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己快要发脾气时,要有意识地通过其他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这样一来,就不会使自己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了。每个人都要充分利用情绪转移的正面作用,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呈现出灿烂晴空。
遇事会变通,不钻牛角尖
钻牛角尖的人喜欢把自己逼进一条死胡同里,明知前面没有路,却还要拼命地往里钻,费力费神,劳而无功。当遭遇挫折时,就应该学会退一步,放开视野,放开胸怀,转变思维方式,以便能更好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固执的人,凡事都喜欢较劲,总是爱钻牛角尖,遇事思维僵化,办事过于死板,从不考虑事情的各个方面及事物的多样性,只认定自己的想法,跌跌撞撞走下去,最终山穷水尽、难以自拔。一般来说,这类人只会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受阻,由于不懂得放松心情做适时、适当的改变,所以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倘若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抱着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问题,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困难,面对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需要执著精神的。然而,有些人却把这种精神理解为死磕、较劲、钻牛角尖。例如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一座大山,原本绕道就可以解决问题,轻松地抵达目标。然而,有些人却喜欢走直线,不撞南墙心不死,结果,自己被“撞”得头破血流,苦不堪言,问题却没有解决。
人不可能永远的一帆风顺,无论是感情上还是事业上,都会经历一些坎坷与波折。如果做人很死板,凡事循规蹈矩,只会一板一眼,不具有弹性,那么人们会对他退避三舍。长此下去,人际关系势必会受到影响,最终波及到工作与生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与伤害。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想要进屋,但那扇门怎么也拉不开,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看似很无厘头的问题,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为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犯一些只知拉门、不知推门的错误。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有时遇事只会凭借着经验来看待问题,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而我们却丝毫不知,依然按照习惯思维来对待,固执己见,认死理,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来。
“刻舟求剑”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刻板的,也是自以为是的。他不懂得如何变通思维方式,当然就找不回遗失的宝剑了。有的时候人们的思维就像那把剑的主人,周围的环境明明已经发生改变,而人的思想却还在原地不动,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悲剧的产生。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遇事学会变通,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1946年,有对犹太人父子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吃过晚饭后父亲与儿子开始闲谈了起来,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35美分。”父亲说:“你说得对,整个得克萨斯州的人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你作为一个犹太人,应该说3.5美元。你需要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看看。”
20年过去了,父亲已经去世,只剩下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期间他做过铜鼓,也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还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他也曾经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此时的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然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纽约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连续过去好几个月,都没人来应标。当时正在国外旅行的儿子听说以后,就立即飞往纽约,他看了看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没有说半句话,也没有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当时,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更多的人对他愚蠢的举动暗自发笑,大家都等着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如果垃圾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那么结果会变得相当麻烦。当人们茶余饭后讨论这件事情时,他已经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首先他让人把废铜熔化,然后铸成一个个小的自由女神像,再将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然后又把剩下的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变废为宝,让一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故事中的犹太人是聪明的,他是懂得变通的人。他的变通,能变废为宝。如果我们在工作学习之时,也能够如此变通,相信我们做起事来就会事半功倍,烦恼减少了,做事的效率提高了,自己也会觉得更加轻松。
疲劳时不妨换一个“频道”
面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职场人像上了发条的机器,恨不得一刻不停。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身心疲惫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栖息的地方。当你感觉筋疲力尽时,不妨转变一下行为,让自己在休息的同时,得到新的灵感与启示,或许你的思路就能够更加开阔,问题也会更容易解决。
“好累啊!”不知从何时起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疲劳感似乎困扰了太多的人。在现代都市生活越来越忙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到乏力,精力透支,轻则影响心绪、生活、身心健康,重则危害自身职业发展。
人们整天如橡皮筋一样紧绷着神经,久久不敢放松,如此一来,怎能不疲惫呢?这个时候,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给自己放一个小假,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不论是精神上还是心理上,都给自己一个空间,用来积蓄能量,只有休息好,才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新一轮的角逐。
很多人都想趁着年轻去奋斗和努力,虽然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因此忽略了本该享受的快乐时光,让自己的身体与情绪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一个懂得安排生活的人,也一定会充分享受生活,不会因为眼前的小利而使自己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只有休息好才能够工作好,只有调整好才有更高的效率。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只鼹鼠和一只松鼠同时装进了空的水泥管道,然后将管道埋入地下,其中的一端通向地面的出口,而另一端则用玻璃封住,封住的同时在玻璃外面安装了一盏光线微弱的灯。
当两只小家伙被关进水泥管后,它们立刻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开始努力寻找出口。它们到处嗅着,用爪子使劲儿地抓着,拼了命想逃离这个地方。
就在这个时候,松鼠看到了管道一端微弱的灯光,它马上兴奋起来,奋力扑向光源,可是,不管它怎么刨动都是枉然,灯光被玻璃隔住了,许久以后,松鼠仍没有放弃,它一回又一回地扑向玻璃墙,一次一次地努力又失败,直到筋疲力尽。
而鼹鼠虽然视力较差,但也跟着找到了玻璃口,它开始时也在水泥管里四处乱闯,左突右冲,还时常被撞倒,后来鼹鼠累了,于是就干脆停下来休息,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它开始调整策略,各个方向都进行尝试,当松鼠对着光源穷精竭虑时,鼹鼠却重新寻找突破,最终找到了另一端的出口,顺利逃生。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像那只松鼠一样,被自己熟悉的目标吸引,一往无前,义无返顾,机械重复,不知停止,直到身心俱疲。而剩下一些人就像鼹鼠,靠着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劳逸结合,最终闯出了一片天,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列宁曾经说过: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可见休息与工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过分拼命工作,忘记休息,则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更加容易进入“做不好歇不够”的恶性循环,如此一来,就更加影响工作状态。所以,只有保障自己的休息时间,保持工作与休息的良性循环,才能保证让自己更好地投入工作,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总而言之,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才能转变行动,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和思维一直充满新鲜的养料。
转移注意力,化解坏情绪
不要再为拥挤的交通而烦躁,乘车时你可以看看沿途的风景,可以听听愉快的歌曲,让自己从焦躁的坏情绪中抽离出来,将眼光放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所以说,转移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控制法,人们通过注意力的转移,可以瞬间化解坏的情绪,让自己恢复平静,获得好的心情。
在古代,人们都比较喜欢利用脚力极佳的骡子来驮运笨重的货物。虽然说骡子的体力比较好,但也有一个伤脑筋的缺点——就是传说中的骡子脾气。一头骡子若是犯了性子,它的蹄子就会像上了钉子一样,固定在地面,一动也不动;此时,无论主人怎样谩骂或者鞭打,骡子还是坚持它固执的脾气,一步也不肯向前走。
有一天,一位商人和一个农夫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商人面对着不肯迈步的骡子,气急之下就高高举起了鞭子。农夫见此忙制止了他:“别这样,等下!每当骡子闹脾气时,有经验的人不会拿鞭子打它,那样只会让情况更加严重。”商人听后忙问:“那该怎么办呢?”农夫说:“你可以换一种方法试试。”说完农夫很快地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塞进骡子的嘴巴里。
商人好奇地问:“骡子吃了泥土,就会听话乖乖地继续往前走了?”农夫摇头道:“不是这样的,骡子会很快地把满嘴的泥沙吐个干净,然后,在主人的驱赶下,才会继续往前走。”
商人感觉很诧异,于是继续问:“怎么会这样?”农夫笑着解释道:“道理很简单,骡子忙着处理口中的泥土,便会忘了自己刚刚生气的原因。这种塞泥土的做法,只不过是转移它的注意力罢了!”商人恍然大悟。
其实,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仅用在骡子身上有效,同样也适用于人发脾气的时候。当人们一直沉浸在坏的情绪中,专注于一些糟糕的事情,很快就会陷入情绪紊乱的状态,此时就好像进入到另一种世界,与原本的自己越来越遥远。其实,当我们长时间把思维与注意力集中在给自己带来不良情绪的事情上时,人也会变得消极起来;当我们转移注意力,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就会有新的启发,让自己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古时候在西藏有一个名叫爱地巴的人,他每次生气时就会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土地跑三圈。
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但是他的习惯仍没有改变,与人起争执以后他依然快速跑回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自己感觉非常疲劳的时候,仍然坚持跑完,直到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为止。即使当爱地巴的年纪越来越大,走路已经开始摇摇晃晃时,到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仍然要坚持绕着土地和房子转三圈,哪怕是拄拐杖慢慢行走,也一定会坚持走完。
这一天,他心情有些不好,便拄着拐杖开始绕房行走,一直到太阳下山了还没走完,他的孙子担心他就跟着他。等到夜间爱地巴绕完房子后,孙子忍不住好奇地问:“阿公,您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样有什么作用吗?您能告诉我这个秘密吗?”
爱地巴慈爱地看着孙子,说出了多年来的秘密,他说:“在阿公年轻时,我每次和人吵架、生气时,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也这么少,我现在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生气呢?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想到这里,我气就消了,我就开始努力工作,勤奋学习。”
孙子又问:“阿公,那您现在老了,成了有钱人,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爱地巴笑着说:“我老了还是会生气啊,我现在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我就边想,‘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
故事中的爱地巴是一个睿智的人,懂得将坏情绪转移的方法,让自己不再沉迷于一些糟糕的事情上。生活中的我们也应如此,当你因某事烦恼时,最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记它,转移注意力,或者干脆暂时放下手中的一切,独自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舒缓一下紧绷的心情。
你可以选择到公园或树林里走一走,看看美丽的风景,享受林间、溪流或池塘的安详与静谧。或者,你也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一下水流的欢乐,让自己沐浴在清晨里,当清水流过脸颊,滑过身体,驱散所有的噩梦,就好像重新获得快乐一番。
你也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例如看电影、看电视、看小说、打球、找人聊天、玩游戏等。
这些让人觉得轻松愉快的事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你的注意力,它们不仅中止了坏情绪的蔓延,也防止了其他不良情绪的入侵,达到增强积极情绪的效果。
学会遗忘,拥抱美好心情
忘记不是要你彻底失去对过去的回忆,而是要让你学会放下、学会遗忘。用理智过滤掉自己思想上的杂质,祛除不愉快因子,保留真诚的情感。一个善于遗忘的人,才能更好地保留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一帆风顺,有很多人都是在摸爬滚打中走过来的,而正是因为这些曲折的人生风景线,才使得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当人们处于顺境的时候,要学会珍惜;当人们处于逆境时,要学会遗忘。
卡耐基曾经说过:“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蠢蛋,不断作无谓的反抗,结果让自己夜夜无眠,把自己整得很惨。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既然逆境不可避免,那我们应该学会坦然接受,忘记曾经的不愉快。就像诗人惠特曼所说的:“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许多不公平的经历,当我们别无选择、无力改变时,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整,拼死抵抗不但有可能摧毁现在的生活,而且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然后再尝试去忘记它。
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心情特别不好,原因是几天前丈夫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失去了生命,而出生不久的孩子也因此夭折。身边的人都怕她经受不住打击,纷纷劝她出门散散心。于是她来到了五台山,在夜幕降临时,她独自一人爬到了山顶,看看眼前的悬崖峭壁,想想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情,她有一种想跳崖自尽的冲动。
正当她鼓起勇气准备迈出那一步时,突然听到一声:“阿弥陀佛。”她回头看了看,一位僧人正坐在她身后的岩石上。僧人见她回头,于是赶紧问道:“女施主有何想不开的事,竟如此轻生?”出于对出家人的敬意,她坐下来讲诉了这几天的经历,后来越说越悲痛,自己竟失声痛哭了起来。僧人静静地听着她的故事,然后以佛理劝说,希望女子能够珍惜生命。
年轻女子摇摇头,显然这些道理她已经听不进去了,僧人思考片刻后,于是问道:“那你两年前是什么样子呢?”女子眼睛一亮,徐徐说道:“两年前的我很开心,无忧无虑的,整天都和朋友们出去玩耍,没有烦恼。”僧人说:“既然如此,你何不将这两年的经历忘记,就当回到两年前的样子,你还是你,什么都没有失去啊!”
女子愕然,思考良久,幡然醒悟,自言自语道:“是啊!我还是两年前的我,生活并没有改变什么,我依然年轻,可以从头再来。”女子至此下定决心,拜谢僧人后,回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僧人用智慧开导了轻生的女子,让她不良的情绪消散了,让她明白:用“痛苦”来惩罚自己是很愚蠢的事,只有选择遗忘才能收获更多。生活中的人们也同样如此,如果经历的事情过于痛苦,那就没有再重温的必要。一个人背负太多的过往,只会让自己活得更辛苦,一味沉醉于过去,就等于扼杀了将要拥有的未来。
人生在世,忧虑与烦恼总会如影随形。要想让自己活得开心自在,就要学会遗忘,忘记眼前的烦恼,忘记不愉快的过去,忘记曾经的那些失去与遗憾。
如果一个人的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把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记存在头脑中,只会徒增烦恼,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头脑中储存的东西给予及时清理,选择性地保留,针对性地抛弃。只有选择遗忘,才能过得快乐洒脱一点。
与人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交际中要多记住别人的优点,学会遗忘别人的过失。对于自己而言,要学会遗忘自己的成绩,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要因为一点功劳而沾沾自喜,毕竟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而不代表现在。
生活教会了你我应该如何好好地活着,也教会了你我应该如何去遗忘,如何在遗忘中学会生活。所有的悲伤都会过去,所有的不幸也将成为过去,相信明天会是新的一天,也是更加美丽的一天。
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
比较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越善于比较认识事物,拿捏幸福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人们多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善于用自己幸福的地方去和别人不幸福的地方作比较,那么幸福就已经在自己的身边了。
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是和我们自己理想中的状态或者比自己强的人作比较,比下是和我们过去不好的生活或者是比自己差的人作比较。理想的境界里通常都是一些难以实现的愿望,或者是难以超越的个人目标,因而我们尝到的自然也就是一种苦涩的滋味。而比下自然会有值得庆幸的地方,和一些更加凄惨的情况相比,我们还是很幸运的,这便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知足。
生活中经常听到人们抱怨说自己没房没车,和有钱人相比自己的生活简直是一团糟,殊不知,我们的生活状况在有的人眼里已经是幸福,比起那些起早贪黑、为了一日三餐温饱还在奔波的人们,比起那些贫困灾区渴望读书的孩子们……这个世界上能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很多人没有觉察到。如果人们能多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正确进行比较,了解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会珍惜现有的生活并且感到幸福。
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在跻身于记者行列之前,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家女青年,她生活贫苦,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高考落榜后,她不甘消沉,勤奋苦学,为的是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毕业后她来到一家大报社毛遂自荐要当一名记者,并且不要一分钱工资,为的是积累工作经验,她靠着业余时间写稿来维持生计,生活再苦再累也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几年以后,她终于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记者。
但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由于一次采访失误,她引发了一场官司纠纷,她的名誉一夜之间也一落千丈,一个月后,她被报社忍痛辞退。因为有官司在身,她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因此变得非常消沉。
一次同学聚会中,朋友听到了她的遭遇后十分愤慨,当即介绍她到自己的公司来上班,不过要从基层的话务员做起。她嘴上说考虑考虑,但心里十分不平衡,自己以前怎么也是一个知名记者,怎么能去做话务员呢,而且还是给自己的朋友打工,多丢脸啊。
从那以后,女记者更加郁郁寡欢了,她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全部都白费了,自己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意气风发了,以前拼命三郎的个性也随风消逝。她每天都是把自己锁在小屋子里,足不出户,连吃饭也是打电话叫外卖上门。以前她很喜欢和邻居聊天拉家常,但现在她一句话也不想说。
有一天,她打电话叫外卖时,发现送外卖的换了一个新人,根据她的专业观察,从外表上看就知道这个人十分干练。她这次不禁和眼前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搭上话,刚好这个女人也十分开朗健谈,经过几次了解,她得知女人原来是一家外贸企业的部门主管,由于公司倒闭,她选择给自己家亲戚的餐馆打工帮忙。女记者问:“你不觉得自己很惨吗?”女人摇摇头,乐呵呵地说道:“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找个工作不容易,很多人都吃不饱饭,租不起房子,我现在这样算是好的了。”
女记者忽然觉得眼前这个女人说得很对,自己并不是最惨的,自己现在还这么年轻,谁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潮期,在失意的时候光是抱怨不会有任何的帮助,还不如集中精力继续奋斗,而且自己有自己的优势所在,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重新爬起来。女记者突然有了一种重新上班的冲动,她赶快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答应第二天去参加面试。
果然,两年以后,女记者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她与朋友合股把公司办得风生水起,并且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当困难来临时,悲观和绝望只能使事情更糟,只有沉着应对才是最好的办法。当问题出现时一定要默默地宽慰自己,多想想不如自己的人吧,其实事情还不算太坏,世界上也许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不如意的,但大家还是照常生活,为什么自己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