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年轻人生活缺乏动力,没有进取心,并不是他们生来就这样,而是他们遭受过的挫折太多了,太多的失败让他们最后连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认为自己完成不了,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获得成功。
很多年轻人做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倾注了许多热情,企望成功,企望收获,当最终未果的时候,便开始失望。类似的失望越积越多,逐渐地,他们会疲乏地以为,“不管我如何地努力,都不能获得我想要的。”于是有人开始对自己失望,或者轻言放弃,逐渐进入自暴自弃的状态。这种现象就是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一只饥饿的小狗,实验场所是安装有两块木板的实验箱。
实验中,研究者把狗分成两组,先将第一组拴住,让它们不能逃脱,然后对它们进行痛苦的电击,而狗无法救助自己。
第二组不实施电击,直接放入实验箱。实验箱用隔板分成两部分,狗被放在其中的一边。第二组狗在此处受到电击,它会很快地学会跳到隔板的另一边来逃避电击,如果在电击前发出一个灯光警告,大多数狗也能学会在电击之前就跳到另一边。
但是,第一组狗被放入实验箱后,当它们受到电击时,它们大多数会伏下身子,狂吠或是哀鸣,但没有一只狗试图逃跑。这些狗向命运屈服了。它们认为自己对电击无能为力。
这些狗在多次电击后有一种无助感,它们认为再怎么逃跑都是徒劳的,所以最后索性不逃跑了。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人做受试者证明了人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接受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当把手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一段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习得性无助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比如某人上学的时候,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提高不上去,因而不思进取,放弃认真学习,再也不努力了;某人谈恋爱很多次,每次都被恋人抛弃,因而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开始回避所有的异性;某人得了癌症,觉得再怎么治疗总是要死的,所以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放弃治疗,等等。
这让我想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坚强的孩子。在乱石堆中,有个叫邓清清的小女孩被救了出来。让人们感动不已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与邓清清一样,有一名被压在废墟里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结果她赢过了死神。她们坚信自己能够逃脱死亡之神的追捕,所以她们一直在坚持着让自己活下去,结果她们赢了。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即使你曾经失败了一百次,但这并不代表第一百零一次你仍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