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李显无力驾驭全局,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等人都在觊觎皇位,阴谋之事也接连不断。一时朝中人人自危,气氛恐怖。吴兢不计个人安危,毅然上表中宗,直率地指出把相王李旦说成太子李重俊的同谋是一场阴谋。他劝中宗要珍惜与相王“亲莫加焉”的兄弟之情,“若信任邪佞,委之于法,必伤陛下之恩,失天下之望”。吴兢分析说,如果相王被诬治罪,那么中宗本人也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由于吴兢的奏表颇有说服力,再加上御史中丞萧至忠的进谏,终于使相王平安无事。数年后,相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唐玄宗李隆基刚刚即位时,“收还权纲,锐于决事”,一反中宗、睿宗以来难以独掌权柄的局面。然而,权力的过度集中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群臣面对玄宗大多不敢大胆进谏。吴兢感到这种状况不利于唐室,便上疏劝玄宗对进谏者有所区别,改变赏薄罚重的做法,如进谏者“所言是”,则“有益于国”;即使“所言非”,也“无累于朝”,“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在奏章中,吴兢还举出了前代皇帝虚心纳谏致胜和骄横拒谏致败的实例,还特别赞扬了太宗李世民虚怀若谷、导人使谏的故事。
吴兢所上谏疏都是关乎政治的大事,他的《谏十铨试人表》便是一例。当时,朝廷在选用官员时,皇帝总是绕开吏部而在禁中做出决定。吴兢反对这样做,认为朝廷的各个部门都应各司其职,选官之事必须由吏部进行。他强调应按既定的法规行事,即使皇帝也不能例外,任意改变制度,“上自天子,至于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吴兢在政治上是颇有贡献的,他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故事感悟
吴兢作为史官,应该没有谏言的职责,可是他为了江山社稷,能直言于皇帝,表现出了他的勇气和责任感。皇上能够听取他的意见,也足以证明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及他的人品。
◎史海撷英
吴兢辞史馆职
吴兢被荐举为史官时,年纪约30岁。《唐会要·史馆上·在外修史》中,有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时吴兢在集贤院和史馆修史的记载,这时他68岁。
吴兢担任修史工作至少有40年,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献给了修史事业。可是,在史馆修史的工作也并不顺利,据史料记载,他曾几次请求调离史职。
吴兢所在的史馆,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史馆已经大不相同。贞观时期,史官位尊权重,甄选严格,通籍禁门,优礼有加,“得厕其流者,为一时之美事”。因此,修史也具有相当高的效率。然而其后每况愈下,史馆或因政争而动荡,或因庸才充斥、监修弄权而混乱。吴兢的辞职表中也多有微词:“臣自掌史东观十有七年,岁序徒淹,勤劳莫著,不能勒成大典,……乞罢今职。”此时,史官的俸禄不高。因此,吴兢自父亲退休后,便顿感经济困窘,不得不提出了加俸的请求,“又兢父致仕已来,俸料斯绝,所冀禄秩稍厚,甘脆有资,乌鸟之诚,幸垂矜察”。
吴兢的这一次请辞职是在任史官17年后提出的,时间是开元初年,但没有被批准。后来,吴兢又以居丧为由,上三次表文,坚拒起复史职。但是,吴兢请求辞职并不是说明他不重视或不喜欢史官工作。从他的表文中可以看到,他对史官一职的宗旨及职能是有很透彻的认识和高度的推崇之情的。他说:“史官之任,为代准的,……树终古之风声”,“定一代之是非,为百王之准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史官修史根本宗旨的认识。也正因为吴兢对史官一职寄托厚望,所以也就越发不能容忍妨碍史馆正常运作的种种不端现象。作为一种抗议,他才愤然提出辞去无比热爱的史职。
身处乌烟瘴气的史馆,吴兢除了辞职以抗议、私撰以抵制外,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持自己的史学特色,为维护史学的优良传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文苑拾萃
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唐)吴兢
秾华从妇道,釐降适诸侯。
河汉天孙合,潇湘帝子游。
关雎方作训,鸣凤自相求。
可叹凌波迹,东川遂不流。
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阳。
盭绶哀荣备,游轩宠悼彰。
三川谋远日,八水宅连冈。
无复秦楼上,吹箫下凤凰。
耶律楚材谏君爱民
◎人之将死,恶闻酒肉之味;邦之将亡,恶闻忠臣之气。——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帝国大臣,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耶律楚材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人,后来成为蒙古帝国的重臣。他为官的座右铭是:“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综观他的一生,他确实是严格照此行事的。
耶律楚材归顺成吉思汗不久,便随成吉思汗开始了西征。当大军驻扎铁门关,当地人给成吉思汗送来了一只独角兽,其形似鹿,其尾似马,嘶鸣声还咿咿晤唔似人言。成吉思汗感到奇怪,问耶律楚材是否知道这怪兽的有关情况。耶律楚材基于西征的目的已经达到,再继续下去于国于民有害而无益,便借题发挥道:“该兽名为角瑞,它的出现表示吉祥。它能作人言,厌恶杀生。刚才的叫声,就是劝您早点回国。”他还说:“大汗是天子,百姓是臣民,愿大汗禀承上天旨意,保全天下百姓。”成吉思汗听罢,当即决定结束此次西征,班师回国。
成吉思汗死后,其四子拖雷代理国政仅一年,便传位给自己的三哥窝阔台。窝阔台三年(1231年),蒙军大将速不台率师进攻金朝京城汴京(今开封)。因汴京城墙坚厚,久攻不下,人马死伤很多。这时,金国将领崔立发动政变,为速不台攻陷汴京提供了良机。战后,速不台向窝阔台奏请道:“金国抗拒持久,我军将士多有伤亡,待城陷之日宜尽行屠戮。”窝阔台点头同意。耶律楚材听说此事,急忙赶来求见窝阔台说:“大汗暴露于野数十年,所欲得者无非是土地、人民。得地而无民,又有何用!”他见窝阔台犹豫不决,又补充道:“奇人工匠、厚藏人家皆荟萃于此地。一旦斩尽杀绝,大汗将一无所获。”窝阔台这才动了心,并命令速不台:“除金国皇族以外,其余一概不杀。”也正因此,汴京147万人的生命才得到了挽救。
窝阔台平定河南之初,蒙古军抓获了许多俘虏。但是,当他们班师回国时,一多半的俘虏却陆续跑掉了。窝阔台大怒,下令说:“凡逃亡之民以及收留资助者,灭其全家,乡社连坐。”从此,逃者不敢求舍,沿途不敢留宿,以致饿殍漫山遍野。耶建楚材看到这种景象,又相机进谏说:“民乃大汗赤子,又能逃到何处?为何因一俘囚,连坐而死数十百人?”窝阔台认为言之有理,也便撤销了他的命令。
窝阔台八年(1236年),侍臣脱欢提出选美以充后宫。窝阔台准奏,但耶律楚材却拖延不办。窝阔台很生气,遂严辞斥责他。他乘机奏道:“已选美女28人,如再选美,臣恐扰民,正欲复奏。”窝阔台沉思良久,才终于收回了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