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发挥语言功能,而且交流充满自信。相反,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在与他人交往中,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和种种弊端。那么,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人际交往呢?
1.自卑感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只知其短不知其长,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社交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会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魅力和独特个性,形成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在西方学者调查资料中患病率为10%~13%,可见该病发病率之高。社交焦虑障碍大多数起病于少年青春期(13~19岁),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其学习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就会减少,工作、学业能力与社交生活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据门诊临床咨询案例统计,社交恐怖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未婚独身、教育程度低、社会阶层低及失业者居多。
社交焦虑障碍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害怕被人注视与评论。
②认为别人能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与窘态。
③预计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否定或蔑视的。
④在害怕的场合采取回避或痛苦忍受。
⑤在害怕的场合常伴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频等躯体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的典型恐怖情境包括:被介绍给别人,与上级或异性见面,约会,接电话,接待来访者,在被别人注视的情况下写字或吃东西,公开场合讲话,上公厕,在商店与人谈价或试穿衣服等。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理较长,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小,仅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起病年龄大和不合并其心理障碍的社交恐怖症患者的缓解可能性大一些,但社交焦虑障碍本身却是能够治疗的心理疾患。治疗它时,首先要通过药物以缓解对恐怖情境的害怕情绪和躯体症状;其次须结合认知治疗,纠正引起焦虑、紧张的错误认知以减轻期待性焦虑;再次须进行行为脱敏和社会技能强化训练以减少回避行为,协助其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该项治疗最好在心理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2.怯懦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抛弃。
3.成见和排他心理
对自己不满的人抱有成见,因此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皮感和厌恶。排他心理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酌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4.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5.利用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6.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7.固执
固执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易冲动和诡辩、缺乏幽默感等特点。固执的人常常发生与朋友分手、与恋人告吹、夫妻不和等情况。固执可分为感觉性固执、记忆表象固执、情绪固执,这些心理现象可以连成一体,形成一种习惯,当别人破坏这种习惯时,就会使个体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固执。
自尊心过强是导致固执形成的基础。自尊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自尊只会用执拗、顶撞、攻击、无理申辩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必然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浮夸、傲慢、懒惰、墨守陈规也是构成固执性格的要素。这种人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对周围环境或人漠不关心,易与人发生摩擦,处不好人际关系。自己的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积聚无处排解,最后陷入心理变态的泥潭之中。
固执是可以说服的。首先,要克服虚荣心。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使虚荣心这种变态“能量”得到转化,达到心理平衡。其次,要提高个人修养,丰富知识,把自己从教条和陈规陋习之中解脱出来。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谈论别人的不足,要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三,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加强自我调控,学会使用感情转化的心理调适方法。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8.嫉妒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指出:“嫉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
嫉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且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遁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0种嫉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嫉妒的特点是:
①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
②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
③潜隐性——大多数嫉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