

韩延寿的良好品德和以礼待人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他推行道德教化,教以礼让,授以礼义,讲解和睦亲爱之道,“闭门思过”更是最经典之举。自己有着很好的德行,再用这种德行去感染身旁的人,让他们也处处有礼,他的形象也显得更加伟大。

◎史海撷英

韩延寿之死

汉宣帝统治时期,重用皇族、外戚,排挤、打击士大夫集团。当时,韩延寿与杨恽、盖宽饶等关系友好,是士大夫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左冯翊。不久,盖宽饶被弹劾自尽,韩延寿也在与萧望之的冲突中被控告而判了死罪。好友杨恽竭力救护未果,自己也被弹劾罢免。

五凤元年,“匈奴大乱,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诏遣中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诸吏富平侯韩延寿、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问望之计策”,此时表明汉宣帝已将御史大夫萧望之置于众卿之上了,军事决策也已经不再听从大司马韩增的意见,而是让他向萧望之问策,所以,这也可认为韩延寿和萧望之的矛盾是士大夫集团与皇族集团的矛盾。就在这一年,韩延寿被害。

与人为善显礼仪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郭泰(128—169年),字林宗,东汉太原郡介休人(今山西介休)。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为东汉太学生领袖。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

郭林宗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享有盛名的官员,曾经为朝廷选拔了许多有用的人才,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大臣们的称赞。但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并不是为官的声名,而是他与人为善、心地仁厚的高尚品德。

郭林宗有一位同乡叫贾淑,虽然出身于仕宦人家,性情却很凶狠,邻里都厌恶他。

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后,贾淑赶来吊唁。过了一会儿,巨鹿人孙威直也到了。孙威直认为,像郭林宗这样贤德的人不应当接受贾淑这样的恶人,心里有些埋怨,还没进门就离开了。

郭林宗追上去向他表示歉意道:“贾淑过去确实凶狠,可是现在他已洗心革面改恶从善了。孔子并不因为同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交谈就拒绝与他们来往,因此我赞许贾淑今天的进步,而不去计较他往日的过失。如果因为一个人曾经作恶就再也不对他加以理会和激励、劝导,那不是等于怂恿他继续作恶吗?我们都应该主动接近和帮助他才是啊!”

孙威直听了这番话,对郭林宗宽阔、仁厚的胸襟更为叹服了。他捋捋胡须,低头笑了笑,拍着郭林宗的肩膀,很是赞成。贾淑听到了这番话,改过自新,终于成了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后来,同乡有难,贾淑总是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同乡人的称赞。

郭林宗对不熟识的异乡人也是倾力帮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左留是陈留地方的人,曾经是郡学里的儒生,因为过失而被斥退。从此,左留对郡学里的教师以及生员都怀恨在心,认为他们有的陷害自己,有的不顾同门情谊不肯保全自己,因此总想寻找机会进行报复。

有一次郭林宗在路上遇见左留,听说了这件事,于是专门设酒宴安慰他。

郭林宗对他说:“颜涿聚曾是梁甫那儿的大盗,段干木曾是晋国的马贩子。可是后来颜涿聚求学于孔子,终于成了齐国的忠臣;段干木求学于子贡,也成了魏国有名的贤者。像蘧瑗、颜回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尚且不能没有错误,何况一般的人呢?希望你千万不要恼恨,应该严格反省自己。”

左留接受了郭林宗的劝告后,若有所思地走了。

当时有人指责郭林宗不与坏人断绝往来。郭林宗回答说:“对于不仁的人,痛恨他太过分了,这是有害的。应该给每一个人公平的改过自新的机会。”

后来左留受到奸人挑唆,邀集了一伙人想对郡学里的其他生员进行报复。那天恰好郭林宗在郡学里,左留悔恨自己违背了对郭林宗的允诺,于是没有进行报复就离开了。

这件事让许多人知道了,那些指责过郭林宗的人都向郭林宗表示歉意,并对他的为人十分佩服。

◎故事感悟

正因为郭林宗处处知礼,彰显仪态,所以赢得了美名。可见,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郭林宗就是其中之一。

◎史海撷英

郭泰归隐

郭泰自幼聪颖好学,且善于洞察世事。为官后,他深感东汉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大局难以扭转,因此淡于仕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一般。汉桓帝建和中,太常赵典举荐郭泰,郭泰坚决不就;永兴年间,司徒黄琼辟召,依然不就;友人们都劝他就召,郭泰却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郭泰经常对那些劝他仕进和看重仕途的人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名士清廉耿介的汝南太守范滂评价郭泰的为人是:“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郭泰确实无愧斯言。

◎文苑拾萃

经郭有道宅

袁学谟

西河高士昔称仙,蓬荜余别晖一天。

剪韭只知延上客,穷经不厌铸群贤。

龙归溟海云霞净,凤隐凡邱毛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