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情绪掌控术:用强大的内心改变
33293500000007

第7章 幸福来自不抱怨——学会悦纳生活中的不公平

要想成为积极情绪的主人,就要从不抱怨开始!抱怨的话语犹如尖刀划过,让人痛彻心扉,又如千斤压顶,令人无法承受。学会悦纳生活中的不公平,让我们不再抱怨,享受幸福的人生。

不要让抱怨成为习惯

抱怨可以,但不要让抱怨成为习惯,因为不断地抱怨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快乐,而且无济于事。喜欢抱怨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抱怨也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会直接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所以,不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抱怨都不是一件值得称赞和歌颂的事情。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抱怨的人,他们把抱怨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经常抱怨的人会处处感到不顺心,他们常常抱怨工作太累、薪水太低、公司制度和流程不合理、上司缺乏领导能力、同事不够默契、下属没有执行力等等。似乎哪一种抱怨都有它看似足够的理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活在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一件事都称心如意,只要我们做到坦然面对,遇事平心静气,经常抛除情绪垃圾,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充满阳光,人也会轻松不少。

虽然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让我们烦恼的事,但整天抱怨,会让别人听了内心也不舒服。或许几声抱怨能够让我们的情绪得到缓解,让我们的心态得到平衡,但见人就抱怨,没事过度抱怨,让抱怨成为了一种习惯,却是一件对人对己都非常不利的事。

一个寺院的方丈,曾经立下一个奇怪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对方丈说两个字,表达这一年来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第一年年底,方丈问新入寺的和尚最想说什么,有个和尚毫不犹豫地答道:“床硬。”到了第二年年底,方丈照例询问那个和尚有什么感想,和尚快速答道:“食劣。”等到第三年年底,和尚还没等方丈提问,就直接说道:“告辞。”方丈看着和尚的背影摇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方丈所说的“魔”,指的就是和尚心里没完没了的抱怨,和尚的眼睛被外部因素所蒙蔽,不懂得珍惜眼前的拥有,所以很难修成正果。像和尚这样有心魔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类人总是满腹牢骚、怨气冲天,总觉得别人欠他什么、对不起他,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从来不考虑自己奉献了多少,只计较自己得到了多少,这类人心里只有抱怨,很难有所作为与成就。

每个人都有遇到烦恼的时候,但明智的人会一笑了之,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不会紧紧纠缠。因为他们心里明白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力改变的,既然未来无法预测,那何不活在当下,让自己轻松一些,也潇洒一些,调整好心态去做该做的事情。

如果抱怨成为了一种习惯,你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会有意见,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且最后总是会将原因归咎于外部或他人。当抱怨成为一种习惯,不论事情是对是错你都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只会不断推卸责任,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长此以往,你整个人很可能会陷入一种病态,还会受到更多的不良身体症状的困扰,比如焦虑、失眠等。

不要让抱怨成为一种习惯,因为抱怨不能解决你的任何问题。与其在那里遭人白眼,不如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学会悦纳生活中的不平事,让工作中少一些牢骚,多一些宽容,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快乐,凡事尽全力而为之,定能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好。

治疗“抱怨病”从反省自我开始

生活中有的人经常会抱怨周围的环境或他人,虽然有的人也会选择改变环境,远离与人尴尬的境遇,但这并不是处理问题最好的办法。殊不知,换了一个新环境,原来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问题依然在继续。与其不断逃避,不如停下来认真进行反省,总结自己,检讨自己,让问题迎刃而解,这也许是最明智、最正确的态度。

自省,顾名思义就是对自我动机和行为的反思,这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也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现如今,有很多颇具才华的人在职场上得不到晋升,大多数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有爱抱怨的毛病。这类人自恃有才,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公司相应的重视,被分配到普通人的岗位上,有些大材小用,所以做起事来也不愿意全力以赴,每天怨天尤人,不愿意自我反省,最后让自己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中。试问,有哪个老板愿意重用一个牢骚满腹的员工呢?

与其让自己恶性循环下去,不如尝试着去改变,改变现状,让生活变得顺心起来。毕竟,不停地抱怨,只能放大原来的烦恼,如果选择反省自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会发现,通过你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目前糟糕的情况的,并可以成功扭转失败的局面。

在市区一栋高级写字楼里,有两家小型公司。王老板公司的工作环境非常不和谐,员工们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人人相互戒备,每天怨声载道,度日如年;而李老板公司的员工们彼此之间则相互坦诚,相互尊重,人人笑容满面,每天心情愉快,开心不已。王老板看到李老板的员工们天天和睦相处,内心非常羡慕,却又不知其中奥妙所在。于是,有一天他去楼上想找李老板讨教。不巧李老板不在,在接待大厅,他向接待员讨教秘方。

王老板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使公司里一直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呢?”那位普通接待员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正当王老板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时,忽见一员工从外面回来,走进大厅时不慎摔了一跤。

这时,正在拖地的勤杂人员立刻跑过来,一边扶他一边道歉:“真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把地板拖得太湿,让你摔倒了,我向你真诚地道歉。”站在大门口的值班员见状也跑过来说:“不,都是我的错,没有及时提醒你大厅里地板还没有干,应该小心点,都是我一时疏忽造成的。”摔跤的员工听后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更没有指责任何人,只是自责地说:“不,不是你们的错,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看到了这一幕,王老板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了李老板的员工们和睦相处的原因所在。回到公司以后,王老板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教育,让每个员工从自身做起,半年后,公司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

由此可见,一味地抱怨别人、指责他人就是掩盖与放纵自己的过失,如此逃避责任,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如果人们通过反省让自己远离抱怨,就可以化暴戾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停止一些无谓的争吵,消除彼此的隔阂,让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工作的环境变得更加和谐。

反省是对自己过失进行深刻的检查,而自责则是对他人表达的歉意。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只有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检讨自己才能使人与人真心相对,真诚以待。

反省自己是一种境界,这个世界上最难以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自己懂得了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而且在于真诚付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战胜自己,真正走出“抱怨病”。

现代人多了一份抱怨,却少了一种“自省”的精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你想杜绝爱抱怨的习惯,那么就得从反省自我开始,自省是为了祛除心灵上的灰尘,保持内心的洁净。每次抱怨之前你要想清楚,万一自己的抱怨产生了不良后果,这会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归根到底,我们之所以会满腹牢骚,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对事物缺乏客观的、冷静的分析,只是根据一些片面的情况、个人的喜好去评价事物。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我们的评价太主观、有失偏颇。

很多时候,抱怨不会换来你想要的结果,自省反而能改变事情的根本。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抱怨的心态出现时,就先别急着发牢骚,先让自己冷静一下,认真仔细地回顾整件事发生的过程,反省自身,然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发现是自己的过错,就要注意查找自身的不足,改变态度,把失败的教训变成自己的财富。

了解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分析自身的个性以及导致烦恼的内因,克服心理弱点,做到对症下药,让心理和生理不断完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幸福快乐。

从容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很多的事物你无法去改变它,那也就只能去接受它或适应它。当你不如意时,不如暂时不去想它,先让自己的神经放松,等到完全冷静下来,再去从容面对,理智处理。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不如意的经历,当我们遭受失败的打击时,伤心欲绝、自暴自弃的表现并不能帮助我们,它们会让我们在误区中越陷越深,直到难以自拔。要学会从容面对这些不如意,接受眼前发生的事情,这也是克服困难的第一步。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但也不能改变事实。即使逃避也无济于事,我们只有学会慢慢接受它,正视它,才能逐渐迈向成功,维特小时候和几个朋友在艾奥瓦州的老木屋顶上玩。他们都喜欢爬上屋顶,然后跳下来,但有一次当维特跳下来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他左手的食指戴着一枚戒指,下滑的时候钩在了钉子上,由于惯力,他的左胳膊被扯断了。维特大叫尖声起来,非常惊恐,他想到自己可能会死掉。虽然最后胳膊治好了,但留下了后遗症,这条胳膊提不了重的东西。

起初维特很伤心,他总是想,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随意和小伙伴玩耍了。可是后来妈妈总是和他说:“孩子,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要从容地接受,因为不管你怎样伤心难过都于事无补。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唉声叹气又有什么用?还不如轻松地去接受。”维特接受了母亲的劝告。

后来,维特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公司。有一次,他在办公大楼的电梯里遇到一位女士,维特注意到这位女士的左臂没有了。维特问她:“缺了一只手是否觉得难过?”那位女士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我只是在穿针引线时觉得不便。”

显然,维特和这位女士的心态是正确的,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他们没有选择抱怨,而是勇敢地接受和从容地面对。他们知道,抱怨只是徒增烦恼,而这种烦恼会不断地耗费自己的精力,还会折磨周围人的思想意识,使自己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当不幸来临时,如果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地进行分析,放弃无谓的抱怨,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富有弹性。

在伊利诺伊州的街市上,有一条繁华的商业区。然而,不幸的是,一场大火将这条商业街毁于一旦,所幸的是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有一个商人,他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很大的服装店,苦心经营了大半辈子,并在前一阵子购进了很多新款服装,这场大火让他几乎变成了一个穷光蛋。大火过后,商人没有哭天喊地,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统计损失状况,而是让人从外地购进了大量的木材、水泥、钢铁、砖瓦等建筑用材。当这些材料堆积如山的时候,他更加从容了。清理完店内的垃圾后,他每天都在商业区游荡,一点都不着急,就好像大火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而他的服装店就好像仍然存在,丝毫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

看着商业街的一片狼藉,很多商家都沮丧不已,大家纷纷考虑灾后重建的问题,只有商人一副不着急的样子。没过多久,建筑工程就在这条街迅速展开,而商人的建筑材料卖得非常红火,很快便供不应求。

这位商人的获利远远大于他在这场事故中所丧失的服装店。商人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固然令人敬佩,但是更令人赞叹的却是他从容面对灾难的态度,以及他能从中发现弥补的契机,突破不幸带来的损失。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面临上例商人那样的情况,如果你不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倒,那么就坦然、从容地接受它,并积极地进行改变,说不定还可以打上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灾难与不幸,在智者面前是成长的机遇,而在懦夫面前却是致命的打击,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这个道理,只有接受并配合生命中的不如意,才能不断地取得成长与进步。

惠特曼曾经这样说过:“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这种做法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自己能敞开心扉从容面对,这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们才会悦纳生活中的不公平,人的生命才会更灿烂,更美好!

以德报怨,路会越来越宽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恐怕能做到以德报怨的人很少。

“以德报怨”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回望历史,冤冤相报给人类造成太多的痛苦与悲剧,也给人们留下太多的遗恨与灾难。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平心静气,宽容他人,做到以德报怨,那么很多坎坷与悲剧都能完全避免,人们的生活也将会越来越和谐美满。

如果处处都喜欢争强好胜,得理不饶人,那么很快就会将矛盾激化,然后进一步升级为斗争,最后越演越烈,很可能导致双方都头破血流,这样做于人于己都不利。当你遇到无耻狂妄之徒时,如果选择宽容以对,那么对方无理取闹下去也会感觉自讨没趣,自然就不会再招惹你。以德报怨需要人们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忍耐,也需要有大度能容天下事的度量,这不仅仅是素质的表现,也是智慧的体现。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智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边境都设有边亭。两国边亭的人员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亭百姓非常勤劳,经常不辞劳苦给瓜田浇水灌溉,所以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人比较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很少,所以他们种的瓜不是很好。出于妒忌之心,楚人趁天黑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

没过多长时间,梁亭的人员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就向当地县令请求:允许他们也去糟蹋楚人的瓜秧。县令考虑一番后对百姓说:“仇怨是灾祸的根由。因为别人嫉妒你,你就去报复别人,这样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随后,他派人每晚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瓜,楚亭的瓜田的长势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楚人经过调查,知道是梁人做的。楚国人大受感动,便把这件事报告给楚国朝廷。楚王听到这件事,感到很惭愧,对梁国人也变得非常尊重起来,后来楚王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亭人员道歉,并请求与梁王做好朋友。后人传说,楚国与梁国关系融洽,是从梁国以德报怨的“瓜田事件”开始的。

试想,如果换作是其他人,可能不会有这种宽容的思想。大多数人遇到这种事情没准直接冲上去与那个糟蹋瓜秧的人扭成一团,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那么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不管是做事,还是对人,小肚鸡肠是万万不行的,有的时候用宽仁回报伤害,用仁德回报怨恨,比那些遇事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来得更加让人愧疚。一个有着宽容之心的人,是一个令人尊重的人。

“写得这么烂,她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如果一个月销量超过一万本,我就把鞋子吃下去。”这是一位脱口秀主持人针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妻子希拉里写的自传的辛辣评价。希拉里听后则含笑不语。节目播出去以后,没过多久,这本书的销量便超过了一百万本。这是许多人都始料未及的,这下,大家都等着看好戏了,主持人该品尝鞋子的味道了。

没错,最后主持人惶恐地等到了他的惩罚,他也确实吃了鞋子。不过,鞋子的质地不同寻常,主持人吃下的是总统夫人特意为他定做的鞋子形状的蛋糕。那味道一定棒极了,因为它里面加了一种特殊的调料——大度。

面对主持人的嘲讽,希拉里并没有给予他猛烈的回击或等着看他吃鞋子,而是选择一种幽默大度、以德报怨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场矛盾。最后的结果也是皆大欢喜,总统夫人因大度而更加让人敬佩,蛋糕鞋子因大度而更加美味可口。

以德报怨,不仅给别人留一条活路,也是自己拓宽人际资源的绝妙之策。生活中,如果我们也学会这种以德报怨的思想,那么就会容易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便于消除与他人的误会,同时也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增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自身的亲和力,人们都愿意把你当成好朋友,使自己的人脉越来越广。

当然,以德报怨不是纵容,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考虑的是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只有宽大为怀,才能得到快乐;只有做到以德报怨,才能让敌人成为朋友;只有你的心胸博大,你才能拥有更广的人脉圈。

内心平和,超越一切

面对社会的纷纷扰扰,内心平和的人可以让幸福不被打扰。当人们能够怀着一颗淡然的心去享受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美好和考验,那么自然就会觉得很幸福。每天去做值得做的事,去做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

一个内心不平和的人,是永远都找不到平和的,无论这个人走了多远,花了多长时间,他仍然会远离自己内心的平和。好情绪的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们心中装着一份好的心情,那么就算不走任何一步路,快乐也会与自己同在;如果人们的心里充满了哀怨,那么自然也就与快乐无缘了。平和的内心与智慧也是紧密联系的,一颗智慧的心,总是欢喜而逍遥的,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总是真实而富有感情的。

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方丈想要整修寺庙,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慕名前来,大家最关心的是寺庙中佛像的绘画。方丈接待完宾客和绘画师们以后,希望众人都能参与,于是他宣布寺内外所有人都可以绘画并参加评点。绘画师们看起来非常自信,并且觉得方丈这种做法是多此一举,他们可都是专业的。寺庙中的小沙弥一听可以画画,高兴坏了,忙着拿画笔、找纸,寺内外呈现一派热闹的景象。

过了一个多星期,方丈看到绘画师还在认真构思,并且已经撕毁不少初稿,而宾客那边则进展快速,不少人都已经开始装裱了。又过了一个星期,绘画师那边也完成了绘画。于是,大家齐聚一堂,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大家把画都摆在了一起,其中也包括寺庙中小沙弥的画。

绘画师不愧是绘画师,每一幅画的构思都很巧妙,用笔也很讲究,而且还考虑到了寺庙的光照问题,颜色搭配也非常的到位。宾客们的画也非常不错,从画中就能看出细致与用心,方丈和大家一起,都非常仔细地看着这些画。

看来看去,众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绘画师的画固然很优秀,但和小沙弥的画比起来,好像缺了点什么。方丈让大家说说,到底缺的是什么,大家也都在认真琢磨,但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方丈笑而不语。这个时候有个叫花子也进来凑热闹,他一看那些画,就指着右边的画说:“这些画真不错啊!看着就快乐,轻松极了!”叫花子说话很直,听起来也很不专业,但却一下子说中了要点,那就是绘画师的画缺的就是一份轻松和快乐,这种情绪也不是可以假装的。

绘画师过于在乎名誉,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轻松与平和,而小沙弥则不一样,他想得很简单,内心也很快乐,抱着玩的心态就画出了作品,所以,虽然他的画比较粗糙一些,但却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的一种表现。小沙弥根本不懂得颜色的搭配技巧,但他的画简单朴素而又透露出天真的气息,这是绘画师和宾客们都做不到的。

当方丈点点头宣布结果时,绘画师突然明白了:孩子们的心,是多么的平静啊。而这正是真正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认为情绪是生理反应的结果,是自己所不可控制的,如果人们相信这种说法,那么自己的情绪当然就无法控制了,而且自己也不会主动地去控制它。

事实上,情绪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遭遇,而是取决于人们对遭遇的诠释和回应,取决于人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取决于每个人特有的思考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情绪会与人的性格挂钩,团队和个人会有分歧和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

其实任何事物本身都没有力量让人们去愤怒或抱怨,愤怒或抱怨只是人在情绪或思想上的一种选择。归根结底,左右我们情绪或思想的不是外界其它的物体,而是我们内心所选择的态度与反应。面对外界同样的刺激,我们可以选择生气、整天抱怨,也可以选择不生气、平和对待。

当人们被各种烦恼困扰着,整个人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来改变这种不良的情绪,从而进入到平和的世界中去。当然,这也不可能是立刻就能扭转的,我们要先从改变自己的关注对象、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开始,然后再慢慢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情。

对于生活中种种的负面刺激,对于危害我们思想、情绪的不良行为,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因为只有内心平和的人,才能超越一切,才能为美好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