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肠子
哈萨克族最拿手的技艺要数做马肠子。挑选膘肥体壮的马宰杀后,取其马肠洗净,将马的肋条切成条肉,连同肋骨撒上盐、胡椒粉等佐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两头用畜筋扎紧,挂在屋里先用烟熏后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另外还有一种叫“碎肉马肠”,即把马肉切成小块,拌入作料,然后灌进马肠内,将口扎紧,吊起来,用烟熏十几天后即成。还有一种腊肉,是将瘦牛羊肉上撒些盐,灌进马肠内,两头扎紧口,吊起来晾干即成。哈萨克族的马肠和腊肉脂肪丰富,油而不腻,瘦肥分明,不仅颜色悦目,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特殊的风味。哈萨克族把腌制和熏干的肉叫“索古姆”,马肠子则称“嘎孜”。如果在隆冬季节来到牧区,正是哈萨克族牧民展示他们烹饪技术的时候,准叫人耳目一新,大饱口福。马肠子已成为哈萨克族标志性食品,颇受哈萨克族的青睐,现在,哈萨克族的马肠子已成为多民族的佳肴,也是宴席中受人瞩目的特色肉制品。
“奥特喀瓦甫”
“奥特喀瓦甫”是哈萨克族的一种古老的烤肉方法。做法是挑选一只肥壮羊羔宰杀后,剥皮,去头、内脏、蹄、尾,然后取颈、胸、大腿、前腿等部位的肉,切成小块,放进洗干净的羊肚子(羊胃)里,放稍许盐水,不再放其他作料,然后把羊肚子口扎紧,埋在沙堆中,沙上面堆些柴火。一般要求柴火多一些,要把沙堆覆盖住,一次点燃就可以了,不需要续柴,但柴的数量一定要够。一般要烤4~5个小时,利用热辐射将羊肉烤熟。上午烤中午就可以吃,中午烤下午就可以吃。其味鲜嫩可口,是野外最美的佳肴。这种烤肉的方法主要是远离毡房的牧民采用的,这样在烤制过程中既不用锅,也不用其他金属工具,就可以做出美味的烤肉来,反映了哈萨克族的智慧。现在一些清真餐馆,也用这种传统的方法烤肉,以招揽客人。
马驹肉
马是哈萨克族的翅膀,他们酷爱马,在生活中离不开马。但是草原上来了尊贵的客人,都要宰杀马驹待客。用马驹肉来招待客人是哈萨克族最高的礼遇,这也表达了哈萨克族对客人的真诚和热情。
用来招待客人的马驹是经过挑选的,一般是膘情好、没有疾病的1岁的马驹。牧民在宰杀羊羔招待客人时,在颜色上有选择,即不宰杀黑羔待客,但对马驹却没有严格的选择。马驹选好之后,要牵到毡房门前,请客人过目,并要经客人允许,主人借此机会向客人祝福。客人中的长者也要代表来宾向主人表示感谢,并祝愿主人和草原上的人民繁荣兴旺。这种仪式,哈萨克族语叫“巴塔”。经过这种“巴塔”仪式之后,马驹才能拉去宰杀。宰杀马驹的任务必须由男人完成。宰杀时,要把马的头朝西南方向,宰杀者要念经祷告,然后才能杀马驹。马驹宰杀之后,立即剥其皮,去其内脏,去头和蹄,洗净后切成大块肉,放入清水锅里煮。马的肠子洗净后要灌上切碎的马驹肉,并放油、盐、葱等佐料,扎紧肠口,和肉一起放在锅里炖。在给客人吃马驹肉时,要按照客人的不同身份,分给不同部位的肉,每一部分的肉都有一定的讲究。
在吃马肉之前,主人要用奶茶、“包尔萨克”、奶油、奶疙瘩、糖果等食品招待客人。肉炖好后,盛在大盘子里,摆在餐布上。这时主人和客人还要举行“巴塔”仪式。席间,主人不断地向客人们敬肉,以表达其盛情。马驹肉属热性,肉嫩而鲜美,且富有营养,是难得的补品。吃完马驹肉,主人还要拿出发酵的马****,敬给客人。
“冬拜吉干”
“冬拜吉干”是在宰羊之后给客人做的一种美餐,原料是羊肝和羊尾油。“冬拜”的意思是“背”,“吉干”是肝子。“冬拜吉干”就是在肥羊尾油上面加一块羊肝的意思。这种美食就是把熟羊尾油切成薄片,再在上面放煮熟的薄片羊肝。
这种美食的做法较简单。羊宰杀后,用新鲜的羊肝和羊尾油同羊肉一起煮,煮熟后,把羊肝切成薄片,羊尾油也切成薄片,然后按羊尾油片的大小,把羊肝薄片放在羊尾油上面,并撒些孜然、精盐和胡椒粉等调味品。羊肝煮后味淡,羊尾油却肥腻,奇怪的是两者一起吃时,却产生香而不腻的效果,所以这种美食往往使人“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同时,根据客人的多少,羊肝和羊尾油的厚薄也不一致,客人多了,可能就薄,客人少了,可能就厚,总之,要保证每位客人都能吃到“冬拜吉干”。主人做这种美食,有着一定的含义,是向客人暗示,锅里煮的羊肉,不是从街上买来的,而是专门为客人宰杀的,这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真诚和热情。
“肖尔巴”
“肖尔巴”是肉汤的意思。主人在客人吃完肉后,都要给客人端上一碗肉汤,汤里一般不放蔬菜和调料,只放些盐和洋葱。人们往往把这种富有营养的汤汁作为一种营养品,除了平时食用外,还常作为产妇、老年人的补品。一般在喝这种汤时,多就馕或泡馕吃。在牧区或在城镇的少数民族,请客人吃完羊肉以后,也常端上一碗“肖尔巴”,请客人品尝汤的味道,同时,也有“原汤化原食”的作用。肉汤多属温性,所以在冬季多喝羊肉汤,既可增加营养,又可增强御寒的能力。
“哈克塔汗叶特”
“哈克塔汗”是哈萨克语,意思是烤,“叶特”是指肉。哈萨克族的烤肉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首先他们在肉的选择上比较严格,大都选择最好部位的肉来烤,主要选用羊或牛的胸部肉,这个部位的肉较嫩,含脂率高,但油而不腻,味道可口。哈萨克族常用胸部肉来招待女婿。烤的方法也是十分有趣,一般用柴火作燃料。把肉从骨头上剔下来后,穿在削尖的木棍上(一般用戈壁滩上的红柳条,也有用铁丝),等柴火烧红没有烟后,再放在上面烤。烤时只撒些盐,不撒其他调味品,等烤到焦黄时,即可食用。其味鲜嫩可口,令人垂涎欲滴。
哈萨克族在招待贵客时要宰羊,但在吃肉之前,要先上这种烤肉和“冬拜吉干”,并要端上马奶。这种招待方法表示主人是专门为客人宰杀的羊,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诚意。
“阔腾依西克”
“阔腾依西克”是哈萨克族牧民喜欢吃的牛大肠,其味可口,而富有营养。它和马肠一样,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同时,它也是哈萨克牧民冬季常备的肉食品。
其原料主要有牛大肠、牛肉、盐等。做法是将牛宰杀后,取出牛大肠洗净,晾干,将肥牛肉和油切成块,拌上盐,稍晾后装入牛大肠内,肠子两头扎紧,吊起来,用烟熏干即可。食用时,要用水煮上半个多小时,切成薄片,即可食用。牧民一般在11月准备过冬时,做这种牛肠,一直可吃到来年的春季。特别是到了饲养的母牛生第一胎牛犊时,哈萨克人家一定要吃这种牛大肠,一是为了庆贺,二是希望母牛小牛平安,将来能产更多的奶。
3.饮料类
奶茶
奶茶是哈萨克族不可缺少的饮料,人们常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哈萨克族喜欢喝茶,配上****,烧制成奶茶,具有诱人的芳香和可口的味道。哈萨克族烧制奶茶十分讲究,由于部落的不同,烧制奶茶方法也有区别。在伊犁地区,他们用茶壶熬茶水,而开水用“萨玛瓦尔”(一种茶炊,原理和火锅一样,中间烧火,四周水就开了)烧,使开水始终保持滚烫,喝奶茶时把“萨玛瓦尔”、茶壶、奶皮子、盐水4样东西摆在跟前,用小碗先将鲜奶和奶皮子放在碗里,再倒上浓茶,最后用开水冲淡,再放盐水。每碗奶茶都要经过这4个步骤,这大概是哈萨克族的茶道。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烧奶茶却不用萨玛瓦尔,而是直接在锅里先将水烧开,然后放茶叶,熬制一段时间后,再兑入牛奶。奶茶盛到碗里后,还要放一些奶皮子或酥油,这种奶茶上面飘着油花,散发着奶的香味,十分诱人。
奶茶的原料主要是茶、盐和牛奶或羊奶,但牧放骆驼的哈萨克族也用驼奶烧奶茶。无论什么茶,经他们配上****烧制成奶茶,都具有诱人的芳香和可口的味道。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砖茶用刀切碎,放入铜壶或水锅中煮;茶烧开后,加入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加盐即成。但也有不加盐的,只将盐放在一边,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增加盐量。
奶茶是哈萨克族最普遍的饮料,无论到谁家,主人都会烧奶茶来待客,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都要先烧奶茶,然后再做饭。给客人的奶茶不能是隔夜的,也不能是剩下的,而是要烧新鲜的,这表达了哈萨克族的待客之道。
牛奶
牛奶是哈萨克族一日三餐离不开的必需品,他们在喝奶茶、做奶制品以及做馕时都离不开牛奶。哈萨克族几乎家家都有三五头奶牛,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生活的需要。哈萨克族牧民饲养的大都是哈萨克土种牛,产奶量较低,每天产奶10~15公斤,但含脂肪率较高,一般含脂率可达5%~6%。近年来,哈萨克土种牛得到了改良,产奶量有所提高。哈萨克族牧民一天早中晚要挤3次牛奶,还要给牛犊留些奶,保证牛犊的成长。
羊奶
羊奶也是哈萨克族的主要食品。在一些牧区,牧民在母山羊的哺乳期,也会少量地挤绵羊、山羊奶,补充牛奶的不足。也有的牧区专门饲养挤奶用的山羊。山羊耐粗饲,吃得少,容易放牧,产奶量高于绵羊,一般一天可挤羊奶2~4公斤,所以在一些牧草较少的山区,都饲养山羊,既可以当做肉食,又可以当做奶源。山羊奶营养丰富,是老人和小孩的营养品。
骆驼奶
哈萨克族人把骆驼奶称为“曲拜特”。哈萨克族除了喝牛奶外,还喝骆驼奶。骆驼奶色雪白,浓度大,味甘醇,据说比马****更富有营养。骆驼奶挤下后,一般要经过3~5天的发酵即可饮用,同时在发酵时还要不断地用木杵搅动,使之充分发酵,产生泡沫,味道浓香。新鲜的骆驼奶也可以直接饮用。骆驼奶还可以烧奶茶,其味更加香甜。在骆驼较多的地区,哈萨克族就饮用经发酵的骆驼奶,它不仅是消暑解渴的饮料,而且营养丰富,是治疗肺结核、胃病等疾病的良药,同时也是招待客人饮品。骆驼产奶量少,一天可挤1.5~2公斤,所以骆驼奶尤显珍贵。
马****
马****,哈萨克语称作“克姆孜”,是哈萨克族最喜爱的饮料。因为这是一种经发酵的饮品,含有少量的“酒精”,一些汉族人管它叫“马奶酒”。哈萨克语的“克姆孜”中,并不含“酒”的意思,它主要作为富有营养的饮料和能治病的药剂来饮用。
做马****的方法颇为奇特。牧民们将刚挤下来的马奶装在马皮制成的皮桶里,放进陈旧的马****,作为发酵剂,置于保温处,使之发酵,每天用木杵搅动数次,几天过后,就成了略带咸酸、清凉适口、沁人心脾的马****。元代诗人许有壬形容马****“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清代诗人肖雄说它“其性温补,久饮不间,能返少颜”。马****不仅营养丰富且能消暑解渴,还是治疗肺结核、胃病的良药,所以一直受到哈萨克等民族的青睐。有的哈萨族牧民还把未加工的羊尾油放进皮桶里和马奶一起发酵,使其味更香更美,富有营养。
马****虽然含有少量的酒精成分,但绝不醉人,连喝十几碗亦不伤脑,还能起催眠作用,故饮后常安然入睡。哈萨克族人喜欢用马****招待客人,到了哈萨克毡房,热情好客的主人常会端出一盆马****来款待客人,还陪客人一碗一碗地喝。同时用桦木制的木勺上下搅动盆里的马****,据说这样可以增加马****的味道。你喝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哈萨克族牧民喝马****还用一种连体木杯,哈萨克语叫“沙布塔雅克”。这种杯子只有一个把手,两只杯子连在一起,杯子的底部相通,喝完一个杯子的马****,马****会自动流入另一个杯子里。杯子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分别用马驹的年龄来命名。哈萨克牧民对不同的客人用不同的杯子招待。
哈萨克族喜欢喝马****的习俗,和他们饲养伊犁马、哈萨克马、巴里坤马和伊吾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马除了有良好的速度、持久力外,还有叫人想不到的产乳能力,这为哈萨克族牧民提供了丰富的奶源。据介绍,成年母伊犁马除供幼驹哺乳外,每天可挤乳5.4公斤,按牧民习惯的挤乳期120天计算,每匹马可挤乳648公斤。哈萨克马日挤奶量为4.4公斤,而巴里坤马日平均产乳达7.74公斤,在120天的挤奶期中,巴里坤马总产量达928.8公斤,和一般的母牛产的奶差不多,真是产奶大王!新疆的马一般在3周岁时性成熟,即可参加配种,一般体质好的马匹到20岁仍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那么,一匹母马就可以为牧民提供至少近17年的奶源。马的妊娠期330天左右,4月开始产驹,到7月为产驹高峰期,这个时候,是马奶大量上市的季节,也是“马奶流成河”的黄金时刻,此时的草原,家家户户马奶飘香。
“喀拉喀特”
哈萨克族牧民到了冬季,还常用各种野果干来制作各种饮料,“喀拉喀特”便是其中之一。“喀拉喀特”是一种野果,似花生米大小,呈紫色,长在灌木丛中,形似野山楂,味酸甜、可鲜食。到了夏季,这种野果满山遍野。牧民们除了鲜食外,还采集来晒干。其做法是先将“喀拉喀特”洗净,然后用开水冲泡,并放砂糖搅拌。凉后,汁呈紫红色、味酸甜而富野果香味,十分可口。这种饮料含有大量维生素C,是牧民用来作为降血压和泻火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