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鱼钩与长矛
10211200000013

第13章 比较竞争优势——凭什么比别人更强大 (1)

第一节 我们如何才能比竞争对手更强大

从现实中读懂比较竞争优势价格只是客户价值中的一小部分,价格战只能带来一时的优势!从长远来看,它不能给客户带来持续的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优势,却会给整个行业带来致命的负面影响。

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几乎都可以用“价格战”来描述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所以,在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中,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两个基本的问题:中国公司为什么如此迷恋“价格战”?

如何避免“价格战”?

中国彩电10年价格战,谁是真正的赢家?

图4-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彩电行业的发展态势

几大重要竞争对手的战略

长虹的竞争战略:全线降价,29英寸彩电零售价一次下降1000多元,随后又连续多次降价,降价金额达到1500~1800元。

在《中国青年报》用《(东芝)火箭炮能否打下(长虹)红太阳?》等进行广告宣传,为中国民族工业唱“救亡进行曲”,对老百姓购买倾向影响很大。

1993~1996年,长虹形成了强大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库存优势,为降价行动进行了充足准备:

①长虹大量引进彩电生产线,在四川绵阳建立全国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

②对上游供应链除显像管外都进行了整合,很多元器件自己生产;

③在生产场地旁建立库房,租给显像管厂,保持了较低的库存。

TCL的应对:

1996年之前,TCL是“借船出海”的生存模式,彩电都是长城电子贴牌生产的,而1996年年初长城电子老板蒋志基因车祸去世,从而引起长城电子内部股权纠纷,TCL的生存模式面临极大挑战;面对长虹的降价,TCL无疑变成了“肉夹馍”。

决定收购长城电子,结果没有实现。

TCL应对长虹降价决定:快速跟进降价,抓住机会。

在《中国青年报》大幅刊登广告,主题是“召唤、拥抱”,宣传模式表现得很高调。

凭借TCL已经形成的全国性的自建销售网络优势,成功收购香港陆氏集团旗下的深圳佳丽彩电生产厂,成立深圳TCL王牌电子有限公司。

康佳的应对:

应对长虹降价,康佳的反应整整滞后一个月,随后采取三大措施:

①降价的幅度,长虹幅度为18%,康佳为20%;

②承诺显像管保修5年;

③提出康佳宣言,宣布永不拒绝挑战,提出口号“谁升起谁就是太阳”。

不同的渠道战略

长虹模式:大户粗放分销模式

与地方大户分销商合作(如郑百文、武汉工贸等)。

郑百文集中作分销,利用和银行的金融关系实现回款,设置跨地域的分公司,商品几乎以平价快速出手,甚至利用“返利扣点”;同时也会利用低价把商品跨地域批发给中小渠道商,造成市场价格混乱。

结果:①为长虹提供了规模效益的出口。②对中小彩电企业构成极大威胁,同时大大损害中小渠道商的利益。

TCL模式:草根式的有效分销模式

在全国大规模自建营销网络,1994年开始筹建一些地方办事处,1995年开始建立地方销售公司或分公司,大胆放权对基层组织进行建设。

结果:①有效销售实现了消费者直接购买,减少了库存,加速了资金周转,当时长虹100亿资金一年周转两三次,而TCL达到6~9次;具备了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康佳模式:开始类似TCL模式,但1998年后转而培养大户,与郑百文合作。

不同的竞争战略

长虹:市场在每年年底一两个月都会出现爆发式分销,而长虹大生产量、大库存、资金充足,因此每年都能在年底大赚。

1998年由于受全国洪水灾害的影响,决定下半年只储备显像管,7月和8月先后与7家大彩管厂签约;到1998年年底,长虹垄断了彩管市场。

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在1998年年底长虹彩管没有彻底放量。

TCL:采取“速度冲击规模”的营销策略。

过去的彩电都是黑壳,TCL率先推出银色系列,价格便宜、外壳漂亮,大大冲击了长虹大规模生产的黑壳电视的库存。

随后,彩电市场新品迭出,不同颜色外壳、不同外形、不同IT概念、不同细分市场等彩电层出不穷。

竞争结果

TCL在1998年总销量排名跃居第二位,前三名为长虹、TCL、康佳,长虹销售收入是TCL两倍。

2002年,TCL以221亿元的营业收入远远超过长虹。

决定竞争成败的因素

为什么弱小的TCL会战胜强大的长虹?

TCL打败长虹是中国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清楚地表明了比较竞争优势是如何获得的。

图4-2 TCL、长虹、康佳三家企业的销售额变化

当长虹通过生产线的建设获得成本优势之后,长虹发动了“价格战”,从而将成本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轻易就获得了彩电的霸主地位。

但这种比较竞争优势是外在的,也就是说是依赖规模建立的,而规模是建立在设备投入基础上的。所以,当长虹获得了比对手强大的地位时,长虹的比较竞争优势是资源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

一旦一家公司的比较竞争优势只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大上,而不是战略性的成功上,企业的生存注定面临危机!

那么,什么是战略性的成功呢?

TCL的成功就带有战略性。当长虹热衷于在大城市与郑百文等大渠道商结盟时,TCL选择了二、三级市场去精耕细作。TCL没有规模优势,所以无法获得成本优势,无法在价格上与长虹一决高低。

但TCL知道,决定成败的并不是价格,而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求并不是一个“低价”所能够概括的。

TCL发现,消费者不仅喜欢低价,他们还喜欢新款式,喜欢新时尚的产品,于是,TCL通过加快产品上市速度,缩短产品周期,并在二、三级市场精心培养渠道商,以“速度”战胜了长虹的规模!

一句话,成功是对趋势和变化的迅速把握!谁跟不上,谁就出局!

宝洁,一切服务于客户价值

宝洁的成功是战略上的成功,宝洁的战略就是对客户价值无限的追求。只要把握住消费者价值(非单纯的市场机会),就能赢得客户的忠诚。

始终如一地保持对消费者的敬畏,像看待自身一样看待消费者、关心消费者。

始终如一地关注消费者价值诉求,像捍卫自己的权益一样捍卫消费者的选择权。

始终如一地追求内部运作流程的改善,围绕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改进市场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改良产品设计,不断改善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互信互助关系。

宝洁:赢得消费者170多年的忠诚和信赖

1837年,宝洁是以生产肥皂和蜡烛的家族企业起家。如今,172岁的宝洁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全球雇员超过14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中有13个品牌,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家庭护理用品、个人清洁护理品、药品和食品等。进入中国后,宝洁凭借系列产品,迅速占据了中国洗涤用品市场高价位产品的绝大部分份额,成为中国日化的霸主。

表4-1 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末企业竞争点

心中永远装着客户:消费者就是老板

宝洁的CEO莱佛里在公司内到处灌输“消费者是老板”的理念。他说:“宝洁的一切经营活动,始于消费者,终于消费者。对于宝洁来说,最重要的利害关系者不是股东和员工,而是消费者。”

宝洁告诫自己的员工必须在“赢得两个瞬间”上下工夫,即“赢得消费者在商场发现产品决定购买的瞬间”,“赢得消费者首次使用宝洁的产品后,决定下次还用宝洁产品的瞬间”。

宝洁总部的“消费者投诉咨询处”平均每天会收到来自美国各地的11000通电话和3000封电子邮件。公司代表一边听顾客的投诉,一边将他们对宝洁产品的感受和顾客信息输入电脑,最后还要追问一句:“您还会使用宝洁的产品吗?”

宝洁清楚地知道,消费者的行为原则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怎么对待消费者,消费者就会怎么对待你!消费者肯向你投诉,那肯定是非常忠诚的消费者。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最优质的客户。他们的意见比花费大量的资金做市场调研得到的数据要珍贵得多。

宝洁的努力换来的是消费者170多年的忠诚和信赖。

多品牌价值定位:卖的其实是消费者权益

宝洁是世界上实行多品牌获得成功的著名案例。在美国,宝洁就有8个洗衣粉品牌、6种肥皂品牌、4种洗发精品牌和3种牙膏品牌。在中国,洗衣粉有碧浪、汰渍;洗发水有沙宣、海飞丝、飘柔和潘婷;香皂有舒肤佳、玉兰油等。在4种洗发品牌中,每一个品牌都有好几种功能型。每种品牌的市场定位都不同。

多品牌、多品类战略的前提是明确的市场细分,宝洁首先根据客户对洗发产品的需求不同,把客户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选择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设计不同的产品,然后进行定位。比如在海飞丝的广告中,肯定会看到头皮屑;沙宣的广告里一定有专业发型设计师;潘婷的广告中一定有营养头发的概念。这样的广告设计不仅仅让消费者熟知产品的定位,而且能让消费者产生心理共鸣。

消费者具有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不同偏爱,还往往喜新厌旧,这背后实际上是不同的选择,消费者有权购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宝洁的多品牌战略实际上卖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权。

运营系统:精确制导与开放合作

围绕不同的产品价值定位,宝洁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研究体系和经销商合作体系。

精确制导的市场研究体系

宝洁内部流行一句话,消费者的话不一定能够说出他们真正想要的,但是他们会通过他们的各种行为告诉你他们要什么。所以,宝洁的消费者市场研究作得非常细致。

首先,每年宝洁都会针对消费者进行普查,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宝洁每年都会对全球超过700万的消费者进行近距离接触。仅仅在头发护理这一方面,宝洁公司每年都对超过4000名的亚洲妇女开展市场调查。

其次,宝洁对消费者进行了系统性分类。比如,宝洁公司把消费者分成:经济价值追求者、柔顺头发追逐者、头皮屑关注者、敏感发质者、时尚追逐者,这几类消费者对应着不同的品牌。每年宝洁公司都会研究这几类消费者的比例变化,审视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如何定位。一旦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宝洁就会对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作出相应调整。

再次,针对细分消费者群制定相应的营销方法。宝洁擅长对消费者心理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宝洁非常重视品牌的命名,宝洁知道,一个恰当的命名能激发顾客美好的联想,增进顾客对产品的亲和力和信赖感。宝洁通过对英文单词的精确选择来给产品的品牌命名,而中文名字与英文也要在意义和发音上很协调地配合:飘柔、海飞丝即是其中的经典。

帮助经销商成功是宝洁分销体系的核心内容

宝洁认为,公司的成长离不开经销商的支持。所以,宝洁努力为经销商提供超值服务。比如,宝洁每年都会为经销商作一定的市场调查,调查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消费心理。通过这个调查,帮助经销商提高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的能力和方法,改进现在店面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宝洁和沃尔玛之间的合作是供应链协同的典范。沃尔玛向宝洁共享了电子信息来改善双方的业绩,宝洁成为通过计算机与沃尔玛联网的第一批厂商之一,宝洁则在本顿维尔设了一个70个人的小组来管理其出售给沃尔玛的产品,到1993年,沃尔玛已经成为宝洁公司最大的客户,每年经营大约30亿美元的业务,约为宝洁公司总收入的10%。

IBM,王者归来

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一个企业,无论过去如何辉煌,一旦脱离了客户,就只能面临被客户抛弃的命运。

客户是战略基点,任何公司获得长足发展的唯一源泉只能是客户!回归客户、持续服务才是企业成功的唯一法宝。

IBM被称为“蓝色巨人”,1982~1985年,PC占据整个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的56%,成为美国企业的象征。

这些荣誉足以使IBM有理由认为“IBM的小型机技术战无不胜”!这种自以为是的、脱离客户的想法使得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迅速崛起。1992年,IBM亏损50亿美元,40万员工被裁掉50%!惨痛的现实,使IBM面临分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