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孜拜”
“苏孜拜”是哈萨克族牧民秋季食用的饮料。主要原料是酸奶。在秋季由于温度低,****得不到充分的发酵,所以秋季的酸奶已不太酸。
制作方法是将牛奶或羊奶放在皮口袋里发酵;发酵好后,放在布口袋里吊起来,使酸奶中的水分沥尽,酸奶就成了块状。食时,将块状酸奶取出放在碗里,再用开水一冲即可。这种味酸甜的饮料营养丰富,牧民在劳动之后喝一碗“苏孜拜”,既解渴又可解除疲劳,同时又可充饥,一举三得,因而受到牧民的欢迎。
“霍尔柯德克”
大家知道,烧牛奶都要用锅或是其他器皿,但是,哈萨克族牧民烧牛奶不用锅就能烧开,这真是个谜。这种方法是牧民在实践中创造的,而且很科学。过去,牧民外出放牧,都无法带锅,只带一个木碗或是木盆作为喝水的工具,再带一些干粮。后来,他们发现在烧热的石头上泼上水,石头就会溅出滚烫的热水,这个现象给了他们启示。于是他们将挤下的牛奶或是羊奶,倒入盆或是较大的木碗里,然后把石头洗净,堆起来用柴火烧,将石头烧得滚烫,再将滚烫的石头放进牛奶里,牛奶或羊奶遇热后,就会沸腾,这表明****已经熟了,可以饮用。这种烧开的牛奶就叫“霍尔柯德克”。这种古老的烧****的方法现在已基本绝迹。
“阿西玛勒”
哈萨克族是一个喜欢喝饮料的民族,夏季他们喝马奶,到了冬季喝一种叫“阿西玛勒”的饮料。其原料主要有小米、大麦、小麦和酸奶子等。
做法是先将大小麦和小米放在木制的深槽里,用木杆敲打,使其脱皮,然后放在温水里泡涨,再放在水里煮开,凉后兑入酸奶放在盆中,捂上棉织物之类的东西,使其温度保持在摄氏20多度,经两三天的发酵后,即可食用。食用时还要兑入少量煮熟鲜牛奶。这种饮料略带一些酒味,又有甜味和香味,十分可口,而且含有淀粉、糖、脂肪、乳酸等营养成分,能助消化。哈萨克族牧民在吃完肉后,常饮这种饮料。
“库鲁特”
“库鲁特”是哈萨克族牧民冬季饮用的饮料。原料是夏季贮存的酸奶疙瘩。
制作方法是,头一天晚上将酸奶疙瘩掰开,砸碎,用水浸泡。第二天再用勺子不断地搅拌,直到成为粥状时,即可食用。这种饮料呈乳黄色。有人喝时还兑入鲜牛奶,其味更加甜美。由于原料是酸奶疙瘩,所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味醇香略酸。这种饮料既可充饥,又可解渴,还可助消化。
4.奶制品等
奶皮子
奶皮子是哈萨克族的一种奶制品,哈萨克语叫“喀依玛克”。奶皮子营养丰富,色微黄,成稠状,有浓浓的奶香味,是哈萨克族喝奶茶、做酥油的原料。奶皮子的做法是将牛奶挤下后,放在大锅里用文火稍加温,奶中的脂肪就会慢慢地浮出表面,形成一层皮,取其表面的脂肪,即为奶皮子。
酥油
哈萨克语把酥油称为“萨拉玛依”,意为黄色的油,是奶中的珍品,色呈黄色,所以也有人称其“黄油”,由于是从奶中提取的脂肪,又有人叫它“奶油”。酥油是营养极为丰富而又有奶香味的奶制品,也是哈萨克族群众生活中离不开的食品,常用来抹在馕上或是放在奶茶中,味道十分可口。酥油的做法是把奶皮子略加发酵,加水和少许盐,用手不断地揉,使里面的蛋白质和水分离出来,去掉水分后,剩下的脂肪即成为金灿灿的酥油。每100公斤牛奶只能提取4~5公斤的酥油,所以显得珍贵。哈萨克族储存酥油有一种特殊的方法,他们将羊肚子洗净并刮干净,晾干后把做好的酥油装在里面,这种包装具有不渗油、不走味、不怕挤压、耐储存的特点。哈萨克族做酥油的季节主要在夏季,到了冬季仍有酥油吃,这主要是因为采用羊肚子做成包装。
奶疙瘩
奶疙瘩,哈萨克族称“库尔特”,意思是奶干。奶疙瘩是哈萨克族经常食用的一种奶制品,除了自己食用外,还用来待客,有时还作为礼品赠送给客人,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在牧区夏季是牛奶最多的时候,也是做奶疙瘩的旺季。奶疙瘩具有香甜可口和耐储存的特点,哈萨克族牧民要把夏季做的奶疙瘩存放装着酥油的羊肚子到冬季食用。同时奶疙瘩还是做面条、“金特”的材料。奶疙瘩的做法是将牛羊奶烧开后冷却,装入皮囊中发酵,然后装在布袋里,沥净其水分后取出,然后用手捏成疙瘩形,或掰成块状摊晒在芨芨草帘上,约三五天即成。奶疙瘩略有酸味,所以人们称其为“酸奶疙瘩”。
奶豆腐
奶豆腐是完全用牛奶做成的一种食品,不加其他东西,其色纯白柔软,很像豆腐,鲜嫩可口,可直接入口,有诱人的奶香味。其做法是,将发酵好的酸奶倒入布口袋里,然后把装酸奶的布口袋吊起来,让酸奶中的水分沥出来,在排出水分的酸奶里加一些新鲜熟牛奶,搅拌后再用木板压成饼形,用刀切成片状,即成奶豆腐。
酸奶子
牧民们称“酸奶子”为“克德克”,是牧民在夏季主要饮用的食品。提取过酥油的****是酿制酸奶子的最好原料,其方法是把这种****倒入皮制的口袋里,让其发酵便成为既能充饥又可消暑解渴和助消化的酸奶子。哈萨克族的酸奶子味微酸,醇香可口,营养丰富。还有一种酸奶子所用的原料是不提取脂肪的,直接用牛奶发酵,味道更香甜。酸奶子是哈萨克族待客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的良方,吃完肉以后,都要喝碗酸奶帮助消化。
奶酪
“奶酪”哈萨克语称“依里木齐克”,是一种令人垂涎欲滴的奶制品,色焦黄,具有香、酥、甜等特点,吃起来油香满口,奶味扑鼻,久放不会变质。奶酪的做法比较费事,首先要从山羊胃里取出一种“发酵粉”,晾干榨碎呈粉状,放在烧开晾凉的牛奶里,使牛奶发酵。然后将牛奶放在大锅里用文火慢慢地熬,直到煮干,剩下来的即成奶酪。这种奶酪可以说是不提取奶油的酸奶的结晶体。40~50公斤牛奶,只能熬出1~2公斤的奶酪,弥足珍贵,哈萨克族牧民一年四季食用,同时也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胶奶
胶奶,也叫“初生乳”,是牛羊产羔后第一、二天挤下的奶。这种奶色淡黄,较稠,味香,含脂率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这种初生乳不能直接饮用,而要烧开后兑入牛奶或是做成其他奶制品。哈萨克族牧民主要把这种乳品给孩子、老人或是体弱的人食用,作为一种没有副作用的强身健体良药。
“乌孜”
“乌孜”是哈萨克族牧民制作的一种营养极其丰富的乳制品,用来作为给老年人和小孩增加营养的补品。原料主要有牛或羊的大肠,牛羊的初生乳。做法是宰杀牛羊时,把大肠取出来,洗净,一头用绳子扎紧口,将牛或羊的胶乳(初生乳)灌在肠内。胶乳灌满后,扎紧口,放在锅里用水煮,约20分钟即熟。食用时,切成薄片。这样胶乳成了豆腐状,味香而甘,十分可口。
“乌孜”是一种营养极为丰富的食品,色灰白,每年四、五月份,是牛羊产羔季节,也是制作这种食品的旺季。如果这个时候来草原做客,你将会幸运地尝到这种食品,其他季节还吃不到,因此颇为珍贵。
“切尔特勒塔克”
“切尔特勒塔克”是哈萨克族牧民冬季食用的一种甜食。不过,每次食用的量很少,像城里人吃果酱那样,每次在馕上稍微抹上一点即可。其原料主要有马油、砂糖或是冰糖。做法是将马油在锅里炼好,放入砂糖或是冰糖,使糖完全溶解在马油里即成。
马油属热性,在冬季也不凝结成块,和糖成粥状,类似蜂蜜。哈萨克族牧民冬季早上常常用馕抹上这种食品吃,不仅增加热量,而且还可以御寒。这种食品一般在冬季时制作,做好后放在洗净晾干的羊肚子里,整个冬季慢慢食用,也常用来招待客人。
(二)主要炊具及餐具
“塔巴”
“塔巴”是哈萨克族牧民烤饼的专用锅。这种锅是生铁铸造成的,圆形,直径约30厘米,形状和汉族的平底锅相似。这种锅虽是平底,但锅沿较深。锅底和锅沿都较厚。使用时要双锅同用,将两个锅对扣起来,把发面饼放在中间,锅的上下都放点燃的干牛粪,使饼受热均匀,烤出来的饼脆而香。由于锅沿深,烤出来的饼很厚,可达7~8厘米,外面焦黄,中间松软,味道很香。这种锅体积小,便于携带,适合牧民的流动生活。
“沙布塔雅克”
盛夏,在新疆草原上旅行,如果走进哈萨克族的毡房里,热情好客的主人总要拿出美味可口的食品来招待客人。有趣的是一些乳制品不是盛在盘里或碗里,而是专门放在精制的木制器具里,如果主人用醇香的马奶来招待你,你就会发现,马奶盛在木桶、木碗、木杯里。哈萨克族牧民喜欢用木制餐具,把它们称之为“沙布塔克雅”。在牧区有专门从事木器制作的能工巧匠,他们用锯、刀、斧等简单的工具,制作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木器。这些木器有的漆有彩色图案,有的雕有花纹,件件都是招人喜爱的工艺品。
哈萨克牧民喝马奶子时,最讲究使用“沙布塔雅克”。从盛马奶的木盆、搅动马奶的木杵,到喝马奶的木碗、木杯都是用桦木做成的。据说用桦木做的器具盛马奶,可使马奶不变味,保持醇香味道。有趣的是,在盛马奶的木杯中有一种两个或三个并排在一起的“连体木杯”,只有一个把手,而杯子的底部却是互相连通的。连体木杯有大有小,其容量也不一样,牧民在给不同大小连体木杯取名时,还和马的年龄联系起来。如盛2~3公斤马奶的木杯叫“托纳塔雅克”(4岁马);盛1~1.5公斤的木杯叫“库纳塔雅克”(3岁马);盛1公斤以下木杯叫“托恩塔哈”(2岁马)。用连体木杯盛马奶招待客人,表示哈萨克族牧民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用这种木杯盛马奶既可以保持马奶的鲜美的味道,又可使客人多喝,所以只有来了客人,牧民才拿这种特殊木杯来盛马奶,使客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莫斯”
“莫斯”是哈萨克族牧民用来烧茶的吊炉。它由三根约80厘米长的铁棍组成。铁棍粗细约15厘米。三根铁棍的顶端有一个铁环,把三根铁棍连起来,铁环的下端还吊一个30多厘米长的吊钩,是用来吊茶壶用的。使用时,把三根铁棍撑开,形成三个固定的点,使吊炉不易歪倒,然后把茶壶吊在上面,茶壶的下方堆柴火燃烧即可烧茶。
这种吊炉是因牧民流动生活而产生的。每当搬到一个地方,立即可以在露天生火烧茶,同时便于携带和运输,也不占地方。另外拆装也十分方便,只要有个稍平坦的地方就可以烧茶。这种吊炉在伊犁、阿勒泰等哈萨克族集聚的地方较多见。
“奥夏克”
“奥夏克”是哈萨克族牧民所用的一种铁制移动式的炉子,多在露天使用。这种炉子构造简单,可以拆卸和组合。主要部件是一个铁制的圆扁铁,下面有三条铁腿,把三条铁腿一接,铁锅放在铁圈上,即可生火做饭。这种炉子大小不等,一般铁圈的直径为50多厘米,炉高40厘米左右。讲究的在铁圈上还有花纹。有的是把铁腿和圆圈焊在一起,不能拆卸。无论哪一种,对牧民来说搬迁都很方便。每迁移一个地方,马上可以煮肉做饭。这种炉子也是因牧民的流动生活产生的。
“沙巴”
“沙巴”是哈萨克族牧民盛马奶、酸奶的工具,主要用马皮、牛皮做成,形如口袋,所以汉族群众称其为皮口袋。
皮口袋的大小不一,大的一次可盛100公斤马奶,小的可盛10余公斤。哈萨克族牧民常年喝马奶和酸奶,这种皮口袋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
制作这种皮口袋的工艺十分有趣。一般哈萨克族牧民在过冬时,都要选择较肥的马宰杀,作为过冬的肉。而马皮是做皮口袋的主要原料。马皮剥离后,要把毛剃去,晾在房顶上,让油烟熏上一年,然后将被熏的毡子同马皮一起煮,煮上一两个小时后,捞起来晒干,刮去马皮上的脂肪,用手不断地揉,使其变软。马皮鞣制好后,裁成粗瓶状的口袋,上口要小,并用驼毛捻成的线缝起来即成。皮口袋做好后外面要涂些羊油,这时皮口袋呈褐红色,油亮生辉。皮口袋是适应牧区常搬迁的特点而产生的,并且有盛马奶、酸奶不变味,不生锈,不怕挤压,耐用,易搬迁等优点。一个皮口袋可以用上几十年。
“卡那齐”
在哈萨克族的牧民中,有一种盛酸奶的皮口袋。他们称为“卡那齐”。这种皮口袋是专门用山羊皮制作的。其制作方法也十分有趣。宰杀山羊时,剥皮时十分讲究,不从山羊肚子中间破膛,而是从山羊后部开口,把整个山羊皮翻过来,使其保持完整。山羊皮剥下后,要除去表面的羊毛,并要翻过来晾晒,过后用酸奶子熟皮,用刮刀刮去脂肪和肉,然后不断地揉,使其变软。羊皮处理好后,扎住羊皮的尾部和4个蹄子,羊脖子部位作为袋口。
山羊皮较厚,结实,而且韧性好,盛酸奶不变味,同时便于携带。这种皮口袋大小不等,一般可盛10~30公斤酸奶。
“开仁”
“开仁”是哈萨克族牧民贮藏酥油的专门器皿。它是用羊的胃加工成的。制法是:羊宰杀后,取出羊胃(俗称羊肚子),倒出粪便,在水里洗净,稍用开水烫一下,然后用刀子刮净上面的膜,吹上气,扎紧口,在外面晾干即成。开仁呈半透明状,淡褐色。
牧民在夏季做好酥油拌上盐后,大都将其贮存在这种特制的羊肚子里。这种羊肚子具有不渗油、不变味、防潮、防水等优点,同时经济实惠,易加工生产,大的羊肚子可盛15公斤酥油,小的也可盛2~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