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灵公贪图安逸的生活,每天都有吃不完的珍馐美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还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还是觉得不够。
有一天,晋灵公突发奇想,要修筑一个九层的高台,用来登高望远,俯瞰全国各地。于是,他便下旨把全国的财力、人力都集中起来,准备修筑这个高台。农民也都被征来修高台了,就连很多妇女也被征来做后勤,做饭送水,结果导致土地都荒芜了。
许多大臣都觉得,一个国家如果整天这样浪费国力,是十分危险的,所以都想向晋灵公进言,劝他别这么干。可是晋灵公早就下了口谕:“谁敢进谏我修高台这件事,杀无赦!”这样一来,谁都不敢进言,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形势越来越严峻。
有个叫荀息的大臣,很为国家担忧,他说:“我得向国君进言劝阻。”大家都说:“这可太危险了。”“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荀息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荀息肯定是来阻止他的,于是他摘下弓来,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开,一手夹着箭,一手拿着弓等着,只要他一开口规劝,就射死他。荀息拜见晋灵公后,晋灵公看着他说:“荀息,我知道你来干什么。”
“大王,您说我来干什么?”“你是来谏阻我修九级高台的吧?你不要说,看见这只箭了吗?只要你一说这话,我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
“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劝阻您修高台的?我说了吗?没有呀。大王,我有一项本领,能够逗您高兴,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为了这个来的。”
晋灵公马上来了兴趣,把弓箭放到一边,说:“你有什么可供我观赏的技能?快让我看看。”
荀息说:“我能把12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几个鸡蛋。”
“哎,这很有趣!”晋灵公一下来了精神,命侍从拿出棋子和鸡蛋。
荀息认真地先把12个棋子垒起来,然后又把鸡蛋放上去。
旁边观看的人担心鸡蛋会掉下来,都紧张得屏住呼吸,瞪圆眼睛。晋灵公也惊慌急促地叫道:“哎呀,太危险了!危险呀!”
荀息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灵公说:“好,我倒想知道是什么事情。”
荀息见时机已经成熟,就不再表演,而是立起身子,无比沉痛地说:“启禀大王,请让我讲几句话,臣即使死了也不后悔!您要建九层的高台,三年没有成功,国内已经没有男人耕地、女人织布了。国家的库存已经空虚,邻近的国家将要侵犯我们。这样下去,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的。建造高台,就像这垒鸡蛋一样危险,请尊敬的大王三思而后行!”说着泪滴衣襟。
晋灵公见荀息说得合情合理,态度诚恳,也明白了建造高台对国家的巨大危害。他叹了口气,说:“我的过失竟然严重到这种程度了!”于是下令,停止建造高台。
◎故事感悟
晋灵公贪图享乐,不顾民众死活和国势安危,并以暴力压制舆论。荀息并不直接劝谏,他采取迂回之策,用“累卵”之危比喻国势之危,形象生动,打动了晋灵公的心。晋灵公在这件事上知错能改,也实属难得,正所谓“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走错了路而知道回头,是圣人所赞许的;错路走得还不远就能改归正道,是历代经典中所赞扬的。)
◎史海撷英
荀息以死报君
公元前561年,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逼走了公子重耳和夷吾,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并任命荀息为太傅,辅佐年幼的奚齐。
当年九月,晋献公于病榻前召见了荀息,委以托孤的重任。荀息叩头答应说:“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献公病逝后,荀息即立年仅11岁的奚齐为国君。当时,晋国人民对骊姬一伙的行为极为不满,都希望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能够回来执政。朝中大臣里克借给晋献公举行治丧仪式的机会,刺杀了奚齐。不料,荀息又扶立奚齐的异母弟卓子为国君。
不久后,里克和丕郑发动了兵变,杀死了卓子和骊姬,荀息深感有负于献公,便自杀了。随后,公子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至此,晋国的骊姬之乱总算完全平息了。
荀息受晋献公的重托,不食其言,忠于职守,最终不惜以死殉之,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贞品格。然而,他一味地愚忠于先君,却辜负了全国军民平息内乱、安定国家的希望,到头来反而使国家受到损失,自己也落了个身死的可悲下场。
◎文苑拾萃
成语“危如累卵”
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倒下打碎的可能。又作“危于累卵”。
这个成语出现得非常早,《战国策·秦策四》中说道:“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韩非子·十过》中也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也有“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则安”的说法;《梁书·侯景传》中“复言仆众不足以自强,危如累卵”这句话也用到了这个成语。
士会死谏救统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士会(约公元前660—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晋国重臣。
荀林父(?—前593年),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又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又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公元前636—前581年)。
晋成公七年(公元前600年),晋国与楚国争强,晋国的名将荀林父率师击败了楚军。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开始执掌国政,并率师与楚国进行了著名的邲(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然而,晋军因内部出现分歧,最终被楚军打败。
回国后,荀林父便主动请罪。晋景公怒气冲冲,喝令刀斧手把跪在地上的荀林父推出去斩首。
荀林父微微抬起头,沉痛地说:“我身为晋国的三军统帅,这次兵败楚国,我罪责难逃。国君要杀我,我没什么怨恨的。只是我死后,请国君能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晋国再次强大起来。”
大臣们都低下了头。他们都认为荀林父以前有功于晋国,打了一次败仗就处死刑,这是不合情理的。然而,大家都惧怕暴怒中的晋景公,所以谁都不敢为荀林父说几句公正和求情的话。
就在这时,静寂的宫殿里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大王不该杀他!”大臣们一看,原来是大夫士会站出来为荀林父说话了。
“败军之帅,罪大当诛。”晋景公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荀林父是我们晋国的栋梁之才,屡建奇功,进则尽忠,退则思过,这样的人杀了,只有我们的敌人才会高兴。”士会慷慨激昂地说,“大王一定记得我们晋国打败楚国的城濮之战吧?我军抓到许多的俘虏,缴到难以计数的武器和粮食。可是,先君文公还不敢高枕无忧。后来楚国的国君杀了得臣,文公高兴得载歌载舞,说:‘楚国没有能人来进攻晋国了,我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果然,楚国两代都一蹶不振。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有治国能力的大臣对一个国家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
晋景公静静地听着,脸上的怒气在渐渐消退。
“现在国君要杀的荀林父,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我们的敌人日夜想把他杀死,以削弱晋国的力量。”士会继续陈述着,“如果国君杀死了荀林父,那不是帮助了敌人,而让晋国遭到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吗?如果说他这次打了败仗,那只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这同他以前为晋国建立的功劳相比,好比太阳出现日蚀、月亮出现月蚀一样,怎么能损害它的光芒呢?”
“你说得很对,我险些枉杀了一位功臣。”晋景公走下座位,扶起了跪着的荀林父,当场赦免他的过失,恢复他原来的职位。
后来,荀林父也接受了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不久,他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的战役,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晋国的军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师攻灭了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东北),晋景公特意赏赐给他“狄臣千家”(狄人奴隶一千家)。同时还赏给士会晋国的瓜衍之地,并对他说:“寡人得到狄国的土地是你的功劳,要不是你的劝谏,寡人早已经失去荀林父了。”
◎故事感悟
晋景公一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欲杀主帅。士会不顾自身安危,以先君晋文公的事例说明了杀大将只会帮助敌人的道理,令晋景公幡然悔悟,保住了国之重臣,成就了以后的事业。这个故事既表现了士会以国事为重、冒险进谏的精神,也说明了正确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史海撷英
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楚国进攻郑国,晋国的荀林父奉命统兵救郑。到了黄河后,荀林父了解到郑国已经与楚国讲和了,便想回师。然而,将领之间却出现了分歧,中军副将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也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邲。
楚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开始时,楚庄王并没想要与晋军决战,后来采纳了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他的副手先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于是,楚庄王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
孙叔敖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没想到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忙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晋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在敖山设伏应敌,才最终得以不败。
◎文苑拾萃
成语“困兽犹斗”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仍。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这个成语就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记述的士会力谏救荀林父这一故事。士会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不喜反忧,他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楚军虽败,主帅得臣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更何况得臣是一国的宰相呢?”)
胥臣力谏保郤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四书章句集注》
胥臣(生卒年不详),字季子,别称司空季子。胥臣于晋文公回国后被分封于臼,故又被称为臼季,晋将。早年曾追随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力劝重耳接纳秦穆公之女怀嬴。回国后任下军佐。城濮之战中以虎皮蒙马,率战车击溃陈蔡联军。后推荐贤臣郤缺。
郤芮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晋惠公时为大夫。后来,他因反对晋文公归国而被杀。晋文公即位后,郤芮的儿子郤缺因是罪臣之子,不得入仕,躬耕于野。
晋国大夫胥臣知道郤缺是个有德有才之人,就在朝堂上向晋文公推荐了郤缺。
“这万万不可!”一位大臣反驳道,“郤缺是罪臣郤芮的儿子,怎么可以任用呢?”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
胥臣见殿上殿下都是一片摇头唏嘘,就正色道:“父亲有罪,儿子就不能起用吗?大禹的父亲鲧有罪,舜帝惩罚了他,但舜帝还是起用了鲧的儿子,治水不是获得了成功吗?怎么能因为父亲获罪的缘故而埋没人才,贻误国家的大业呢?”
晋文公也担忧地说:“郤芮有罪,国家惩治了他,他的儿子对此一定耿耿于怀,怎么能赤胆忠心为晋国效力呢?”
胥臣说:“士为知己者死。郤芮有罪伏法,是罪有应得。大王您现在重用郤缺,正是表明君王善于选贤授能,不拘一格,就连罪臣的儿子都能重用,那么天下贤士怎能不策马扬鞭、踊跃前来投奔您呢?再说了,君王认为郤缺会因家仇废公,这也是没有根据的。管仲曾用箭射击齐桓公,按理说齐桓公抓住了他,应将他碎尸万段才是,可是齐桓公却不记前嫌,重用管仲做相国,最终令齐国称霸诸侯。”
晋文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郤缺能和管仲相提并论吗?”
胥臣说:“郤缺也是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以模范的德行治理百姓,百姓就会讲仁义、尊君王、听命令,一呼而百应,令必行,行必果。如果能这样,国家何愁不强大呢?”
胥臣的一番话说得大家都动了心。晋文公也羞赧地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险些因为世俗的偏见损失了贤才。”于是召见了郤缺,任命他为下军大夫。郤缺果然很有才能,为晋国的强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奖励胥臣荐才的功劳,晋文公把“先茅”之地赏给了胥臣。
◎故事感悟
胥臣对罪臣之子郤缺没有丝毫偏见,相反,他充分认识到了郤缺的德与才,并努力推荐。对于他人对郤缺的不信任,他据理力争,并以历史事实说明了必须宽以待人、大胆任用人才的道理。他的话有理有据,颇有说服人的力量。
◎史海撷英
郤缺主张德治
郤缺在职期间,积极主张德治。他认为,晋国既为诸侯的盟主,自身就要“务德”,对各诸侯国也要“示德”。不过,他的观点与后来儒家的德治主张并不相同。他认为,霸主之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威与惠。诸侯国不服从霸主,必须以武力进行讨伐,示之以威;但诸侯国服从霸主,霸主就要多方怀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