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与教的变革
47728100000022

第22章 关于人格教育中的情感因素

百余年来,心理学家们对情绪情感的界定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情绪的实质提出了许多学说。但由于情绪的复杂性,各人研究的角度、重点和方法不同,因此,至今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在传统的几个主要人格理论取向中,没有一个理论把情绪情感强调为人格机能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这几个理论都提及了情感,特别是焦虑和抑郁,但情感并没有被当作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精神分析论虽然重视情感,但并没有将它和驱力、本能同等重视。尽管精神分析论的学者对广泛的情感现象都感兴趣,可是通常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焦虑和抑郁两种情感。同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他的人格理论中也特别重视焦虑,而几乎没有讨论除此之外的情感,也没有说明各种情感在各种人格中的不同组织。虽然,局限于研究人的思维,而不涉及情绪或动作的社会认知和信息加工理论在研究人格取向时也对情感越来越感兴趣,但他们所考察的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所强调的是情感的认知归因,而不是各种情感与人格机能的联系。

但是,以汤姆金森为主要代表的基础情绪理论已经开始关注和探讨这样一个观点:人格机能中有些基本的、普遍的情绪是起着主要作用的①,提出并重视情感在人格中的核心作用。

一、情感在人格中的核心作用

讨论情感在人格中的核心作用,主要包括几个要素:强调广泛的一系列情感;强调个体的情感模式或情感组织;把情感作为人格组织的核心,比如影响到思维、动机和动作。

基本情绪理论(Basic Emotions T heory)认为情绪是先天的并且是遗传进化的一部分。人类普遍存在一些基础的、基本的、原始的情绪。汤姆金森提出了8种基本情感:兴趣—兴奋,享乐—快乐,惊奇—惊讶,苦恼—痛苦,厌恶—憎恶—蔑视,生气—愤怒,羞愧—羞辱,恐惧—恐怖。每一种情感都与先天的、普遍的面部表情相联系,是独特的生理反应模式。

同时,研究发现,情绪与认知、行为并不是割裂的。情绪对动机、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组织并维持思维和行动的状态。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人们在知觉和记忆中进行着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绪体验所构成的心理状态能对当前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帮助人选择信息以与环境相适应,并驾驭行为去改变环境。情绪可以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情绪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人们互相了解,彼此共鸣,传递着交际的信息。②

正是因为不同的情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思维和行为,所以每个人特定的情绪有助于形成他的特定特质。按照伊扎德(C 。E 。Izard)的说法:“各种情绪和情绪系统的一个主要的普遍机能是把特质和人格维度组织起来。”③他在动机—分化理论中提出,在整个人格结构和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的动力和组织力量,情绪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④ 研究已经发现,兴趣、享乐和羞怯等情绪与外倾特质相关(羞怯与外倾是负相关),而悲伤、蔑视、害怕、羞愧和内疚等情绪与神经质特质相关。所以,情感对于人格机能是基本的、核心的,健康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人格功能。

二、情感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枟心智的构造枠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的智慧和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至少可以归为七大类即语言与数理这两种标准的学业能力;空间认知能力;运动才华;音乐天赋;最后两种他称之为“个人智能”(也译为人格智能),一种是人际关系能力,一种是“内心的”、“自我审视能力”。语言能力是能运用语言传达信息,激发、取悦他人的能力;逻辑数理能力是指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操作符号或句型间关系的能力;空间能力指在视觉艺术或空间展示上能感受创造、平衡的能力;音乐能力指能享受音乐节奏、演出、作曲的能力;身体运动能力指在运动、表演艺术中施展的能力;最后两种可以称之为社会智能或情绪智能的自知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在的感觉、梦想和观念,并能自省、自制的能力;知人能力是指了解他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人格智能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密切相关,只有把握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自我调协,才能认知他人的情绪、动机、愿望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德纳强调人际关系智能的核心是“观察、辨析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以及欲望等,并能对此作出恰当反应”。自知能力即自我审视能力,是自我了解的关键,要能够了解和辨析自我内在的情感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①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洛维(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约翰·梅耶(John D 。M ayer)创造性地发挥了加德纳人格智能的基本思想,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情感智力”这一概念。柏尼(W ay ne L 。Pay‐ne)、古力尼史班(Stanley I 。Greenspan)、迪巴洛(Maria Dipaolo)、阿兹(Sibylle Artz)等人都对情感智力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995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枟时代周刊枠记者、枟纽约时报枠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Denid Golema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通俗读物枟情感智力枠(Emotional Intelligence),把情感智力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自我。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便能察觉,这种自我觉知是情感智力的核心。

(2)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

(3)自我激励。为服从于某一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集中注意力、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所必需的能力。

(4)识别他人情绪(即移情)。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欲望。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①

也就是说,戈尔曼把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励自我、认知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定义为“情感智力”。他还认为情感智力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中,最根本的是自我认知,并发展到对他人的认知,这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能左右人生的成功。

当然,情感智力的提出只有短短的10年左右的时间,迄今为止它还基本上停留在概念或理论假设阶段,这一概念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处在争论中。目前关于它的研究都只论述了情感智力的内容而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要对它下一个比较完整、都能认同的概念是困难的,还有许多前期的探讨和论证工作要做。但是,不可否认,情感智力的研究已经对现代智力和情绪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关注点。它所倡导的认知和调控自我及他人的情感,把握自己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励、动机与兴趣相结合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坚强的意志,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心理素质和能力,在我们所要进行的人格教育中,无疑与“大五人格”模型提出的人格要素形成了契合点。在教学领域中,教学过程中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