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与教的变革
47728100000024

第24章 一项以“大五人格”为指导的人格教育实验

1999年5月至2001年8月,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力教授和边玉芳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枟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培养枠教育实验研究(此研究系1999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一人格教育实验研究根据“大五人格”模型的人格要素提出了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基本目标,开设人格教育实验课,根据人格培养目标编排实验课教材,通过日常课堂进行全方位的学科渗透,精心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在集体教育和活动之外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重视情感交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增强与家长、社会的联系与合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格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实验目标和内容

本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的良好人格的实验目标,研究借助五因素人格模型作为构建儿童良好社会适应性、开展儿童人格教育的框架。根据大五人格的内涵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和实验的需要,在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培养的教育实验研究中,我们把五因素解释如下:(1)稳定性(N 因素)。表明个人情绪和行为的稳定程度。高稳定性的特点为能自律和克制,情绪反应较平缓,愿意接受规则。希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具有情绪和行为的稳定性,能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则能尽快地消除,能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良好一致的行为倾向。(2)社会交往(E因素)。表明一个人的内外倾向和程序。在这方面较好者往往善于交际、较能接纳他人,有信心、乐观、希望成功。因而希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待人诚恳、友好,善于交际,能和生活中的各种人交往,能接纳他人。(3)开放探索(O因素)。表明对外界和自我内心的开放和接受程度。开放性高者对新事物敏感,喜欢独特和创新,易于沟通,自我感觉良好,乐于接纳自己,也希望给外界留下良好印象。希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敢于开放自我,乐于接纳自己,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对外界事物有浓厚兴趣,尤其对新事物敏感,喜欢独特和创新。(4)社会容让(A因素)。表明个人的社会生活取向和环境认同程度。这方面较好者往往与环境相一致,对他人和环境容纳,不易冲突。因而我们希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和自己所处的他人与环境保持协调相容、宽容、谦让。(5)责任心(C因素)。反映个人的责任心、本分及道义感。高分者愿意承担责任,有道义感,富有同情心。希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承担起自己所扮演的相应的社会角色的责任。

根据实验目标和五因素人格发展内容的界定,提出了小学生在各个年级和阶段相应的子目标。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在稳定性、社会交往、开放探索、社会容让和责任心五因素中提出了不同的、分阶段的、适应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具体要求,并对相应的具体要求的实现提出了途径和方法。

二、实验课的开设

实验开展的重要途径是在实验班开设人格发展实验课。我们自己编写实验课的教材,把人格发展实验课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根据实验总目标和“大五人格”理论的指导,实验课程教材以稳定性、社会交往、开放探索、社会容让和责任心为基本内容和框架,按照小学低段、中段、高段的划分,分别制定不同年级、不同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指标。教材共分为三册,每一册都由社会交往、社会容让、责任心、稳定性、开放探索五个基本目标内容组成,平均五课组成一个基本目标内容的单元,每一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和中心目标,涵盖实验的五方面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课程和内容符合并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背景,课程中的各种观念明晰,整套教材都贯穿我们所界定的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五方面因素。在同一因素中又符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递进的关系,教材在编写中根据学生在小学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和程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按照这些具体的要求来安排和编写课程内容和活动。

教材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每一课都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学习活动、聪明屋、展示台、学习体验六个板块。这六个板块中既包含了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也包含了所设计的活动以及需要的教学准备。不是像传统的教材一样需要教师完全拘泥于教材所框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完成大量的知识传授性的教学任务。教案化的教材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需要完全保证跟所提供的内容和方式相一致,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当时的特定情景,不进行事先规定的活动,而是用一些新的活动进行代替,或者是对活动和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对不同基础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个人的体验对教师提出建议,要求对原先的内容和活动进行修改。

实验课教材的编写和实验课的开展,充分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每一课中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学习活动、聪明屋、展示台、学习体验六个板块的知识和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和准备的,在主题和活动设计中考虑是否有足够的学生自我发挥空间,是否与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背景相适应,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每一课都尽量提供学生参与、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并不是以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为中心,而是以学生思考、参与、活动为中心,教师只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重心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操练中把各种良好社会适应性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品质。

三、多方位的学科渗透

在我们的教育实验进行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充分认识到在各个学科中都有大量的知识点可以和人格培养的五因素内容相契合;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渗透人格培养和社会适应性提高的内容,不仅能实现我们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目的,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所以把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内容和学科内容相结合,是学科渗透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合作学习、小组竞赛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把良好社会适应性培养的各个元素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各门学科的教师在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仅仅考虑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还包括在人格教育和社会适应性培养上的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些目标和要求充分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语文是学科渗透的一个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在各年级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中,都能找到很多与“大五因素”相一致的内容和知识点。例如在枟比金钱更重要枠一课中,让学生明白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和谐,从而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和信任他人,待人要诚实真诚,努力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枟在大熊猫的故乡枠一课中,激发学生对大熊猫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大熊猫故乡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大熊猫、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灌输式地传授知识,不是局限于黑板、课本的说教,而是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呈现与课文相契合的背景知识和背景材料,增强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应的良好社会适应性培养的各个要素的感受和认识,感受文字和内容的美。并在课堂中采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与同伴合作共事,在合作过程中懂得相互帮助、相互谦让,鼓励和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社会交往、社会容让和开放探索的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严谨、抽象以及系统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学生在数学学科中最容易出现碰到困难就害怕退缩的情况。因而,数学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勤奋、踏实、富于责任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互相帮助,训练他们如何面对和解决困难,面对容易的题目不忘乎所以,面对难题不退缩,培养稳定的情绪,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

英语学科能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了解他们在责任心、社会交往、社会容让、稳定性和开放探索上的特点和优点。而且语言的学习更需要练习和运用。因此,在英语课的教学中,不是传统哑巴英语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充分融入其他国家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内容,模拟各种交流的场景,运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交流与表达方式,提高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自我开放的能力。(见案例一)

思想品德课也是良好社会适应性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内容与“大五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契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不仅体现了现代化的人格要求,也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中对人格要求的精华之处,比如善良、谦让、勇敢,等等,并列举了中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的故事来感染和激励学生。面对传统思想品德课空洞说教的现象,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教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强求一致地给出一个答案,教师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在熟悉的事例中来感受诚实、谦让、友爱、勇敢、保持良好稳定情绪的重要,并努力提高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体育课的教学通过各种项目的运动以及组织一定的比赛,不仅让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在实际感受中理解竞争与合作。

音乐和美术作为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学科,在良好社会适应性的渗透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艺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学生在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与美好、人类的伟大与美好,使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开放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一:英语课教案

班级:103 执教者:郭美阳

一、课题:Let摧s interview a star

二、教学目标

1畅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大多数学生在知识点上能掌握这几类句型:I can/can摧t do sth 。。Can you do sth 。?I like /have/don摧t like /don摧t have sth 。 Do you like/have sth?etc。

2畅 技能目标:大多数学生能自主、较顺畅地编合理的对话进行交际,小部分学生在气氛带动下也能参与编对话。

3畅 人格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了解他人,具有责任心,乐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品质。

(2)初步养成通过求新、求异展现自我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善于、乐于与人交往的个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畅 通过教学,在知识点上,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旧知巩固新知。

2畅 在活动中初步养成学生通过求新、求异展现自我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善于、乐于与人交往的个性并富有强烈的责任心。

四、课的构思

本课尝试通过“宣布活动目标、渲染活动气氛—复习旧知、分析活动准备—学生自主活动—活动小结”流程的实施,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各环节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重在通过各环节中不同形式的活动,贯穿渗透学生“大五人格”的培养。具体而言,通过准备活动中的分句复习、连句操练,以自由抛球游戏形式,培养其在交往中学会谦让,学会以求新、求异来展现自我;在学生自主活动环节的导入设置与活动形式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并学会关心、帮助、了解他人,逐步形成敢于、善于、乐于与人交往的个性。总之,这一操作模式,从教师角度看是:启发兴趣—点拨提示—启发整理—当堂反馈—引导拓展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是:乐于活动—分层准备—尝试较正—自主操练—开拓延伸的过程。尝试这一模式也是力图既能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能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我准备、合作操练、交往应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人格,学会创新。

五、教学过程

(一)公布活动目标,渲染活动气氛

1畅 揭题,分组。

2畅 简介采访对象:小明星———鸭子。

目标:在游戏交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与同学、老师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谦让,而且善于以求新、求异的方式来展现自我。

(二)复习旧知,分层活动准备

1畅 用动作反应法复习短语。

2畅 以游戏形式复习分句:

I can/can摧t do sth 。。

Can you do sth 。?

I like/don摧t like/have/don摧t have sth 。。

Do you like/have sth 。?

3畅 学生尝试采访活动。

(1)分角色,提出采访要求。

(2)学生自由自主操练,老师扮演摄像师巡回。

(3)转播一组采访实况,明确采访细节。

(4)学生再次校正性操练。

目标:培养学生关心、了解他人的品质,并善于、乐于与人交往、合作以采访形式的不同来求新,从而展现自我。

(三)学生自主活动

1畅 教师创设情境:雨天采访,风大,雨大,困难大。

2畅 学生在教师点拨下开放思路,各抒雨天采访的好方法。

3畅 各台长组织组员排演雨天采访实况。

4畅 反馈各组自由活动情况,学生点评。

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逐步形成敢于、乐于与人合作、交往的个性,并能在困难环境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完成。

(四)采访活动小结

1畅 从这次采访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2畅 教师略作小结。

目标: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学习中更需要与人合作,需要关心、帮助他人。

四、集体活动的开展和个别辅导的进行

应该认识到,当我们要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了我们所倡导的良好社会适应性时,主要的依据不是体现在课堂中,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较好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具有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社会容让的精神,具有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开放探索的能力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学生具备了良好社会适应性。

因而,在学科教学之外,我们还精心设计各种班队活动和各种相关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例如,在二年级开展的“读书乐,乐读书”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好书和别人分享,交流读书的感受,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通过读书学到的本领,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以及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获得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对活动、对集体的责任感。又例如,在三年级开展的“雏鹰展翅争科普”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标志,收集科技小常识,编排学科学、用科学的文艺节目,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在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开放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创造的作品展现出来,并学习用现代化的手段获取和运用信息。此外,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还开展了征文、征稿活动,让学生对责任心、社会交往、社会容让、稳定性和开放探索这多个方面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学习和活动的认识与体会。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了讲座、运动会、远足、郊游、参观等各种活动,尽可能地发掘家庭、社区和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和社会,初步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这一网络,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探索能力,提高自己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

在学生良好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开发课程、创设活动的基础上,个别辅导也是一个必要而且重要的环节。

课题组的老师知道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稳定性、社会交往、开放探索、社会容让和责任心各个因素上存在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是缺乏与人积极良好沟通的能力;有的学生有着较好的情绪稳定性,但是缺乏开放探索的能力和精神;还包括有些在各方面都比较欠缺的学生。所以,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情况采用相应辅导内容和辅导方法是保证每一位学生得到最佳教育的前提之一。

在实验中,主要采用两种个别辅导的方式:一种是教师根据日常的仔细观察,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随时随地进行个别指导。老师在专门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通过设计枟良好社会适应性培养枠实验教师观察量表,对稳定性、社会交往、开放探索、社会容让、责任心五大内容作出不同年龄阶段相应的、不同的、具体的、可观察的指标,教师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并进行记录,及时指出学生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另一种是对于一些在“大五内容”中有明显问题存在的学生,教师再花专门的时间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见案例二)

案例二:个别辅导案例

班级:501

一、基本情况

一位12岁女生,父亲是大学教师,平时学习认真自觉,但体质偏弱,性格较为内向,在校不大和同学说话,只和座位旁边的同学交谈;在班中不太愿意表现自己,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体育活动时不够积极,经常在一边观望,不敢做一些较难的动作;老师交给的任务能认真完成,完成后显得很开心。据家长反映,她在家里较活跃,会给一些熟悉的小朋友上课,会带领他们一起活动;在家里经常谈论学校和班级的事情,言语中流露出很想参加班里活动的愿望,也愿意为集体出力,但缺乏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她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有特长,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会弹古筝。经了解,是由于低年级时个别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使她从小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在学校觉得很不自在。

二、辅导目标

消除紧张、胆怯心理;树立自信心,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能自告奋勇地接受并完成任务;能够大胆地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三、辅导过程

教师加强和她的情感交流,经常和她聊天,表示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愿意和她交朋友,从培养信任感入手。聊天时多谈一些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书法、古筝,向她请教其中的一些问题,让她感到老师也有不懂的地方,也需要向别人请教。老师在适当的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到她的特长,挖掘她的优势,让她逐渐树立起信心。带动全班同学鼓励她,当她遇到困难,觉得胆怯时,大家都为她呐喊助威,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例如在体育课“跳山羊”时,在老师的耐心帮助和同学的加油下,她成功地跃过了“障碍”。同时,巧妙地利用契机,增进她与大家的交流,促进她的自我开放。在她生日的时候,老师和同学组织班队活动为她开了“生日庆祝会”,让她感到集体的温暖和与大家在一起的快乐。在此基础上,给她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征求她的意见,让她在中队活动中表演她的拿手节目———古筝。表演结束后,当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时,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大大地增强了信心。

四、辅导效果

上课能大胆发言了,对同学的发言敢于提出异议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平时对学习、活动和班级工作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班级出板报的工作;在“如何对待小人书”的班级辩论赛上,她担任正方二辩,思维敏捷,表达清晰,获得大家的好评;在校运会上,她主动担任拉拉队队员,为运动员呐喊助威,搀扶运动员休息,等等;课间经常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星期天还邀请同学一起去溜冰。她现在觉得学校生活充满了乐趣。

五、研究结果

我们选用相关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五因素”的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的问卷进行测量,与此同时运用调查、访谈、自我小结等多种方法从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状况进行了总结,对人格教育和良好社会适应性培养的教育实验研究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我们随机抽取了湖州师范附属小学101、201、301、401、501五个班级为实验班,203、303、403、503四个班级为对照班。用枟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枠(M H RS P)(家长卷)、枟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调查问卷枠(家长卷、学生卷)、枟人际关系自我查核表枠等标准化测试和自编的问卷及量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其中,枟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枠(M H RS P)共80个项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分量表以英文字母排序。各分量表的定义及其所属项目序号是:A———学习障碍,由1~10题组成,其中前6题主要反映小学生学习困难综合征的症状,后4题反映儿童厌学症的症状;B———情绪障碍,由11~20题组成,其中11~14题反映小学生的焦虑状态,15~17题反映小学生的恐怖症状,18~20题反映小学生的抑郁情绪;C———性格缺陷,由21~30题组成,基本上涵盖了教育实践中常见的小学生的性格缺陷或障碍;D———社会适应障碍,由31~40题组成,其中31~37题主要反映小学生的人际适应障碍,38~40题涉及挫抑、应激等内容;E———品德缺陷,由41~50题组成,排序由轻至重,所选项目系教师或家长公认的品德缺陷或障碍;F———不良习惯,由51~60题组成,其中51~57题反映小学生的不良抽动习惯,58~60题反映小学生的吮吸、嚼咬习惯;G———行为习惯,由61~70题组成,其中61~64题反映小学生的强迫行为,65~70题反映小学生的多动行为;H———特种障碍,由71~80题组成,其中第71题反映小学生的排泄障碍,72、73题反映小学生的言语障碍,74~78题反映小学生的睡眠障碍,79、80题反映小学生的进食障碍。枟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枠采用三级累加计分模式。三级计分的含义是:“没有”———计0分,表示没有此种症状、缺陷或障碍;“偶尔”———计1分,表示存在此种症状、缺陷或障碍,但表现不频繁、不严重;“经常”———计2分,表示此种症状、缺陷或障碍在被试身上已经成为习惯,反复出现,频度、程度均较高。每一分量表的原始分数进行累加,成为该分量表的累加值,各分量表的累加值相加后即为量表总分。

实验班前后测对比及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后测对比结果见下面两表。

由此可知,通过实验,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在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各个指标中都出现了极显著的差异,学生在稳定性、社会交往、开放探索、社会容让、责任心等方面都与实验前有了极为显著的提高。

教师和家长都发现孩子们开始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取得成绩、得到表扬时不骄傲,遇到挫折和批评时不气馁,在一些活动性较强的课中也能收放自如,并逐步养成了自己稳定的学习习惯和作息时间;在社会交往方面,以前内向不善于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孩子也逐渐融入群体中,同学之间的交往开始打破班级、年级的界线,需要帮助时能够适当地提出来,也能够主动地给予别人帮助,懂得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不再畏惧教师和长辈,能够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孩子们的阅读面也更广了,学习用现代化的手段获得和利用信息,对大自然和社会充满了好奇,学习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愿意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在社会容让方面,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了改善,开始学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其他同学出现矛盾时能够进

行调解和劝说,在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上懂得分工合作,各年级和班级中争吵的现象都有了减少,同学之间更加团结;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了,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老师交给的任务,主动参与和承担班级的活动和任务,集体意识逐渐增强,勇于为集体承担责任并为集体争光。

所以,湖州师范附属小学枟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培养枠的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使我们对儿童人格教育有了更深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