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成功的管理模式
8082100000020

第20章 英特尔的两大营运利器

1.决策

英特尔提倡(而且实践了)一种三个阶段的决策过程:首先是真诚的自由讨论(没有对各种观点的任何阻挠),然后是透明的决策制定(尽量将决策解释清楚),最后以各自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结束:“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团队集体支持的决定"。

(1)自由讨论阶段。在一个以信息科技为主的企业中,为了能达到理想的决策模式,企业第一个阶段应该是“自由讨论"。在这个阶段中,欢迎提出任何观点,而且每个人都可站在自己立场为自己的观点陈述。越多的不同意见及争辩,越能体现“自由" 二字的真义。

在像英特尔这样的公司里,拥有知识的人和拥有职位的人都必须做出决策,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到自由讨论中去,而且观点都必须被同等对待。

英特尔公司每年要在不同地点举办大约6次开放式座谈会。原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曾回忆说:“我去参加会议。会议厅坐满后,我就先放映几张幻灯片,以此开始整个会议。然后,人们举手发言或提问。我发现,在所讨论问题的多样性和尖锐性方面,这些开放式的员工座谈会远比那些安全分析会议更能激励员工,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当人们在交流中遇到某种障碍时,公司就鼓励他们越过障碍进行真正畅通的交流,这种交流通常是新思想产生的方式。

(2)清晰的决策阶段。在讨论阶段有越多不同的意见,就越有可能在此阶段做出“清楚" 的决策。通常情况下,在让决策变得更清楚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段阵痛期!

在像英特尔这样一家专注于高科技的公司里,随时都有大量的资讯在流通。因此,人们产生分歧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决策中产生的争议也就可能越多。

在讨论中,决策内容可能引起的争议越大,人们就越倾向于模糊决策内容以避免争议。英特尔要求管理者必须了解,口头上天花乱坠绝对解决不了问题;管理者虚与委蛇,那些对决策内容不满的人会毫无头绪。

(3)实现阶段。决策产生后,便是最后一个阶段——所有与最终决策有关的人员都必须全力支持决策的推行。这并不表示每个人都完全同意此决策内容。即使大家都是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们还是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即使有人使尽自己全力想让大家都同意讨论中的大部分议题,总还是会有一些议题无法得到大家的共识。

但公司只靠共识是活不下去的,最主要还是要靠大家对决策的支持,由此推动整个公司的营运。而公司经理人在决策过程中所需要而且能够做的,便是获得所有相关人员支持决策的承诺。

英特尔微处理器的诞生,也是从如此般混乱的过程开始的。客户提出要求、公司内部天马行空的讨论、解决种种疑点,然后是大胆的行动。公司鼓励负责的小组大胆去开发这个产品,也就是日后的微处理器。当时甚至没有人知道这种产品可以运用在什么样的地方,只是带着一种“这玩意儿搞不好可以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 的想法。

在制定决策之前,英特尔要求经理人应对以下六项问题的答案有所了解:

● 决策的内容。

● 决策的时限。

● 决策人。

● 在制定决策前应先和谁联系。

● 谁对此决策一言九鼎,或是能全盘否定。

● 谁应该在决策制定后被告知。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用他在英特尔所参与的一项决策,来解释这六点问题的重要性:英特尔已经决定扩建菲律宾厂,扩厂完毕后,大约能增加2倍的产量。

决策的内容非常明显:就是在旧厂附近建高楼,或者另觅新地建一层或2层的厂房。至于决策的时限,根据进程计算,必须在2年到2年半之间完工;而根据“时间互偿原则",这个决策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做成。

决策团队由不同意见双方的对等经理阶层所组成,即集团营建经理和集团制造经理。这些参与决策的人在与会之前,都已经向其部门中的人请教并收集相关资料,因此对此事都有清楚的了解。也惟有这样的决策才不致有偏颇。

至于谁对这项决策一言九鼎,由于两方的资深主管都必须向葛洛夫报告,因此葛洛夫才是最终决策人。

那么,谁该被告知此项决策?葛洛夫选择了公司董事长。

因为英特尔并不是永远在远东地区建新厂,所以应该让董事长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便是决策制定的过程。经过对相关地理位置、营建计划、营建成本、土地成本、交通等种种问题的多次考虑和研究,这个决策团体决定新厂就盖在旧厂附近。

2.速度

缩短开发时间,快速推出新产品,是英特尔在商场致胜的又一大利器。

为了达到缩短开发时间的目的,英特尔在大组织里要推动某些计划时,常常通过五步原则来实现。即:

● 纳才(enrollment):得到相关组织各个领导人的承诺,设立积极且合理的目标,并切实执行。

● 指标(indic ators):公开看板,列明进度的各大小指标。

● 授权(empowerment):只有让所有组员认同目标、接受目标,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解决问题。除此,还必须提供小组所需的资源。

● 检讨(reviews):定期举办公开的检讨会议。

● 奖赏(awards):时常公开庆祝计划的进展。

这五步原则,曾给英特尔带来过无数成功。

1985年,英特尔大幅缩短微处理器、晶片组织以及微型控制器的设计时间。在那时期,设计研制一个产品通常需要 2~4 年的时间。为了缩短设计晶片所需的时间,当时的一些公司着手于特用IC的开发。

英特尔把目标定为缩减1/2的开发时间,只用通常一半的时间来设计开发。由于一般得用上2~4倍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的工作,所以许多人以为他们疯了。但是,他们认为这个计划并不是遥不可及,因为在整个流程中有非常多的可以改善的空间。他们把整个计划按照上述五步原则逐步推行:

(1)纳才。当时的英特尔总裁葛洛夫集合了所有微电脑组的经理,来征得他们的意见、同意与承诺,并要求他们在自己所属的部门协同使这个计划得以实现。他们全力投入,制定共同的目标。

(2)指标。英特尔把不同时期的进度用指标列明,并公布这些细节以供核查。同时他们还把进度绘成图表,张贴在小组工作区内。图表上详细记录了每个部分的时间表,以及整体的计划进度,图表以每周甚至以日为单位记录进度。

如此一来,每个成员得以明确知道自己目前的状况,知道自己完成了哪些工作,也知道整个计划整体的方向与进度何在。特别是在完成一些关键性的进度时,公开的看板可以使小组成员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如果进度落后,团队也可以察觉而协助这个小组解决问题。看板上公布的指标是计划成功的驱动力。这种看板式的管理揭露了“可见" 的指标。而这对工作小组而言非常重要。

(3)授权。英特尔让每个成员都了解计划的目的,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承诺,为了确保每个人都了解这个机会将给公司与用户带来的利益,他们举行了大量会议来沟通种种细节。

在会议中通常会有非常好的互动作用。当某些人提出种种顾虑与问题后,随后就会有人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讨论中,小组的成员说道,当他们认识到自己被充分授权之后,创意源源不绝地涌现。他们针对某些特别的问题,也会相应提出特别的方案,以打通“瓶颈”。比如说,他们做了一组标准的线路单元,每个单元都由很多个电晶体组成,而且各个单元都有不同的功能。这些标准的小区块就相当于一小部分常用的线路,是一块块不同的积木。工程师在设计中,可以利用这些预先定义的标准单元,大幅提升生产力,加快设计的脚步。

(4)检讨。英特尔的领导者们定期检讨公司主要的几个计划,从而掌握整个进度。每个月、每一季都举行检讨会。在会中每个小组都要对进度、问题点以及行动计划等等进行检讨。工程师们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把这些定期的检讨会当成他们展示自己成就的舞台。事实上,简报的重要性完全高于检讨会本身的价值。因为各个小组在简报过程中,会思考整个计划,同时也会产生更多创新的见解。在听简报的同时,每个小组成员也更能够了解计划的进度,并和主讲者交流自己的经验与意见。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共享,各个小组都能获得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奖励。在各个等级的会议中,不论是小组、部门或是整个单位,如果有人完成实质目标,得以缩减开发研制新产品的计划时间,英特尔绝不吝于给他们奖励。

“52周晶片计划" 就是一个动员了所有微电脑部门人员的大计划,成就斐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开发的时效就缩减了两倍以上,即由1985年新产品的开发时间平均是120周,到了 1987年的新产品的开发平均时间为 52 周。随着“52周晶片计划" 的成功,他们把新产品推出的速率提升了3倍。